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和谐思路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2011-03-16王波

统计与决策 2011年7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工业化产业结构

王波

(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基于生态和谐思路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王波

(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主要矛盾,但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传统调整思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思路往往忽视生态内核,造成资源环境制约而不能持续发展。文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和谐思路,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弥补传统思路的不足。

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生态和谐

1 产业结构调整的传统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的传统思路是以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含量为主导,以各产业构成比例、产业梯次转换为主框架,对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特点规律进行分析,这是传统经济理论和工业化实践所采用、至今仍有一定适用性的主要调整思路和分析方法。但往往忽视资源能源及污染的环境成本,遵循倒“U”型的环境污染与GDP关系,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该思路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路径和工业化发展的一般阶段呈高度相关,产业结构水平决定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而产业结构又是由主导产业决定的,主导产业及其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转换,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重点研究以产业的生命周期和演化替代为主线的主导产业发展的轨迹。

(1)工业化初期第一阶段: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如纺织工业、食品加工、木器加工、造纸、初级机械加工等产业。这一阶段,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发展速度虽然加快,但发展质量不够高,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

(2)工业化初期第二阶段:以低度加工组装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即基础型重化工业为主,形成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工业等部门综合体。这是基础型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和产业资本快速积累、急剧膨胀的黄金时期,也就是罗斯托所谓的工业化“起飞”阶段。而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如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纸浆等基本退出主导产业地位,在工业化初期第二阶段已不适合担当主导产业之重任,在工业化中期及以后更难以成为主流产业,除非发生重大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否则难免摆脱夕阳产业、衰退产业的生命周期,但食品加工、纺织业、造低等可充当工业化初期第二阶段的基础产业。

(3)工业化中期阶段:以高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比如电器工业、精密机械制造工业、汽车工业、精细化学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等。而钢铁、电力等低加工度重化工业和工业化初期第一阶段的一些产业将退出主导产业地位,成为基础产业或次支柱产业。工业化中期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必须着力引进、培育和壮大技术密集型、高度加工组装型的重化工业。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可培育发展计算机工业(半导体等)、电子信息产业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而食品加工、纺织业等可成为辅助产业及派生增长产业。

(4)工业化后期:这一时期的产业布局是工业化中期产业布局的继续和完善,逆城市化过程比较明显。第二产业,特别是基础原材料工业从中心城市扩散至落后地区。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应是以技术高度密集的信息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如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程、微电子、宇航工业等将成为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而第三产业由于从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包括服务业、运输业、物流业、旅游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等。

(5)后工业化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则实现产业知识化、信息化、高科技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知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和居民布局继续呈分散化趋势。

2 基于生态和谐思路的产业结构分析

生态和谐思路,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能源及环境的出现强约束,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能源的环境成本及污染成本内部化为主线,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应沿着低资源消耗、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高环境友好、高技术含量的轨迹进行,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统筹共依。它主要从辩明各产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污染排放强度以及技术含量与污染强度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按照自然资源消耗强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种类繁多,这里以能源消耗为指标,对产业进行分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生产性消费占绝大部分。按“万吨标准煤”计算,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中生产消费的能源占80%左右,生活消费的能源为20%左右。从产业类型看,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最高,特别是化工、建材、冶炼、造纸、炼焦等高能耗、高水耗行业,其能源消耗占生产性消费的80%以上,占全部消费的70%以上。在第二产业内部,按万元增加值消耗的标准煤计算,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耗能量为4吨,其中工业为4.54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0.54吨和0.88吨。第二产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量远远高出其他产业。另外,中国水资源也是一种极为紧缺的资源,人均占有量平均约为217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7300立方米的29.73%,排在世界人均的第100位以后。根据水利等部门的估算,中国的农业用水占水资源使用量的70%以上,第二、第三产业用水量不足30%。

2.2 按照污染排放强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其中,简称工业“三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是目前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物(包括:废水中的COD,废气中的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及工业垃圾)。在废气排放总量中,工业排放量达80%以上。在废水排放总量中,工业废水一直占总排放量一半以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目前主要统计工业排放量,因为工业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占绝对优势。如果根据工业各部门单位增加值的污染排放量对工业部门进行分类,则其中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造纸、化工等行业要求较多的资源投入并且向环境排放较多的废弃物,属于重污染型产业,而一般加工业、机械电子需要的资源投入较少,属于低污染型的产业。可见我国产业结构中的高污染行业比较多,处于经济与环境矛盾比较尖锐的阶段。

2.3 按照技术含量与污染强度关系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度和污染强度成反向关系,即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业,则其污染强度越低,反之亦然。我国钢铁、能源、造纸、化工、非电机类机械等产业是制造业的主体,而电机、交通设备、专业和科学仪器设备、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比重较低,主要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食品、饮料、纺织和服装所占份额较大。尽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发生较大改变,技术密集型行业占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逐步提高,纺织、化工和非电机类机械行业的比重有较大下降。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结构相比,我国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污染排放强度也大的钢铁工业、非金属材料业(如木浆、建材)等中低技术含量的中间投入品行业比重较高,而高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仍旧偏低。在消费品制造业的内部,纺织业和食品工业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工业增长基本是靠对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高排放、“大进大出”来实现的,粗放性问题比较突出。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重大的考验,要求我们运用生态和谐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3 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运用生态和谐思路的基本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除遵循传统思路外,尤其要运用生态和谐思路,形成统筹谋划、梯次配置、互补共进、生态循环的产业结构体系。本文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实施:

