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条件和潜力及对策研究*

2011-02-22李玉忠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牧民草地

李玉忠

(酒泉市行政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河西走廊现有各类天然草原983.52万hm2,可利用草原871.69万hm2,占甘肃省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1%[1],其中温性荒漠类草原占43%,高寒草地占31%,以芦苇为主的低地草甸占6.5%,其他过度类型占19.5%。主要分布在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4个牧业县。河西走廊草原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内陆河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河西走廊草原生态建设对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治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河西走廊草原生态退化已经引起政府、学者和牧民的高度重视,提出了许多解决草原生态退化的方案,草原生态置换是其中比较成熟和可行的方案之一。

1 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置换必要性分析

1.1 草原面积缩减势头得到遏制,但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河西走廊地区草地面积1950年有1642.37万hm2,减少到2000年的944.78万hm2,减少了697.56万hm2,减少率达到42%。近年来,在草原封育围栏、轮牧休牧、退耕还草等政府的强力措施下,草地面积得到一定的恢复。2008年草地面积达到983.52万hm2,比2000年增长了38.74万hm2,增长4.1%。2008年区域内草地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34.15%,其中山区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38.66%,是草地畜牧业的主体;荒漠草地和盐化草甸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52.27%和8.95%;另有部分疏林草地和灌丛,是绿洲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基础之一;而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只有15万hm2,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5%。草原面积虽有一定的恢复,但仍然难以达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同时退化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但由于退化的面积大,短时间内难以治理,1985~2005年的20年间草地退化面积增加4.97万hm2,在各类草原中中度退化草地面积增加17.78万hm2,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增加117.43万hm2,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比例由31%上升为40%。

1.2 草原产草量有所提高,但远低于人工草地

2009年河西草原牧草平均高度比2005年增加5—15cm,草甸草场牧草产草量由2005年的5050kg/hm2,增加到 5651kg/hm2,增加 601k/hm2;羊单位牲畜占有草原面积由0.93hm2提高到0.98hm2,植被盖度较2005年提高5%。草本植物从80多种提高到110多种,可食牧草从20多种提高到30多种,羊只体重从每只平均18kg,提高到21kg,骆驼的体重从每只平均150kg提高到185kg,载畜量从3.67hm2一个羊单位,提高到4.37 hm2。二等草场提高到30%以上,五等草场比例降在50%以下。但是由于河西走廊特殊的气候条件,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占到70%左右,天然草原生产能力本身较低,加上草原退化,各类草原牧草产量普遍比上世纪80年代下降17%-45%,产草量远远低于优质人工草地。据农科院“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管理利用技术项目研究”,获得“牛鞭草+苜蓿”、“鸭茅+苜蓿”、“牛鞭草+红三叶”3 个多年生牧草混播组合,年干物质产量达12.78-16.35t/hm2;牛鞭草草地秋季免耕补播冷季型一年生牧草,可使草地全年干物质产量达到18.3 t/hm2,并可显著增加冬季饲草供给;冷季型和暖季型一年生牧草相结合高效饲草生产系统全年干物质产量最高达36.69 t/hm2,粗蛋白产量 7.9 t/hm2,有 4个饲草系统干物质产量超过30 t/hm2[2]。

1.3 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难以供给

河西走廊年生态用水需求量在8亿多m3左右,但是河西地区属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40mm-80mm,年蒸发量却在2000-3000mm,绿洲95%以上是灌溉农业,每年地面径流量80亿m3左右,农业用水占89.2%,水资源短缺32.91亿m3[3],加上生态用水,年水资源缺水量达到40多亿m3左右。近年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业用水量减少6.7%左右,耕地面积减少5%。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得到一定的缓解,由每年下降0.6m-1.2m,降低到每年下降0.2m-0.3m左右。但黑河、疏勒河每年能够保证的生态用水量仅仅为每年2.3亿m3,生态缺水6.34亿m3[4]。石羊河由于农业生产严重缺水,多年以来基本上没有生态用水,下游沼泽、湿地、草地和植被基本消失,草地土壤逐渐由沼泽土--草甸土--荒漠化草甸土--荒漠土方向演变。

1.4 草原灾害发生频率较高

一是泥石流严重。由于河西草原植被稀疏,地表风蚀、粗化,片状流沙发育及密集沙丘形成与发展,沙丘前移,固定、半固定沙丘活化等使洪水和泥石流破坏加剧,降雨一旦形成径流,就伴随着大量的泥沙,基本是一半水一半泥沙,造成了岩体裸露、岩块崩裂、草皮泥土脱落[5],同时山地与河谷之间相对高差悬殊,谷坡陡峭而不坚固,造成了岩体崩塌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较丰富,洪水和泥石流的频次呈增加趋势,规模逐渐扩大。自本世纪以来,河西先后发生较大洪水和泥石流50多次。二是草原害鼠活动猖獗。草原害鼠不仅密度大,而且发展势头猛。20世纪70年代草原害鼠平均日夹捕获率为5-8只,90年代已达到了10-34只。目前鼠密度达到了130只以上。草原鼠害发生面积已达150万hm2,比上世纪60年代初净增近10倍。害鼠轻度危害面积为6万hm2,中度危害面积为 7.5 万 hm2,重度危害面积为 8.0万 hm2,极度危害面积为 12.5 万 hm2。

