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原因分析

2011-01-29王永碧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7期
关键词:肺源收治肺心病

王永碧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内科,四川 绵阳62100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其急性加重期可以导致全身多器官的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某些危险因素下,更可导致多脏器官功能衰竭(MOF)。绵阳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376例肺心病患者,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以后该类患者的收治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绵阳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376例肺心病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32例,占死亡病例88.89%。男26例,女6例,年龄53~88岁,平均70.5岁。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0~13.0)×109/L,中性粒细胞0.53~0.98,平均0.79,其中0.94~0.98者14例占43.75%。痰培养有细菌生长18例占53.13%,4例真菌生长占12.5%。所有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在80%以下,严重者30%~40%6例(18.75%)。

1.3 临床表现

临床上均有出现中-重度咳嗽、咳痰、发绀、呼吸困难和肺部干湿啰音,多脏器功能不全。

1.4 诊断标准[1]

按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诊断标准上所订立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或肺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病,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等”。

多脏器官功能衰竭(MOF)诊断标准: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如果具有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合并发生以下一项及一项以上,就可诊断为多脏器官功能衰竭(MOF)。①肺性脑病:根据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②肾功能衰竭:血肌酐≥177μmol/L,血尿素氮>17.9mmol/L,临床少尿或无尿,并除外肾前、肾后因素。③肝功能衰竭:血清胆红素>34.2μmol/L,SGPT超过正常2倍。④消化道功能衰竭:临床有应激性溃疡,有呕血或便血。⑤血液系统:出现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10万/mm3,凝血酶原时间大于正常值3秒以上.纤维蛋白原<1.5,血浆鱼精蛋白凝试验(+)。

2 结果及分析

2.1 所收治的376例肺心病患者中,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2例, 其中2脏器10例占31.25%,3脏器16例占50%。4脏器4例占12.5%,6脏器2例占5.25%。各脏器损害情况:呼吸衰竭32例(100%),肺脑18例(56.25%),肾功能衰竭18例(56.25%),肝功损害10例(31.25%),上消化道出血6例(18.75%),DIC4例(12.50%)。

2.2 32例MOF患者年龄53~88岁,平均70.5岁,≥70岁24例占75%。各年龄段患者分布见表1。参考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估计值2,经卡方检验χ2= 61.7672,P<0.01有显著性差异。

表1 MOF患者的年龄段分布

2.3 其他:病程7~36年,平均16.9年。10年以上30例占93.5%,所有患者均因感染加重和缺氧而入院。

2.4 以上结果可见:MOF的预后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程、年龄、所受累器官数量呈正相关。病程1 0年以上,年龄70岁以上,受累器官3个以上是病死率偏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凡有以下因素的患者预后均较差:①年龄较大(尤其超过70岁的老人),病程较长(尤其病程超过10年以上),身体一般情况差,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无明显诱因者;②发生呼吸道感染较严重,经过积极、足量的抗菌治疗效果仍不佳的患者;③合并症多者;④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经积极治疗不能改善者。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DIC者。

2.5 MOF主要常见的影响因素有:①肺部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合并发生MOF的主要发病因素。由于肺心病患者长期缺氧,并有不易纠正的高碳酸血症,机体的抗病免疫能力较低,容易合并感染。一旦慢阻肺患者发生严重感染,就会常引起肺心病急性发作、呼吸衰竭及感染性休克。感染如果未能及时得到控制,病情将恶化,从1个器官衰竭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多个脏器功能衰竭,并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该类患者预后较差。②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的血灌注量不足,由于缺血缺氧导致机体生化代谢发生一系列变化,糖和脂肪不能正常得到利用,蛋白质分解增加,血糖、乳酸、丙酮升高。加上支链氨基酸的减少,芳香族及含硫氨基酸的增加,引起低蛋白血症及肝功能衰竭。③由于慢阻肺患者长期心功能低下,可引起泌尿、胃肠等多系统发生瘀血及功能低下;组织器官的缺氧、酸中毒,使肾血管痉挛,肾脏血流量减少,造成肾功能衰竭[2]。此外。老年人各器官的储备代偿功能衰退。上述因素的存在都容易发生MOF。

2.6 MOF防治措施:①入院即常规进行多脏器功能检查,严密监测各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及时处理;②早期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是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关键,尽早根据痰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并注意药物对肝肾等器官的毒副作用;医务人员要防止医疗器械及手引起的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霉菌感染;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地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④纠正低血容量,降低血黏度,活血抗凝防治DIC,改善微循环,保证重要器官有效灌注;⑤还应注意营养和能量的支持治疗,通过补充氨基酸、白蛋白及免疫增强剂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总之,在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础疾病的同时,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尤其在急性加重期防止发生多脏器的功能衰竭,从而降低病死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49.

[2]陈卫,宋健.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J].人口研究,2006,30(2):84.

猜你喜欢

肺源收治肺心病
医院跨科收治患者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伴2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关于公安机关对特殊涉毒人员收治管理问题的研究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66例临床观察
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120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通气模式在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