3.1 在选准、发展主导产业中运用生态和谐思路

主导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产业分工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双重功能。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具有较高的劳动专门化率;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能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能强有力地带动区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根据这些条件和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特别是重化工业阶段,应以钢铁、电力和化学工业等基础型重化工业以及车辆制造、港口运输、建筑业为主导产业。而重化工业都具有“大进大出”、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特征,如果不注意其生态和谐,将给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造成重大影响,从局部或全局上制约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因此必须从两个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生态和谐建设:一是防止主导产业的逆结构聚集。产业区位聚集力对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影响。所谓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但聚集经济效益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结构及影响。如果逆结构调整的产业或企业聚集,特别是重污染企业聚集,则会带来外部不经济和聚集的负经济效益。从我国实际来看,一些项目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逆结构调整,已经造成不良后果,今后必须严禁此类逆结构调整行为。二是防止主导产业转移的污染转稼。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或简接投资方式将处于衰退期的产业向外扩散或转移,主要是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型的重化工业,极易导致污染转稼。因此,我国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特别注意所承接产业的污染度和危害性,注意运用生态和谐思路。这是生态和谐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主导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

3.2 在构筑梯次产业结构体系中运用生态和谐思路

所谓梯次产业结构体系,是指除主导产业,还包括由超前发展的主导产业(即前导产业)、次主导产业、辅助配套产业、基础产业等构成的产业结构体系等。近几年来,各地招商引资成就巨大,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形成了梯次配置的产业结构体系。但总体来看,由于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的约束,有的产业及项目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和谐,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技术含量低,有的治污设备只为应付检查,不达标排放或非法排放的事情时有发生。二是环境容量不容乐观。城市污水处理率并不高,个别河流重度污染,近海污染也日惭突出。城市空气污染向工业烟尘、煤烟以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发展,不断增加的城市垃圾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三是部分自然资源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我国一些自然资源非常缺乏,处于较严重的缺水状态。因此今后应以生态和谐为指导,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导向,把生态和谐思路贯穿于梯次产业结构调整之中。一是着力发展技术替代或技术密集的前导产业。所谓前导产业,是指在技术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比重上超前、领先于现有主导产业、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从我国产业实际看,要把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包括医药制造)、港口物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前导产业加以培育,从而兼顾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的成长性和接续性,为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的产业转型和建立新的竞争优势预先作准备。二是注重发展资源节约型的次主导产业。所谓次主导产业,即一般专门化专业,或者是除主导产业外的地区专门化产业,包括前一发展阶段退下来的主导产业和其它一般性专门化产业。尤其象我国相当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缺乏显著的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作为过渡措施,还是要注重发挥次主导产业比如食品、机械、纺织和服装等产业的作用。三是坚持发展辅助配套产业。我国要接受发达国家的辐射,我国欠发达地区要接受上一级经济区的辐射,尽可能引进、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生态效益佳的大项目,积极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配套产业体系,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配套、加工、生产基地,形成协作广泛、富有特色的专业化部门,搞好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转型,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保持协调与平衡关系。还要注意,在快速发展的“起飞”阶段,房地产投资容易超越客观容量,占用大量黄金地带,造成过渡或虚假繁荣,甚至形成泡沫。我国房地产已经有些过度开发,必须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尤其要从严控制房地产用地。防止酿成泡沫,浪费宝贵土地,并影响环境规划和城市形象。

3.3 在信息化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运用生态和谐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中运用生态和谐思路的根本保证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要坚持以信息化和适用技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为产业生态和谐提供信息技术保证。一是注重技术改造与信息化建设,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生态转型。由于我国的传统工业企业多数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较薄弱。如果不注重技术进步和信息化,一味通过低劳动力成本或简单的资本深化,是难以持久的,因为资本回报率有个上升过程,达到临界点后就会下降,即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在资本积累和深化达到一定水平后,没有技术进步,产出水平、收入和工资都会进入滞胀状态。因此,必须下大力用信息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进步,使总生产函数不断扩张,利润率、生产率、工资增长率不断上升,减少对大规模原料、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侵害,充分利用信息化造成的巨大产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这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施生态和谐的根本途径。二是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信息化要从设计到原料、工艺都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保证收益或价值以指数形式实现爆发式增长。在制造业方面,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管理,为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创造条件;在农业方面,要促进农产品供求、水利、气象等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能源、交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善港航、铁路、公路等综合信息服务;在财税、金融、商贸等服务业方面,要以财税金贸联网工程和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为龙头,继续加大这些领域的信息化程度,使其服务效率与水平能够逐渐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1]陈立等编著.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2]马传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7).

[3]李兆前.关于日照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大陆桥论坛,2003,(1).

[4]马凯等编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10).

F121.3

A

1002-6487(2011)07-0097-03

王波(1973-),男,江苏泗洪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技术经济与管理。

(责任编辑/易永生)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工业化产业结构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