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体质的文化规训

2011-03-06乔玉成常乃军

中国体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规训体质民族

乔玉成,常乃军

体质是指人的身体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3]。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有关人类体质的形成原因、演变规律,不少学者已从遗传、环境、饮食、体力活动等体质人类学方面进行过精辟阐述[7]。但人不但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文化人”,人类体质除受先天遗传、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外,也会受到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人类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体质差异,不但是一定地域内人群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结果,也是一定地域内人群长期适应当地文化环境以及被不同文化规训的结果。因此,在研究种族与民族体质差异问题时,既要从自然科学角度去考虑,更应从社会科学、文化学和社会背景去认识,透过人类群体间的文化差异去追溯社会文化对体质的影响。

1 文化性:人类身体与动物身体的根本区别

人是什么?“人=动物+文化”[5]。也就是说,人是由具有生物性的动物性身体(肉体)和象征性的文化性身体共同构成的,即人是具有文化的动物。从生物学属性上看,人与动物一样,也有满足身体需求和欲望、躲避危险、繁殖后代等生物学本能,但人又不是一般的动物,人还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人的身体中流淌着文化基因,隐喻着文化元素。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文化建构的各种标准、社会规范、理念、礼法习俗在不断地规训、塑造着人类的身体,影响着人的体质。研究表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甚至是一些本能行为,已被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和“社会化”的烙印[11]。例如,动物饿了见食就吃,渴了见水就喝,热了见凉就息,发情时遇见异性就交。而人则不然,同样是饿,人却能“不食嗟来之食”;同样是渴,人却能“不饮盗泉之水”;同样是热,人却能“不息恶木之阴”,同样是遇到美色,柳下惠坐怀而不“冲动”。人之所以会有这些不同表现,是因为人能思维、会判断,有情感,能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人类身体与动物身体的主要差别。

从人类社会发展看,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人类创造的文化也在同时规训和塑造着人类自己。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去探索与认识世界,创造文化;另一方面,又要按自身创造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来实现自身的生存。为了追求享乐,人类的动物性可依赖文化得到满足。但同时人类的动物性又在文化的支配下得以限制和规范。人类经过如此循环进化,身体的动物性日渐消退,文化性与日俱增。

从身体文化性的获得上看,人的社会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动物胚胎能在母体子宫中通过纯生物学过程达到成熟,或者在出生后不久便能自然地显示出其本能。而人类则不然,人类的新生体需要在一定文化环境中被养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类的身体发育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离不开在后天环境中的学习、训练,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参与和文化环境的滋养。否则,人的智慧就得不到正常发育,人的文化特性也无法体现,最后充其量只能发展为具有人形的动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诸多的“狼孩”、“猪孩”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类的身体与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体质的进化。例如,在漫长的人类演变进化过程中,人类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刀耕火种,学会了茹毛饮血、结叶遮体、架木为巢,学会了书符写字、唱歌舞蹈,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器、弓箭、竹简、风车、火车、汽车、轮船、电脑、航天飞机等等。与此同时,人类不断创新的文化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身体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因此,人类的身体虽然是自然的产物,但更多的是在社会、文化中被建构起来的。身体的文化性既影响着身体动物性的发展,又决定着身体动物性的变化。如果没有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人类只能是一群野兽,人类的饮食、栖身等生活便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限制和规范,现代人类也不会具有今天这样的体质特征。

2 文化:推动现代人类体质演变的强劲动力

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体质是“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进化阶段其进化动力所占的比例不同。由古猿到古猿人的进化动力主要是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由古猿人到祖人类的进化动力主要是自然选择与劳动,而由祖人类向新人类进化的动力则主要是文化与社会环境[7]。

