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5例

2011-02-11翁万康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7期
关键词:降香延胡索行气

翁万康

浙江省余姚市陆埠中心卫生院(浙江余姚315420)

笔者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4年1月-2009年2月我院门诊冠心病心绞痛病患者107例,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其他心脏病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及其他影响疗效或安全性评判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44~68岁,中位年龄57岁;病程5个月至10年,平均5.60年;劳累性心绞痛43例,自发性心绞痛22例;轻度20例,中度35例,重度10例;心电图有ST–T缺血性改变者58例;合并高血压病13例,高脂血症32例,心律失常25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42例,男性22例;女20例,年龄43~69岁,中位年龄56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平均5.90年。劳累性心绞痛28例,自发性心绞痛14例;轻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7例;心电图有ST-T缺血性改变者36例,合并高血压病9例,高脂血症21例,心律失常16例,糖尿病7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抗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常用药物为消心痛、倍他乐克、波依定、硝酸甘油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者行降压、降糖及调脂的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自拟冠心合剂(太子参30g,黄芪30g,丹参 30g,川芎 12g,红花 6g,降香 15g,参三七 10g,郁金 20g,香附10g,延胡索15g):阴虚加沙参、麦冬、生地黄;阳虚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附子;痰浊加瓜蒌薤白半夏汤;胸闷憋气加白檀香、砂仁;心悸加柏子仁、生牡蛎、五味子;室性早搏加苦参、土茯苓;血压偏高去黄芪加汉防已、夏枯草、天麻、钩藤;腰酸加杜仲、桑寄生、川牛膝;下肢浮肿加泽泻、车前子。每日1剂,水煎日服2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疼痛发作的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ST段下降者经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在主要导联上倒置的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未有改善或加重,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ST段较治疗前下降0.05mV以上,T波加深达25%以上,直立T波转为平坦,平坦T波转为倒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65例,显效26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42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 “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多发生于老年,与体虚、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有关。病位虽在心,但与肝、脾、肾诸脏功能受损有关,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为其病理因素。本病病机错综复杂,临床上既可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及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本虚证,又可呈现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的标实证。笔者认为,以气虚及瘀血阻络最为常见,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最基本的病机。正如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所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明确指出气虚是导致血瘀最重要的因素,而血瘀又是普遍存在的病理特点,始终贯穿于冠心病的全过程。因此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为治疗本病基本原则。治疗上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具有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作用之冠心合剂,往往能切中病机,取得明显效果。方中太子参、黄芪补益心气;丹参、川芎、红花、降香、参三七活血化瘀止痛;郁金、香附、延胡索行气宽胸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黄芪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配合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能显著增加心输出量及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心脏代谢;丹参、川芎、红花、降香、参三七、郁金具有明显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丹参、川芎、降香、参三七具有较强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香附、延胡索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延胡索还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因此冠心合剂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是肯定的。临床观察表明,单用西药由于其副作用多及其合并症的存在,临床应用常受到一定的限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往往能优势互补,提高疗效。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确定[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76.

猜你喜欢

降香延胡索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两香煮大肠调便秘
产地鲜切加工、传统加工延胡索对痛经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
降香檀心材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分子印迹复合膜在拆分延胡索乙素对映体中的应用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HPLC法测定三香健脾胶囊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