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关于妇女睡眠及睡眠障碍的认识

2011-02-11周立美刘艳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阴血胞宫妇人

周立美,刘艳骄、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医学科,北京 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中医学中,睡眠又称“眠”,“瞑”,“卧”,“寐”等。女性由于其独特的脏器——胞宫,以及经、带 、胎、产、孕、乳等特点,有其独有的睡眠生理和病理特点。

1 中国古代关于妇女的称谓及寻找女性睡眠文献的可能途径

历代以来,中医对于妇女有多种称谓,通常称之为“妇人”或“女子”,而在病案中,妇女常被冠以丈夫的姓氏,而称“某氏”,或直接记录其姓名。

寻找历代医家关于女性睡眠与睡眠障碍文献的可能途径主要有中医妇产科学书籍、历史文献中关于女性杰出人物睡眠状况的描述(如诗歌、散文)、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养生学著作中,也可以从历史图集中寻找。

寻找这些文献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文献检索、期刊的论著等。

2 中医对妇女睡眠特点的描述

2.1 古代医学文献中对妇女睡眠生理及睡眠障碍的记述

中医对妇女患病后睡眠特点,最早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此名转胞不得溺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人参丸治产后大虚,心悸,志意不安,不自觉恍惚恐畏,夜不得眠,虚烦少气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梦与鬼交通候》中述及了妇人梦与鬼交通的病候,这种病是在睡眠中发生的[1]。“夫脏虚者,喜梦妇人,梦与鬼交。亦由脏腑气弱,神守虚衰,故乘虚。因梦与鬼交通也。”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到“夫人禀五行之气而生,承五脏神气而养。若阴阳调和,则脏腑强盛,风邪鬼魅不能伤之”。

神主睡眠学说认为,人的睡眠与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血证论》中指出,“寐者,神反舍,息归根之谓也”,神安静守舍则能寐,否则神魂飞扬,会出现不寐、多梦、梦呓等睡眠障碍。妇人属阴,心思多细腻易郁,常常由于忧思过度或易受惊恐而出现神不守舍的现象。

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指出“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清·沈源在《奇症汇·心神》中记载:一女许嫁后,夫经商两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里卧。朱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想气结也。另外,由于妇女有其独特的脏器——女子胞,若胞宫失常,影响心肝诸脏,也会导致睡眠障碍[2],常见如失眠、梦呓等。

2.2 古代非医学文献中对妇女睡眠生理及睡眠障碍的记述

宋史载“诊室女妇人诸脉,肝脉虚弦而长,按之无骨力,心脉动而疾,肝邪传心,日夜烦躁,忽如癫狂,不得眠卧”。

3 睡眠与妇女的生理周期

根据妇女所特有的脏器——胞宫的不同的生理特点,女性可以分为几个生理周期:经期,孕期,产褥期以及绝经期。

3.1 月经期的睡眠

经期血室正开,邪气易侵,如不注意调护,常易致病。经行期间,阴血下注,阳气偏盛,此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养阴,并应调畅情志,防止肝失疏泄,影响睡眠。

3.2 孕期睡眠

即妊娠,《内经》称妊子,怀子,有子,重身,后代医家亦称有躯,怀娠,怀妊。妊娠期,阴血聚于胞宫以养胎,此时气血易感不足,肝气上逆,胃易失和降,应注意调养。《产孕集》中有“凡妊娠,起居饮食,惟以和平为上,不可太逸,逸则气滞,不可太劳,劳则气衰”的告诫,妊娠期间,睡眠要充足,但亦不宜过于贪睡,以免气滞难产。

3.3 产褥期睡眠

产褥期即产后,又称新产后,此时阴血骤虚,阳气易浮,亦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注意睡眠的环境、方式等。《胎产心法》说:“凡新产骤虚,最忌着寒,寒则血气凝滞,诸变冗生。”又云:“凡产逢暑月,切不可当风睡卧,最忌贪凉用扇”。