有研究指出,原始人类、古代人类、近代人类、现代人类身体的本质差别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而非生物方面。尤其是进入现代人类阶段,人类体质的生物学适应性进化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小,而文化和技术进化占的比例愈来愈大[7]。从制造工具方面看,人类经历了石器、铜器、铁器、普通机器到智能机器的飞跃发展;从文明程度方面看,人类经历了野蛮、蒙昧、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巨大变化;从科学技术方面看,人类已从茹毛饮血的动物式生活,发展到今天遨游太空、控制核能、复制生命物质的科技化生存。文化和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以巨大的速度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条件,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着人类自身。例如,人类从不认识火,到发明火、应用火以至保存火,用火来取暖、煮食,杀死生冷食物中的寄生虫、细菌,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结构蛋白质、糖和脂肪变成小分子结构的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让人类吃上既无菌又易于消化吸收的各类食物,使人类的体质健康状况发生巨变。人类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生产,从栖身岩洞到高楼大厦,从出没于山林田野到遨游太空,从采集渔猎到复制生命、控制核能,哪一种发展不是文化的发展?哪一种进步离得开文化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发展史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发展史。离开了文化,人类与动物就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达尔文主义认为,引起动物与人类体质变化的生物基因变异普遍存在,但究竟哪种变异会成为优势变异而被保留下来,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动物的体质变化与自然选择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而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类的体质变化则不同,一方面,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在适应其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自身的体质要做出种种改变;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有意识,有语言,有劳动的需要,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在被自然选择的同时还要选择自然、改造自然,更重要的是,还要适应社会文化环境,被社会文化所规训,这也是人类为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然。从本质上说,人类创造的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和科学实践活动等都是人类体质进化的强劲动力,是近代人类进化最集中的反映。尤其是近万年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不但使人类进化中的“自然选择”退居于次要位置,而且,决定了人类体质进化的方向。

3 可塑性:人类体质后天改变的前提

人类的体质具有可塑性、可调性和可变性,这是人类体质可以后天改变、可以塑造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今天开展健身健美,预防保健、疾病治疗,调整体质健康水平的理论基础。

可塑性是研究人类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常用的术语。主要指“生物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还未达到成熟和稳定水平时,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异的一种自然属性”[17],即“人继续被培养改造的可能性及上升空间”。人类的体质禀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先天禀赋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而后天因素对体质的发展和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体质一旦形成,则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生活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后天生活环境既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疾病损害、药物治疗等具有自然属性的因素,也包括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风俗、宗教、法律、道德等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可使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群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体质发生变化;社会文化因素也会通过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文化活动影响到人类身体的质量[9]。例如,从中国古代的女人“缠足”到今天的隆胸、整容、塑身;从古代的饮食养生,到今天的身体锻炼等社会文化现象,无不证实在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的体质状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体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体质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限性和层次性。在个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体质各要素的发展具有不同时限的“敏感期”,如果错过了这些时机,要想在后续的学习和训练中得到快速的、大幅度的提高是相当困难的。大量的研究显示,成年以前人的身体、性格、智力可塑性较大,成年以后就会大大降低。但也有研究指出,人的可塑性不单单指变化性,还包括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而通常成人的适应性更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到了成年,人的身体仍然会具有较大的可塑性[10]。

正是由于人的身体具有这种可塑性,人才可以通过“自我修炼”以及“身体塑造”技术,达到特定的、理想的体质外形。例如,借助科技的神力,女性可以自由更改自然面貌:皮肤可以漂白,可以光子嫩肤,可以拉平皱纹,可以抽吸脂肪,可以垫高鼻子、磨小脸颊……,打造出一个个时尚美女。此外,人类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策略抵抗身体机能的退化和衰老,塑造、打磨、改变身体的外观、肌肉、骨架、高矮、胖瘦甚至是性别。

4 规训:人类体质后天改变的重要机制

什么是规训?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在他的《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指出,“规训”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校正、训戒等多种释义。他利用这个词的多词性和多义性,赋予了该词新的含义,即“规训”是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6]。也就是通过多种制度如学校、家庭或文化的力量等使用规训权力,对人的行为、思想进行规训,结果造成了“顺从的身体”和适合主流社会的思想[2]。

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的“规训”更多强调的是知识与权力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对人的一种规范化训练。权力通过监视、训练、检查等手段按照规范塑造个人。侧重的是如何监视别人,如何控制他的举止、他的行为、他的态度,最终将人的身体塑造成“顺从的身体”和对社会“有用”的身体。在这里,身体是被动的,是各种权力作用的对象,是通过权力规训、塑造、操纵而达到的,如监狱、学校、医院、工厂、军营和政府机关里权利对人身体的规训。本研究借用福柯对规训的释义,着重讨论“社会文化”对身体的规训,所涉及的“规训”一般不带有明显的强制手段,而是一种“温驯”,是一种让人感知不到、自我内化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比强制的力量会更强大和持久,最终使被规训者自我服从,使群体或个体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在这里,身体处于“主动”地位,身体的变化主要来源于自律,而非权力。

