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崎病39例临床特点分析

2011-02-03郭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10期
关键词:脱皮川崎儿科

郭红

川崎病39例临床特点分析

郭红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998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3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川崎病早期持续发热、皮疹、口腔黏膜改变、结合膜充血发生率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血板增高,血沉增快、CRP升高。发生冠状动脉病变7例,对其中5例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应充分认识到川崎病临床的特点,以早期明确诊断,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川崎病;临床特点;冠状动脉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常合并冠状动脉异常。其发病率国内外近年均有增多趋势,其原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已成为儿科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现将3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综合分析,以希望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诊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39例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在最小月~6个月,最大9岁3个月,其中2岁以下多见。

1.2 临床表现 39例KD患儿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

1.3 实验室检查:见表2。

表1 39例KD患儿主要临床表现

表2 39例KD患儿实验室检查及其变化特点

1.4 超声心动检查 入院和出院时各检查1次冠状动脉,急性期一过性扩张7例(≤5岁的冠状动脉≥3 mm,>5岁的≥4 mm),冠状动脉瘤2例。

2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全身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2],诊断一般依据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但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越来越多,疾病早期特征性表现多数不可能同时出现,因此不少病例不能得到早期诊断。目前国内研究发现19.4%的KD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不完全[3]。为此,现国内外已广泛采用美国心脏学会(AHA)制定的诊断标准[4]。把一些实验室检查指标作为参考标准。

本文分析39例KD的临床特点,发现对早期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除诊断标准中列出的发热,皮疹,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外,24例病例出现肛周发红或脱皮,所以肛周发红或脱皮也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这与目前一些杂志文献报道相一致。30例约与病程第10天左右出现指(趾)端脱皮,实验室呈现上述变化这些都支持KD诊断,所以对未达到AHA标准的持续发热5 d以上的患儿,一旦出现指(趾)端脱皮,应适当放宽诊断标准,及时行超声心动检查,以防延误诊断。另外,KD发病早期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心肌酶均有明显升高,一旦出现这些变化,即使达不到AHA诊断标准,也应早期应用IVIG,以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再者,对不典型KD应及时做心脏彩超检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改变,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制定KD早期诊断的标准,并通过大量病例的诊断和随访,评价其可行性。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

[2] 周锦龙,吴星恒.川崎病 机制和诊断的研究进展,实用临床医学,2005,6(9);141-145.

[3] 王莉,林毅,苏英姿,等.283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4,42(7):609-612.

[4] Burns JC,Kushner HI,Bastian JF,et al.Kawasaki’s diseease:A brief history.Pediatrics,2000,106(2):27.

450041 中国长城铝司总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脱皮川崎儿科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JX-BPJ新型青核桃脱皮清洗机
圆梦儿科大联合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手脚脱皮小偏方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