3.4 更年期睡眠

即妇女绝经前后,《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此时妇女因肾气渐衰,冲任脉虚,或见心火上炎,心肾不能交通,难以维持人体水火之平衡[3],常易出现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等症。

4 妇女不同生理周期常见的睡眠障碍

4.1 月经期的睡眠障碍

经期阴血下注,阳气易浮,情志常易不舒,此时若不注意调节心情,或遭受情感刺激,易致情志内伤,使肝郁气滞,胞宫气血紊乱,影响神魂的潜藏,出现经期精神紧张,经前失眠;如果经期胞宫空虚,外邪内陷,热入血室,则引起夜间神识昏蒙、谵语、睡卧不宁、易于惊醒,或如见鬼神等病状。如果因血虚、气滞、血瘀、血寒、血热等因素,导致胞宫行血涩滞,可见崩漏、痛经、癥瘕等病变,引起身体种种不适,影响正常睡眠[2]。

另外,妇女经期还易出现嗜睡,经期嗜睡是指妇女每遇经行前后或经期时,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又欲睡的病证。又称“经行多寐”,“周期性睡眠过多症等。从临床来看,经行嗜睡病象的出现与妇女的体质禀赋有一定关系。平素体胖、浮肿或贫血的妇女,或平时大便偏稀的妇女,在月经来潮前就会感到困倦乏力,只想睡觉,甚至迷糊不醒。

4.2 妊娠期的睡眠障碍

妇女妊娠期间,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则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机升降失调,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若停郁过重,使胞宫不能正常养护胎儿,就会出现子烦、子肿、子悬、子满等病变,使孕妇胸腹肿满或胀痛,喘息不能卧,胸闷燥扰,夜卧不宁[1]。另一方面,怀孕初期的前 3个月,由于气滞湿郁等原因,气血运行不畅,孕妇也常会出现嗜睡、疲倦等状况。怀孕后期,由于胎体渐长,压迫膀胱,孕妇夜间出现尿频,也会影响睡眠。

4.3 产褥期的睡眠障碍

妇人产后气血亏虚,以致元气虚损,卫阳不固,腠理不密,可导致自汗盗汗,或失眠现象,应该着重补虚,气虚者,益气固表佐以安神,阴虚者,养阴潜阳佐以敛汗,气血俱虚者,则益气补血佐以健脑。另外,妇人产育过多,失于调养,易致气陷,易疲劳而喜眠。

4.4 绝经期的睡眠障碍

绝经期即更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妇女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亏损,精血不足,此时人体阴衰阳盛、阴阳失调,可见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烦躁易怒、烘热汗出以及不安腿综合征等。

5 防治妇女睡眠障碍的意义

睡眠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睡眠与饮食对人体的健康同样重要。大多数成年人每晚的睡眠时间大约在7h~8h。有调查表明,女性的睡眠障碍比男性更为常见。睡眠不足会导致患心脏病、高血压等急慢性疾病的几率增加。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在睡眠过程中会产生褪黑素,褪黑素可延缓女性雌激素的产生,而由于失眠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使乳腺癌的发生机会增加。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睡眠障碍会导致气滞血瘀等证,大大增加女性患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疾病的可能,长期的睡眠不足还可能引起抑郁。因此,重视妇女睡眠问题、改善妇女睡眠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刘艳骄.《诸病源候论》对睡眠医学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1:53.

[2]刘艳骄,高荣林.中医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卢 苏,卢 冰,谈 勇.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与心肾失济[J].四川中医,2006,12(24):32.

△指导老师:刘艳骄

猜你喜欢

阴血胞宫妇人
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探析卵巢早衰的中医病机治法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基于玄府理论浅析“畅情开玄通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研讨
女性护血养阴,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犬人
我家秘方
犬 人
楝胡四物散热熨治疗胞宫虚寒性痛经
高僧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