福柯指出,身体是可塑的,可强化的。正是这种可变性,才有可能使身体被各种力量所塑造。作为一个物理性和动物性的身体,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在其生活环境中往往会被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所干预、规训、打磨,使特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与人的身体紧密连在一起。例如,在封建夫权制社会中,女性身体常常被男性设定的标准所建构,从外在表现到内在的精神无不受到约束和监控。这种监控来自夫权制社会的主导者——男性,在这种“权力眼睛”的凝视下,女性常常按照权力主导者设置的标准来改造约束自己。从这一点上看,这种改造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被动接受。然而,身体内化规训的理论认为,如果长期受到“权力眼睛”的监视,慢慢就会将他人的凝视(他人的要求)内化,自觉自愿地接受规则,然后自己管制自己。因此,女性在改造身体时,并不只是被动接受,而是完全内化了这种由他人设置的身体标准,进而主动、心甘情愿地主动接受身体的改造。“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比如,封建社会女人的缠足,女性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将缠足逐渐内化,使其成为女性心里训诫和规范的标准,然后“自觉自愿”地实施。因此,任何社会和文化制度对身体的建构,不都是单单依靠社会和文化制度系统外部对其社会成员的强制性控制、约束和规训,而且要通过社会成员个人,从其自身内部学会和实行某种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规训[4]。

5 文化规训:民族体质特征差异的重要成因

体质人类学大多数研究认为,现代人类大约是在13万年前由非洲南部的早期智人“侵入”世界各地,取代了当地的其他古人类群体,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的[8,14]。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偶然的变异性、遗传性和隔离性的综合作用下,体质形态不断分化。在距今约4万~5万年前,演化成具有可遗传性状的、不同体质特征的四大人种,即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和棕种人,此时的种族间体质差异主要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些适应性体质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且具有遗传性。如肤色、头发、眼色、眼褶、体毛、鼻、唇厚、门齿、头形、面形等。

在新大陆发现以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的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众多的民族[16]。由于各民族生存的环境不同,征服自然获取生存机会的方式、手段不同,再加上民族间长期与其他地区隔离,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些传统的文化与习俗,必然反映到人们的道德观、信仰等方面,并在饮食、生活起居、服饰、嗜好等多方面规训不同群体的行为,也必然反映到民族成员的体质上来,引起民族成员获得一些带有共性的后天体质特征来。这些后天体质特征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与先天性体质特征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种族”体质特征是“适应自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而“民族”体质特征则是“文化规训”的结果,属于后天体质改变,不具备遗传性。