1.5 草地质量下降,毒杂草蔓延

由于草原退化,优良牧草所占比例由2O世纪8O年代初的7O%下降到当前的38%,毒杂草由3O%上升到55%,致使草原植被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优质牧草下降,动物种群陷入危机,有益昆虫和鼠虫害的天敌减少。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马先蒿(Pedicularis spp.)、臭草 (Melica scabrosa)、野决明(Thermopsis lupinoldes)等毒草和不可食牧草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发生面积约210万hm2,棘豆密度达到50~60丛/m2,覆盖度达到60%以上。羊群平均中毒死亡率达到30%左右,母羊流产率达到60%~70%,对畜牧业发展和牧民生态构成了严重危害。

2 河西走廊草地生态置换条件和潜力

河西走廊草地退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主要是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土地荒漠化过程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湿地生态功能衰退。人为因素主要指过度放牧、乱砍滥挖、开垦草地、连续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为解决草原退化问题,草原专家结合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发展现状提出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建议,以建立优质、高产人工饲草料生产为主体,结合可行、有效的草地改良,增加新的饲养能力,补偿因置换天然草原退牧、休牧、减牧而减少的饲养能力。

2.1 发展草地农业的条件优越

河西走廊地处青藏、蒙古、黄土三个高原交汇地,总面积27.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其中耕地面积66.7万hm2(人均耕地0.14 hm2,高于全国的0.07 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23%,其中水浇地51.4万hm2。目前,河西地区生产全省34.63%的粮食、41.28%的油料、87.35%的甜菜、90.41%的棉花、100%的啤酒花、36.10%的羊毛和29.07%的猪、牛、羊肉,农业总产值占甘肃省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是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6],这里土地面积广阔,待开发荒地133万hm2,其中近期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33万hm2,因缺水尚待开发牧草面积754万hm2,占全省的52.5%。目前人工草地只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1.5%左右,单位草地面积的动物产品生产只有10.73畜产品单位/hm2,是美国的14.3%,新西兰的3.2%,开发人工草地的潜力可观。

2.2 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

近年来,河西牧区重点组织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围栏禁牧155万hm2,围栏休牧110万hm2,划区轮牧5万hm2,补播改良草原面积10hm2。完成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1000km,毒害草铲除8万hm2,鼠虫害治理250万hm2。引进优质绒山羊种畜5000多只,提高了山羊的产绒率,羊增加效益26元。25%的牲畜实现了圈养,发展人工草地15万hm2。缩短牲畜养殖时间,由12-14个月减少到8-10个月,农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均达到5000多元,牧业实现了畜种、饲养、防疫、出栏的科学化,具有发展草原生态置换良好的产业基础。

2.3 牧区自然资源丰富

河西四个牧业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一是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铁、钨、铬、铜、金、铅锌、菱镁矿、石英岩、蛇纹石、红柱石、煤矿等30多个矿种600多处矿点。特别是煤、石棉和黄金的储存量丰富。二是丰富的水能资源,河西草原处于河流的上游,水量丰富,落差大,具有水电开发的优越条件,水能可开发在100万kw以上。三是丰富的风能资源。河西地区风能资源储量约1.5亿kw,占甘肃省的85%,初步测定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在4000万kw以上,风力能量密度大,风能富集区年平均有效风功率密度在150w/m2以上,风速年内、年际变化小,无破坏性风力;年有效发电时数长,年有效风速时数在6300h以上,年满负荷发电在2300h以上;风力发电的气候环境好,极限低温不低于零下30摄氏度,空气湿度低,没有盐雾、冰冻等自然灾害,有利于风机寿命的延长。风电场的建设条件好,易开发建设的风电场大都在荒漠戈壁之中,临近交通干支线,地势平坦广阔,不需占用耕地,投资成本低。四是丰富的光能资源。河西草原地处北纬40度内陆地区,日照时间长,可开发面积大,根据专家测算,理论上有近20亿kw装机容量。

2.4 城乡一体化基础较好

河西地区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了牧民定居率达到30%,其中肃北达到了75%,阿克塞达到了9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5%。城市低保全面落实,实现了应保尽保。为70岁以上牧农村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新型牧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合率达96.7%。

