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

2011-01-31汪恩国王会福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吡蚜单季稻飞虱

汪恩国,王会福

(1.浙江省临海市植保站,浙江 临海 317000;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

汪恩国1,王会福2

(1.浙江省临海市植保站,浙江 临海 317000;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为了揭示单季稻褐飞虱的种群行为特征和增长拐点 (虫口急增期),以及持续有效控制褐飞虱灾害,2008-2010年开展了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为8月底9月初,防控关键节点为增长拐点前30 d内。应用50%吡蚜酮 (顶峰)防控褐飞虱的节点为增长拐点前10~15 d,常规时期为8月中旬。试验结果表明,667 m2用50%吡蚜酮 (顶峰)20 g加水75 kg采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喷雾处理,褐飞虱持续控制效果90%以上可达40 d,可控制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拐点出现,即1次施药可达全季控制效果。

单季稻;褐飞虱;增长拐点;吡蚜酮

褐飞虱是单季稻的高致害性迁飞性害虫。近年来随着以单季稻为主要栽培制度的改变,播移期大大提前,全生育期拉长,植株高大营养丰富;而褐飞虱初迁入期提早,主害期也随之拉长,加上田间生态弱化,自然调控害能力减弱,以及气候变暖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单季稻褐飞虱灾发频率显著上升,成为当前单季稻超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障碍。为了揭示和明确单季稻褐飞虱的种群行为特征和增长拐点 (虫口急增期),持续有效控制褐飞虱灾害,笔者开展了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区地点选择在临海市江南小溪村台州振华农业承包有限公司基地,试验面积3 000 m2,前茬为油菜,土壤肥力中等。

试验前施药情况。苗期:6月3日防治灰飞虱、蓟马等,每667 m2用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60 g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 g,加水15 kg机动弥雾。分蘖前期:7月7日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每667 m2用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悬浮剂10 mL,加水30 kg机动喷雾。分蘖后期:7月28日组合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每667 m2用40%氯虫·噻虫嗪 (福戈)水分散粒剂10 g、25%噻嗪酮 (壳虱)可湿性粉剂60 g和40%毒死蜱乳油100 mL,加水50 kg机动喷雾。

在单季稻苗期和分蘖期3次病虫防治处理的基础上,根据2010年单季稻褐飞虱监测情况和2008年、2009年不防治区数量增长拐点规律,选择在单季稻孕穗期褐飞虱数量增长拐点 (9月初)前10 d左右,即于8月19日设每667 m2应用50%吡蚜酮 (顶峰)20 g、10%阿维·氟酰胺 (稻腾)40 mL、25%噻嗪酮75 g、5%啶虫脒30 g、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三令)20 g+25%噻嗪酮75 g、40%氯虫·噻虫嗪 (福戈)8 g+50%吡蚜酮20 g、空白对照等7个处理,加水量75 kg,采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喷雾。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00 m2。分别在施药前、施药后1,8,27,37 d考查各小区褐飞虱成若虫数量,采用五点取样,每点取样10丛,计算百丛成若虫的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

根据系统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单季稻病虫不防治观测圃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出现在9月3日前后,与2008年和2009年不防治观测圃拐点出现时期基本一致;而2010年吡蚜酮试验区不防治空白对照处理增长拐点却出现在9月15日前后,较不防治观测圃推迟12 d,其主要原因在于试验区在分蘖后期 (7月28日)施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致使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延后12 d左右。由此可见,控制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暴发的时序节点应以增长拐点前30 d为适时对口防控的关键。

2.2 吡蚜酮对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控制效果

根据单季稻甬优12号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前10~15 d(8月20日)应用50%吡蚜酮20 g等6个处理效果考查,结果 (表1)表明,50%吡蚜酮20 g处理校正防效在药后1 d为90.04%、药后8 d为97.76%、药后27 d为92.21%、药后37 d为91.26%,综合平均为92.82%,接近40%氯虫·噻虫嗪8 g+50%吡蚜酮20 g处理的95.58%,显著高于10%阿维·氟酰胺40 mL处理、25%噻嗪酮75 g处理、5%啶虫脒30 g处理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 g+25%噻嗪酮75 g处理。同时,还表明50%吡蚜酮20 g处理高效持效期可达40 d,并可控制单季稻整个中后期褐飞虱增长拐点出现,致使褐飞虱种群数量持续控制在允许状态,具有长效高效控制效果。

表1 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种群增长拐点前应用吡蚜酮的控制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时序为8月底9月初。根据2008-2010年单季稻病虫不防治区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监测,其增长拐点为9月初,2008年为8月30日,2009年为9月3日,2010年为9月3日。控制褐飞虱暴发应以拐点出现前为防控关键节点,在此选用高效长效对口配方,对持续控制褐飞虱为害具有理想效果。

单季稻褐飞虱防控节点是在增长拐点前30 d内。通过2010年在单季稻分蘖后期即增长拐点前35 d(7月28日)每667 m2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g加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 g和40%毒死蜱乳油100 mL高剂量配方加水50 kg机动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组合,可使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延后12 d左右。由此可见,单季稻褐飞虱防控节点为增长拐点前30 d内。

应用50%吡蚜酮处理控制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的节点为拐点前10~15d。每667 m2选用50%吡蚜酮20 g处理,持续校正防效在90%以上可达40多d,可控制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增长拐点出现。故应用50%吡蚜酮处理控制单季稻中后期褐飞虱为害的节点为8月中旬,基本上1次施药可达全季控制效果。

S 435.112

A

0528-9017(2011)03-0629-02

文献著录格式:汪恩国,王会福.单季稻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与吡蚜酮防控效果 [J].浙江农业科学,2011(3):629-630.

2011-03-08

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062KY01)

汪恩国 (1959-),男,浙江临海人,主要从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与防控技术研究工作。E-mail:tzlh001@163.com。

(责任编辑:阮义理)

猜你喜欢

吡蚜单季稻飞虱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广东省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抗性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深圳朗钛研发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配方和助剂晁
新型复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