5.1 审美文化

“爱美”是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本性。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人们受时代、地域、教育、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评价标准。例如,从文化发展方向上看,西方文化坚持以“真”为美,而中国文化坚持以“善”为美;从对身体的审美意识上看,西方文化的空间意识较为强烈,追求“黄金分割”,定量多于定性,微观多于宏观,强调标准化、客观化、精确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侧重于时间意识,以“韵”为旨归,定性多于定量,宏观多于微观,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从审美思维上看,中国文化强调“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意会性,而西方文化更加重视直觉性。从审美表现形式上看,西方文化多以“征服自然”为美,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以“顺应自然”为美。这些审美文化的内涵长期弥漫于特定的人群中,规训着人们的行为观念,也决定了不同民族对人体审美意识的差异。因此,中国文化中的美人大多是“貌美”,即“貌若天仙”,而西方文化中的美人多为“体美”,即“魔鬼身材”。表象的差异实质上揭示出的是深刻的文化渊源,是文化差异的使然。而人类不同种群、民族在遵从、适应这些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必然对其体质特征产生影响。例如,审美意识不同,胖瘦各领风骚。有些民族以女性的硕大为美,而有些民族却把苗条作为美的标准。高高隆起的乳房本是大多数民族女性一种美的象征,而非洲一些民族却以下垂为美,还有一些民族对小而圆的坚实乳房比较欣赏;东亚黄种人各民族常常以皮肤白皙为美,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皮肤弄白,大街小巷都会看到增白霜的广告。而欧洲一些国家的民族常常为过白的皮肤而沮丧,他们十分喜欢在海滩上晒日光浴,晒得皮肤黝黑才算好。有些民族文化认定,喜欢天然未加修饰的身体。为此不少民族形成了纹身的习俗,而这在另一些文化看来则认为是荒谬、怪诞、不可思议的。有些民族的人喜欢女人“浓眉大眼”,有些民族的人欣赏女人“柳叶细眉”,于是,在不同民族就形成了“画眉”或“拔眉毛”的习俗。此外,中国古代妇女的裹脚,西欧一些民族妇女的束腰,一些民族女性为塑造纤纤玉足穿上了“水晶鞋”,一些民族在养育婴儿期间,为了将来孩子的头型美观,用一些特殊器械人为地改变婴儿头型。还有流行于一些民族的穿耳、穿鼻、彩绘,更有甚者采取撑唇、束颈、穿腮、压头、凿齿等形式塑造人体美,这些均为不同民族自觉遵从民族审美规范,人为后天塑造自我,改变体质的例证,也是民族文化、风尚、礼仪、习惯规训的结果。

5.2 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类进化的主要动力。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食物的种类、来源、饮食结构会影响不同民族的体质状况,而且,饮食观念、饮食习惯、烹饪方法、风俗礼仪等饮食文化因素也与民族的体质息息相关。例如,从饮食观念上看,西方人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关注的却是美味和享受。从膳食结构上看,西方大多数民族饮食中粮谷类食物偏少,而动物性食品和糖所占的比例较大,膳食营养上具有高热量、高脂肪(胆固醇)、高蛋白质的“三高”特点。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大多数民族膳食结构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从饮食习惯上看,由黄种人所建构的民族倾向于食用口味偏咸的食品,而由白种人建构的民族则倾向于食用口味较淡的食品[12]。从饮食的性质上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饮食倾向于文化性,推崇的是特色。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性,遵循的是规范。从制作工艺上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大多数民族的面食以蒸为主,菜肴的烹调方法有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多数民族面食则以烤为主,菜肴的烹调方法相对要简单得多,不外乎烤、炸、蒸、煮等几种,做出的菜肴以生、冷菜式居多,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不同民族饮食文化方面差异的潜移默化影响,对人的饮食行为和观念进行着规训,引导着不同种群、民族成员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适应”。这种规训不但影响到不同民族的体质健壮程度,而且,在味蕾辨别上也会产生差异。例如,燕窝、鱼翅,中国人认为是高档美食,西方大多数人却认为燕窝与麦片粥差不多,鱼翅与粉条不相上下。饮食文化的不同,也使得不同民族在高血脂、肥胖、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肿瘤、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5.3 体育文化

体育是以身体培育和发展为中心,在人体自身运动训练(锻炼)过程中,不断增强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生理、心理机能的身体文化活动,在塑造人类后天体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规训和强化国民体质,达到自身治理和对外需要的一种手段。体育人类学研究显示,由不同人种组成的民族,其身体强壮程度、身体素质、在不同项目上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既与不同种族遗传差异有关,也与环境、饮食营养、运动训练等后天因素有关,但民族间体育文化的差异(表1)也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表1 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比较一览表

