APP下载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

2011-03-16

天津药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方剂药理学中药

阎 姝

(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配伍是方剂的核心,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方剂配伍理论和方法尽管在指导组方用药上仍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因此,对方剂配伍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已成方剂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医学、药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入与渗透,中药化学及中药药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加深了对中药治病科学性及其物质基础的认识,为方剂配伍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取得了一定成果[1]。现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

1 化学成分研究

方剂所含的有效成分是其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单味中药组成方剂后,功效发生变化的本质是化学成分的改变。因而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在方剂配伍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世建等[2]观察比较关木通及龙胆泻肝汤各拆方组中马兜铃酸A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拆方组中以全方中马兜铃酸A含量最低,这说明通过合理配伍降低关木通的毒性是可行的。邹佳丽等[3]发现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在大黄和黄连配伍黄芩前后,溶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君药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明显增加,而黄连生物碱中的小檗碱含量明显减少。

2 药理学研究

方剂配伍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从药效学角度对方中各药(或药组)的作用、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证明方剂中各药味间具有协同或拮抗的相互作用,各组成药物在方中具有“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方剂配伍的合理性及中药配伍应用的优越性,为方剂配伍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实验基础。

2.1拆方研究 拆方研究是目前应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在寻找复方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寻找方中药物的最佳剂量配比关系和精减方剂等方面取得确实的成效。

陶玲等[4]将小建中汤进行拆方研究,发现白芍、甘草的镇痛作用最强,桂枝、生姜与大枣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对脾虚模型肠推进率的影响中,以生姜、大枣的作用最为显著,而白芍、甘草也具有一定的抑制肠推进的作用。尽管单独指标分析各因素存在各自的优势,如以上两项指标记分综合分析,其结果仍以全方的作用最佳。

2.2配比研究 除了拆方研究之外,其他研究方法还有改变组方药物(组分)及药对的配比研究等。陶艳艳等[5]将当归补血汤中两味药物用药比例(黄芪∶当归)设定为5∶1、1∶1和1∶5,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综合评价结果显示,3种配比均有效,但以经典配比(5∶1)效果最佳。华永庆等[6]通过曲面分析预测,验证了当归芍药散组方以当归-芍药-川芎最佳配比为8.28∶13.3∶4.6。

2.3药对研究 药对配伍研究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切入之一,药对虽然组合简单,但决不是两味药的简单累加,而是针对病机的关键环节,根据药性及方剂配伍规律组合而成。药对既可直接参与方剂的加减,也可直接组合成方,是成方加减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川乌与白芍这一寒热药性相反的配伍,是中医治疗风湿痹证的常用传统药对,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比例制川乌和白芍配伍煎制,可明显影响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7]。龚可等[8]观察乌头与半夏间半量、等量、倍量配伍对小鼠镇痛疗效和家兔皮肤毒性的影响,得出乌头与半夏比例1∶1 镇痛作用最强的结论,且毒性较小,为临床使用乌头、半夏两个“反药”配伍剂量比例提供了实验依据。

3 血清药理学研究

由于方剂成分复杂,口服后还需经消化和肠道菌群作用,经过选择性吸收、肝脏代谢,原形药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血清药理学更能真实地反映药效。

赵代鑫等[9]为寻找通脉口服液的最佳配伍比例,制备黄芪、三七不同配伍比例的含药血清,考查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黄芪和三七各配比组之间比较,通脉口服液的处方比例(3∶1)抑制MC增殖作用优于6∶1、1.5∶1组,说明原方黄芪、三七3∶1配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经过多年实践,中药血清药理学有效地带动了中药和复方体外药效学及药理学评价研究的发展,但也暴露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如无法确定最佳给药方案,无法做到体外培养体系内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又不影响组织、细胞生长,药效最佳的采血时间难以确定,以及血清本身固有的活性成分常影响试验结果等。因此,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必须结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积极地吸取其他各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实现多学科的高效渗透、飞速发展的局面[10]。