3 河西走廊草地生态置换的对策

3.1 养殖方式舍饲化

养殖方式舍饲化是畜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养殖方式舍饲化能够有效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例如从舍饲肉羊来核算,在舍饲条件下,1只基础母羊年产2胎,每胎平均产羔率按250%算,即年产5只羔羊。每只羔羊从3月龄-6月龄,3个月需费用80-100元/只,每只羔羊6月龄出售,按保守价6元/kg,6月龄体重25kg,每只羔羊年毛收入225元。除去费用每只羔羊纯利润在145-125元之间,饲养一只基础母羊年总收入可达到725-625元。除去母羊饲养费用(360元)不算母羊羊毛、产粪等收入,纯收入可达365-355元。同时,改良肉羊舍饲,能够提高肉羊出肉率,同龄同期改良羊日增重达220g,而土种羊最高为170g,相差50g,6月龄改良羊平均体重达25kg(山羊)而土种羊平均仅有20kg。若此时出售,羊肉按18元/kg计,改良羊价值220元/只左右,土种羊仅值180元左右,相差40元。所以要大力发展设施养殖[7],积极推广规模舍饲养殖技术,鼓励农牧民淘汰单产低效的传统畜种,更换多胎高效母本,并根据品种、等级、年龄分别给予补贴。加强科技服务,整合技术力量,确保养殖基地无大疫发生和畜产品的安全卫生。对积极实施舍饲的牧民,发放补贴和周转资金。积极探索特种养殖,如马鹿、肉驴、大雁、鹅、火鸡、肉兔、野猪等品种的养殖。

3.2 牧民生活定居化

河西走廊牧民几千年来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8]。这种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效益低,广大牧民就医、子女上学等条件无法保证,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近年来,通过积极推广“大分散、小集中”、“大集中、小分散”、“插花定居”、“异地搬迁定居”等不同的定居模式,不断推进牧民定居工作。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1998年9月,县城从原来海拔2700m的高山区搬迁到了山脚下平坦开阔的地带。现已有594户农牧民搬迁到县城生活,占到了当地农牧民总数的95%。在县城统一规划建成的民族新村里,搬迁来的农牧民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牧民生活在80m2以上的住房里,并修建了养畜暖棚、牲畜棚圈、储草棚等配套生产设施。国家和地方政府还投资为定居点建设了完善的道路、供水、供电及学校、卫生室、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农牧民还享受了和城市市民同等的各种社会保障。从2009年开始,对3到6岁学前适龄儿童实行免费教育政策,使这个民族县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间都可享受免费教育。结合定居点建设,通过农牧互补、养畜暖棚等措施的实施,休牧、禁牧、划区轮牧等科学放牧方法的推广,促进了牧区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使人、畜逐步迁出生态脆弱的天然草原,减轻了草场压力,遏制了草场退化。牧民定居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稳妥推进。一是要科学规划。牧民定居必须要制定长远规划,明确目标,为牧民真正提供完善的配套建设,使“三通四有五配套”真正达标,让牧民的生活水平有质的提高。二是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单靠民族地区自身的经济力量是很困难的,国家应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扩大投资比例,提高投资的经济效果,给予畜牧业以特殊的产业支持政策,来推动牧民定居和牧区水利、饲草料地等基础性项目的建设。

3.3 牧业经营产业化

转换“以牧为主”的传统产业政策,建立以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调合理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市场主体,丰富市场组织,建设市场体系,完备市场规则。完善市场流通的管理、监督与调节机制,防止市场失灵和混乱。培育中介组织,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牧民规避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形成养、宰、销一体化经营。提高牲畜的品质,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3.4 经济增长工业化

借国家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机遇,充分利用草原区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矿业资源,把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草原丰富的光、风能清洁资源的利用,发展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把清洁能源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开发水利资源,提高水能利用率。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工业建设上来,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

3.5 公共服务社会化

继续落实全免费教育政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卫生公共资源的建设。探索社区养老模式,解决牧民养老问题。切实解决牧民定居后的饮水、住房、道路、就业等问题,让牧民定得住、能致富。

[1] 张贞明,李善堂.甘肃牧区草原生态现状及保护建设的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8(2):19-22.

[2] 中国农科院“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管理利用技术研究”,[EB/OL].http://www.caas.net.cn/caas/newspaper/news-text.asp?id=2136.

[3] 李玉忠,胡秉安.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探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2):55-58.

[4] 郭正刚,张自和,侯扶江.河西走廊草地退化现状及其可控因素和分类综合治理[J].中国草地,2002,24(4):53-58.

[5] 师嘉临.就肃北县草原生态环境现状谈实施草原生态置换的必要性[J].草业科学,2004(8):6-11.

[6] 马如彪,张旺林.对河西走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6):35-38.

[7] 柴强,黄高宝.西北现代绿洲农业制现状与问题及其关键建设技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102-106.

[8] 贺卫光.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45-50.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牧民草地
牧民的遗嘱
牧民歌唱冬奥会
草地上的事
在河西走廊聆听
甘南牧民 赵云雁
Laughing song
商人买马
草地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