从1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因素既构成了各自的体育文化主体,决定着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类型和主导潮流,也影响着体育活动中的风格和竞技观。例如,西方大多数民族注重竞技、对抗以及速度、耐力的训练,从一开始就走上竞技之路。而中国传统体育则注重保健、养生、内外协调、不偏激,形成了以养生静疗为特点的体育路线。西方体育注重身体的“健”与“美”,人们又有塑造良好身体形象的欲望,故常常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变身体的形象,同时通过对脏器功能的特化训练和肌肉力量的提高,使人的速度、耐力不断提高。中国传统体育讲究“修心养性”,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运动强度也较小,通过肢体练习主要是增强身体内涵、神韵,故对人体外部形态的改变作用不大。西方传统体育十分重视对于身体各部分器官、机能锻炼的作用,非常关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故常能在一些以体能为主导的项目中占据优势。而以黄种人为主组成的大多数亚洲人由于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运动中主要追求动作的技巧和节奏,其运动天才大多表现在那些与智慧和灵巧有关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技巧、跳水、围棋等。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竞技能力上的种族差异与种族间文明力量的影响程度有着极大关系。人类文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智慧、技能的发展,但在大脑皮层快速发展的同时,却抑制了其他低级中枢的能力,引起四肢功能的退化和运动器官的萎缩。世界最早的文明起源于亚洲,而非洲最晚。故以黄种人为代表的亚洲各民族人的运动能力退化要比以白种人为代表的欧洲各民族和以黑种人为代表的非洲各民族的人大得多[15]。

5.4 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结构(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为规范(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内容(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信仰、生活习俗,而且会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体质。例如,饮食是影响人类体质的重要因素,饮食结构的不同必然会反映到人的体质上。从古到今,人们由于受到宗教、伦理道德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在吃肉问题上有着种种禁忌。如印度教主张素食,佛教禁杀生、戒肉食,道教忌食天上雁、地上狗。犹太教认为,反刍和分趾蹄的动物可以食用,而爬行的和有翅的动物不能吃。基督教认为家禽、山羊、水牛肉可食,狗肉不能食。伊斯兰教禁食猪、狗、驴、骡等,不洁动物,还有自死物。宗教规范在身体和心灵统一的层面上发挥着规训的作用,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进人类的生活,约束着人的行为,管制着人的身体,同时也在塑造着人的体质。再比如,医疗人员的调查发现,犹太人和中东穆斯林民族中的阴茎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病率非常低。分析其原因,主要与犹太人和中东穆斯林民族中对男子普遍实行的“割礼”习俗有关。因为,实行割礼民族中的男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被切去包皮,这样在他们的龟头上就不容易积存包皮垢,而包皮垢被认为是导致男子阴茎癌、妇女子宫颈癌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一些依附于宗教文化的体育活动,对人的后天体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宗教还可通过给人们以精神寄托,代表神的旨意,宣扬不同的人生观,宗教仪式和禁令等影响人类的体质健康,对预防各种疾病,尤其是心理和精神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杜克大学针对3 963人的调查显示,阅读宗教书籍、祷告或参加宗教聚会,可减少罹患高血压40%的机率。美国宾州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信仰的精神作用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很重要,宗教信仰愈强烈,愈有信心恢复健康,疾病的治愈率也愈高。还有研究指出,每天祈祷的患者可促进医疗效果,缩短疗程,较快恢复健康。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信仰任何一种主流宗教的人,不论男女,他们的平均寿命均比其他人长,免疫系统功能比其他人好,他们患中风、抑郁症、心脏病和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要小得多。至于其机制,研究者给出了多种解释。一是,认为得益于各教派的禁忌,比如禁酒、禁咖啡因、禁烟等,或者像犹太教要求食物必须洁净这类饮食限制。二是,通过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而有助于体质健康。虽然其所倡导和鼓励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在核心意义上基本趋同,但相比之下,有宗教信仰的人,在自我约束以及更持久地“坚守”方面往往会更胜一筹。三是,对于人的精神慰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被视为是摆脱抑郁,心理压力以及焦虑迷惘等心理疾病的良方。四是,认为宗教团体的关怀有助于人的长寿[12]。

5.5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政治文化是一种国家意识的表现,其主流是国家文化或政府文化,而民众行为总会受到国家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人群体质中有所体现。人类从无政府状态的“简单”狩猎采集社会,到酋长制、君主制、寡头政治、民主制和现代集权国家,国家都在其社会政治文化机制的控制下,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以生产、训练、培养和造就“驯服的身体”为基本目标,规训着人的身体,塑造着人群的体质。例如,中小学里要求学生每天喝牛奶,每天运动1小时以及每个国家开展的国民健身运动,都是在国家的层面上国家政治权力强制性的要求。因此,人类的身体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文化建构的特征。而这种政治文化对身体的规训,强制的成分要更大一些。

