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与蔬菜生产效益提高

2011-02-16黄自俭

中国蔬菜 2011年1期
关键词:效益蔬菜农民

黄自俭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本文仅指蔬菜生产)以来,蔬菜产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级政府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结束了蔬菜供应长期短缺的历史,形成了买方市场。同时,也积累了有效调控蔬菜市场的经验和办法。蔬菜产业由最初的力求满足市场供应,逐步发展成为目前的大规模、多品种、高质量、见效快的农业产业。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客观分析蔬菜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生产效益问题,研究对策,落实措施,才能使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成为农民致富工程。

1 部分地区蔬菜种植效益优势减弱

近年来,蔬菜市场价格总体趋高,但不少菜农获益并不与之成正比。一方面,蔬菜种植的直接效益下滑。据报道,江苏沐阳县华冲镇等地,2010年农户种植番茄收益下降1/3。另一方面,蔬菜生产在种植业内部的比较效益也在下滑。目前蔬菜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大幅缩小,特别是粮食种植可以享受国家各种惠农政策补贴,这是蔬菜生产望尘莫及的。据测算,目前南京地区小麦、水稻每667m2纯收益分别为350元和550元上下;加上政府的各项补贴,则分别是360元和654元左右。而南京地区的番茄若是不计用工成本,每667m2一茬收益约5000元,但扣除用工后,收益接近甚至不如水稻。再则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率远高于蔬菜生产,劳动生产率更是大大超过蔬菜生产。

2 影响蔬菜生产效益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暴风雨、洪涝、酸雨、沙尘暴、干旱、冰雹、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对于大面积“靠天收”的蔬菜生产造成损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产绝收。恶劣的生产条件,加重了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加大了蔬菜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生产成本。

2.1 经营高度分散,生产回报率大打折扣

一边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难以显现。另一边是产品市场需求波动大,分散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市场信息不灵,易使众多农户盲目“跟风”,形成相似的预期,加剧了产品生产波动频率和幅度。而蔬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加上产品体积大、易腐烂变质、运输不易、贮存损耗大等特点,使得产品价格波动更大,一旦产销不能对路,就将血本无归。目前在不少地区,“小农户,大市场”仍是蔬菜产业的基本格局。农户很难准确把握该种什么、种多少,即使看到一些产品俏销,也因缺少资金、技术而放弃种植。

2.2 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南京市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仍然以文化程度偏低的中老年妇女为主,还有不少是文盲和半文盲,很少受过专业技术培训。2009年南京市逾800名村级农技员中,51~60岁的占20%,40~60岁的超过70%;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57.2%,而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占14.8%。可见,依靠这样的从业主体进行蔬菜生产,依靠这样一批村级农技员开展技术服务,要想不断提高当地蔬菜种植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益,谈何容易。

2.3 蔬菜生产茬口多、周年生产的特点,加大了成本投入

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同时,农药、化肥等利用率不高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种子的用量增加,有的品种每667m2一茬用种超过1000元。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加之露天作业、露天放置更易使机械受损等等,客观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影响增效。

3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提高蔬菜生产效益的建议

3.1 加强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统筹

无论自然风险还是市场风险,生产者是主要承担者,导致农民种植收益的比较效益低,不利于产业发展。在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必须在继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蔬菜产品的政府调控。参照粮油等农作物补贴的做法,研究政策性措施。加快建立蔬菜产品生产保险制度,尽可能利用社会力量分散风险。坚持政府主导,对农民参保给予适当保费补贴,对保险企业给予适当经营费用补贴。积极探索互助保险、共同保险、以险养险等多种形式,努力提供差别化、针对性更强的保险产品。此外,要在发展菜篮子产品现货交易的同时,稳妥推进菜篮子产品开展期货交易,增加交易品种,化解蔬菜生产的市场风险。

3.2 加强合理规划与资源集约的统筹

首先,蔬菜种植面积不宜盲目扩大。在蔬菜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反,低质产品市场日益萎缩。要由依靠增加面积转变为依靠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生产用工超过了10∶1。专业从事蔬菜种植,生产者已经无暇外出打工,很难取得其他收入。因此,仅靠面积扩张己经不能为农民再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其次,大棚蔬菜更不宜过度发展。据统计资料分析,南京大棚蔬菜每667 m2产量和价格一般均为露地蔬菜的1.4倍;大棚发展过多,产品品种、品质变化不大,势必带来产品价格下跌,加之大棚蔬菜生产用工量更大,投入产出比优势就将进一步减弱。因此,要加强合理规划与资源集约的统筹。在南京地区,不少农户大棚番茄单产仅为山东寿光的1/10,经常出现外地的番茄在南京上市更早、商品性更好、价格更便宜的现象。这除了技术问题,自然资源的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科学规划,“差异”种植,真正发挥地区资源优势。设想效仿美国进行小麦带、玉米带等大区域的种植布局,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区域性基地。以“一县一品”为基础,安排一个市、一个省甚至全国的大宗蔬菜品种种植的区域布局,发展集约经营,发挥菜篮子工程建设统筹布局功能。

3.3 加强生产发展与市场建设各要素配置的统筹

发展蔬菜生产在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的同时,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是要通过建立生产与市场间的纽带,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目前的蔬菜生产者,大多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进行生产经营,决定了农民不能及时把握市场走向,只能“跟风”。因此,市场预测、种植结构布局调整,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农技组织的服务。要加大力度利用现有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好信息服务平台,切实发挥信息引导生产流通的作用,让农民享有一定的信息资源,让生产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效益最大化。

其次要以蔬菜种植大户等为基础,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的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受农民自身素质、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功能单一、带动力不强,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发挥应有的优势。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成员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的服务活动,按农民自产自销、自购自用对待,免收税费。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或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的,可取得相应报酬或按规定分红。

第三要健全销售网络,优化产品流通体系。当下蔬菜流通体系比较发达,南菜北运、东菜西调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在产品大流通的格局中,蔬菜无效“大游行”就有些不正常。据报道,江苏常州凌家塘批发市场从山东寿光调进的蔬菜,很多是江苏苏北生产的,也就是说不少蔬菜多走了500k m,产销才能见面。流通环节的增加,不仅降低了产品质量,也增加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负担。将生产布局与批发市场布局同步规划,统筹兼顾本地生产和异地调入,让农民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猜你喜欢

效益蔬菜农民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奇怪的蔬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蔬菜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蔬菜也“疯狂”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