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42例临床观察

2011-02-1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6期
关键词:胃粘膜胆汁胃镜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中医院,广西 合浦 536100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或胃切除术后,引起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肠液和胰液大量返流入胃,削弱胃粘膜屏障功能,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而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粘膜上皮反应性变化等。临床以胃痛、腹胀痞满、嘈杂、嗳气、口苦或呕逆苦水为主证。该病病程迁延,久治不愈。笔者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42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者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82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年龄21~77岁,平均31±5.01岁,病程1~7年,平均3±0.42年。对照组年龄22~76岁,平均32±5.02岁,病程0.8~7.1年,平均3±0.36年。全部病例均具有持续频发上腹隐痛或灼痛,餐后加重或不缓解,反复出现恶心,呕吐,暖气等症状;体征有上腹部剑突下触压痛或深压不适感,并经电子胃镜检查见有明显胆汁返流入胃者,部分病例并做病理活检证实为慢性胃炎。两组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吗丁啉10mg,3次/日,果胶铋150mg,3次/日;HP阳性患者口服阿莫西林0.5次,3次/日,克拉霉素0.5g/次,3次/日。均饭前0.5h服用,4周为1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拟中药方:柴胡15g,姜法夏15g,白芍12g,枳实15g,陈皮10g,木香6g,黄连10g、吴茱萸8g,蒲公英30g,甘草6g。

加减:若呕吐甚者改为少量频服,加生姜10g,竹茹10g;食滞者加神曲10g、麦芽8g;肝气郁结者加代褚石10g、茵陈15g;嗳气频作者加佛手10g、山楂10g;若上腹部痛甚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2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1]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无不适,胃镜检查正常。有效:服药期间症状明显缓解,停药后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好转,组织学改变轻微。无效:服药期间、停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好转。

2.2 结果

治疗组:痊愈21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1%。对照组:痊愈l1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0%。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小结

近年来研究显示: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胆系功能紊乱和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排空功能障碍,十二指肠内容物 (包括胆汁.肠液.胰液)大量返流入胃,使胃黏膜损伤而导致糜烂,炎症和出血等病变。同时,HP是人类慢性胃炎尤其是胃窦炎以及溃疡反复发作难愈的主要原因。故西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原则主要是胃黏膜的修复,并且给予抗生素消炎治疗,增强胃动力及胃酸分泌。果胶铋胶囊、吗丁啉片具有保护胃粘膜,促进胃肠道蠕动,抑酸的功能,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都是常用的胃肠到抗生素。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呕吐”等范畴。病位在胃,但与肝、胆、脾密切相关。《内经》中有描述:“善呕、呕吐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主要病机是肝气不舒,肝胆横逆犯胃,气机不通所致[2],治疗原则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理气止痛为法。本研究治疗组以自拟中药方剂,其中柴胡疏肝和胃、利胆消炎;姜法夏除湿化痰;陈皮清热泻下,理气宽中;枳实明显胃排空及小肠蠕动;木香和胃降气;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具辛开苦降,清肝和胃、清热化湿、降逆止呕之功,并能保护胃黏膜;白芍、甘草酸甘柔缓,和中止痛,甘草并能调和诸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效满意,且造价不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1]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78.

[2]苏启高.胆汁返流性胃炎中医治疗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1):6-7.

猜你喜欢

胃粘膜胆汁胃镜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
应用胃粘膜保护剂治疗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