人的身体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了某种文化的政治系统中,受到这个系统的召唤、控制、规训和塑造,通过社会权力机制使人的身体合乎规范,制造和生产出为政治服务的身体。例如,旧时中国妇女的缠足,美国战前南部社会妇女的缠腰等等,均是妇女为了顺应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传统伦理价值需要,所做出的身体形态改变反应。还有中国古代王朝为了维持宫廷内部的安全和稳定,对宫廷服务人员进行阉割,导致阉人的体质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出现性器官缺失、丧失性行为和生育能力,雌激素急剧下降,胡须脱落,声带变细,肌肉强度下降,心理变态等,身体成了政治利益的牺牲品。此外,传统社会对男女性别有着不同的期待,在这种期待的规训下塑造了男女迥异的身体形态。

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一套身体的规训机制,希望个人能在身强力壮的基础上努力工作,以实现社会期望的经济与社会目标,为此,国家要求个人努力锻炼,强化体魄,以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系列的因素要求男性身体要“强健、有力、敏捷、技能、高效”,妇女要走出家庭,与男性“并肩作战”,女性的身体应当独立坚强、果敢决断、结实有力、成为“能撑起半边天”的海燕、雄鹰、骏马、“铁姑娘”。女性身体在强大的革命话语中实践着“拟男主义”的身体模塑,使女性大多健康壮实,成为抓革命促生产的劳动能手。还有文革时期的知青们常常以劳动的身体为荣,争比谁的皮肤黑等。国家这些强有力的政治文化符号,输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内化为被规训者的角色认同,最终使被规训者自觉自愿接受身体改造,成为对国家有用的身体。

5.6 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1]。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身体日益被纳入到消费计划和消费的目的中,成为消费文化建构的对象,而消费文化反过来对其民族成员体质的后天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消费社会时代。

消费社会大多数民族偏好的是身体的年轻、强健、靓丽、性感,而大众传媒在规训和塑造“理想身体”方面发挥了极大的诱导作用。在消费社会里,消费文化常常借助广告、流行出版物、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利用名人身体充当“形象大使”、“形象楷模”,向受众反复展示理想身体范本,并通过种种极具煽惑性的身体形象,反复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身体才算靓丽、帅气,什么样的身体才算时尚、性感,强化了社会舆论对人体外表的要求和期望,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驱使千千万万人走进“美容院”、“健身房”、“整形医院”,不惜重金完成“减肥”、“增高”、“丰胸”、“美臀”、“纹身”、“变性”等身体消费,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重塑,以弥补先天禀赋的“不足”。

6 结语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民族文化不但可以直接规训相关人群的社会生活,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身体,使相关的民族成员获得某些后天体质特征。与身体规训的其他方式相比,文化对身体的规训往往不带有强制手段,没有明显的权力介入,但更容易被规训者接受,更容易内化为行动的动力,使被规训者的体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1]百度百科.消费文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954572.htm.

[2]卜卫.反抗规训,张扬女孩的独立、快乐和力量——解读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意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75b16640100nq97.htm l.

[3]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4]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2-333.

[5]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第四卷),人类的结局,一个全新的世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129.

[6]米歇尔·福柯[法].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75-376.

[7]乔玉成.进化·退化:人类体质的演变及其成因分析[J].体育科学,2011,31(6):87-96.

[8]盛桂莲,赖旭龙,王頠.分子人类学与现代人的起源[J].遗传, 2004,26(5):721-728.

[9]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 2006,47(5):329-332.

[10]王汝坤.论人的可塑性与社会的可塑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10):78-82.

[11]吴政富.人的文化、文化的人——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一点体会和认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 25.

[12]杨庭硕,谢景连.论人群体质与民族文化的交叉作用及其后果[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3):54-59.

[13]张志鹏.健康:宗教信仰的副产品[EB/OL].http://q.sohu. com/fo rum/6/topic/6303340.

[14]周慧,朱泓.现代人起源问题与DNA——“线粒体夏娃理论”述评[J].考古,2002,(3):76-80.

[15]周琪.关于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与种族差异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7):149-150.

[16]朱泓.体质人类学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7-340.

[17]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60.

猜你喜欢

规训体质民族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摄影表征、权力与规训
康德《论教育学》自由与规训的关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