4 有效成(组)分配伍研究

随着科学进步及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利用有效成分及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目前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特点。组分配伍模式将有可能使中药配伍从饮片层次上升到组分层次,并使中医方剂因成分清楚、作用靶点明确、作用环节及机制清楚而为中医药带来突破性进展。

杨傲然等[11]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参知健脑片有效组分人参皂苷、芍药苷、知母皂苷元的最佳配比为1∶1∶1。马路等[12]发现决明子蒽醌苷与山楂总三萜酸按1∶2.63配比降低高血脂兔血清LDL-C的作用明显强于单一组分及原药对配伍,对肝细胞膜HDLR 的影响呈现以受体数目显著增加为特征的受体结合活性升高。

5 体内化学成分及药物动力学研究

目前,随着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的发展,使口服中药后体内成分的检测成为可能。因此,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也就必然从体外转入体内。这些研究为从物质基础角度阐明方剂的配伍原理及其科学内涵、揭示组成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及地位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方剂配伍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丹芎方是以隐丹参酮为主要活性成分并与丹参水溶性组分及川芎主成分(阿魏酸)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处方。比较单用和丹芎方给药后隐丹参酮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变化可以发现,与单独给药相比,经静脉单次给药后丹芎方中的其他化学成分能够减慢隐丹参酮在家兔体内的分布和消除速度[13]。

6 数学量化研究

计算机量化研究方剂配伍,已逐渐成为中药方剂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现代数学运算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揭示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多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析结果。

王咏梅等[14]针对方剂配伍和复方分解中大量存在的模糊性概念及现象,引入模糊数学方法,以桂枝汤等中药名方为研究对象,从复方配伍的动态性、模糊性本质上进行了方剂配伍规律的模糊特性量化研究。

7 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所在,方剂的复杂性来源于病因、病机、中药药味及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这些因素使得方剂的研究难度增大。但相信,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方剂的物质基础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数理化诸学科的交融渗透,从饮片配伍过渡到药效成分配伍,从方剂的单味药、有效部分及化学成分3个层次,在整体药效、组织器官、血清药理、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揭示方剂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的物质基础,实现中药内在质量与档次的提高,改变中药形象和国际地位。无论如何,方剂配伍理论必须向前发展,这是事物永恒发展的法则。现代科技用宏观与微观结合来认识客观世界,方剂配伍研究也必须在这两个层面上展开,唯此,方剂配伍这一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方可突破[15]。

1 陈文,凤良元,鄢顺琴.论方剂配伍理论和方法创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5):9

2 全世建,丁洁,王红丹.不同中药配伍对关木通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6):502

3 邹佳丽,黄萍,袁月梅,等.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浸渍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研究.世界科学技术,2009,11(2):263

4 陶玲,柏帅,沈祥春.小建中汤组方配伍效应规律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92

5 陶艳艳,陈园,陈高峰,等.当归补血汤不同配比组方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2(1):40

6 华永庆,谢海棠,段金廒,等.当归芍药散治疗痛经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5):557

7 余成浩,彭成,余葱葱,等.制川乌与白芍不同配伍比例对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

8 龚可,何光星,张世俊,等.乌头与半夏配伍外用镇痛疗效及皮肤急性毒性研究.四川中医,2009,27(4):54

9 赵代鑫,杨霓芝,钟丹,等.通脉口服液主药不同配伍比例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6):533

10 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

11 杨傲然,田昕,钟华,等.参知健脑片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筛选.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2):2600

12 马路,江梦溪,刘剑刚,等.决明子和山楂组分配伍对兔肝细胞膜高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24

13 李晓莉,李晓蓉,王丽娟,等.单用与复方给药后隐丹参酮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比较.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23(8):1102

14 王咏梅,马红,刘苏中.方剂配伍的模糊数学特性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6):59

15 张真全.方剂配伍理论概览.甘肃中医,2009,22(5) :1

猜你喜欢

方剂药理学中药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艺术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