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腺样体切除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的影响

2011-01-29肖世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咽鼓管腺样体鼻咽

章 凯 肖世强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曾用名“渗出性中耳炎”(exudative otitis media,OME),在儿童中发病率及复发率均很高,给患者的听力带来很大影响,且影响患儿言语的发育。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治疗的9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根据手术与否进行治疗,其中47例行腺样体切除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9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其中男40例,女50例;年龄3~l4岁,平均(6.0±1.5)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5年,平均7.6年。全部患儿均自诉或代诉患耳听力下降、耳堵塞感,其中伴夜音打鼾,查体见鼓膜内陷、光锥变形或消失,鼓膜颜色呈淡黄色或琥珀色;行声阻抗检查,曲线显示B型、C型;纯音测听或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测,听阈为35~45dBHL,平均气骨导差20dB。90例患者根据是否行手术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非手术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行腺样体切除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腺样体切除术:全麻,气管插管,用1%麻黄素棉片收缩鼻腔后,将鼻内镜由鼻腔伸人鼻咽部,用弯头电动吸切器自口腔伸入鼻咽部,直视下将腺样体完整切除。切除完毕后,自口腔用干纱布块压迫鼻咽部术野5min,彻底止血后抽出。对照组(药物治疗):0.5%麻黄素滴鼻3~4次/d:给予抗生素希克劳干糖浆125mg,3次/d;液促排剂或膜表面活性药物沐舒坦口服液5mL,2次/d:咽鼓管吹张1次/d。比较两组的疗效、听阈变化和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自觉耳部不适消失,鼓膜形态恢复正常,咽鼓管通畅,听力提高或同于健耳的听力曲线;有效:自觉耳部不适明显减轻,捏鼻鼓气耳内胀感,鼓膜色泽恢复正常,活动改善,听力提高或听力曲线30dB以内;无效:大于4次以上治疗,有自觉症状,鼓膜活动欠佳,听力曲线同治疗前或低于40dB±或曾达到有效标准再次下降者。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3.0软件。连续性变量表示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不同频率听阈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不同频率听阈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不同频率听阈变化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0Hz 34.7±13.1 19.5±7.2*# 33.5±13.0 32.4±7.2 500Hz 34.6±10.2 19.2±4.6*# 34.3±10.3 33.5±4.2 1000Hz 37.6±12.2 33.7±11.5*# 22.1±8.7 20.7±8.9平均听阈 37.4±12.3 35.8±11.4*# 36.3±8.2 34.1±8.4

2.3 两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比较

通过表1~3数据分析可得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患儿的听力改善更明显,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SOM是儿童常见多发病之一,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1-2]。

腺样体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主要为:(1)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压迫,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引流及气体交换,中耳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值下降,黏液腺分泌增加,鼓室负压,出现中耳渗液积聚;(2)增生肥大的腺样体是长期存在的感染灶,肥大发炎的腺样体易引起咽鼓管感染;(3)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可阻塞后鼻孔,致吞咽时鼻咽部压力增高,鼻咽部分泌物向咽鼓管返流进入中耳;(4)腺样体释放炎性递质,增加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咽鼓管和中耳黏膜水肿。

腺样体切除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病因治疗,腺样体切除对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4]。对并发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应尽早切除腺样体,不必等待听力降低后才进行。国外循证医学研究发现,药物疗效短暂而有限,副作用大,不主张长期使用抗菌素、联合使用抗组胺药剂减充血剂,也不主张普遍地长期使用口服激素治疗,本组药物组治疗效果不佳也说明药物治疗的作用是有限的。

腺样体切除因解除了咽鼓管的机械性压迫与梗阻,去除了炎性介质释放免疫功能紊乱的场所,减少了鼻咽咽部致病菌落的蓄积,促使鼻腔、鼻咽腔、咽鼓管及中耳腔引流通畅,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腺样体切除术的理论基础是去除鼻咽部的慢性感染灶,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改善咽鼓管功能。

本组资料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患儿的听力改善更明显,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若有明确的腺样体手术指征应尽早行腺样体切除术,可以改善患儿的听力功能,且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和应用。

[1]郭玉德.现代小儿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8-304.

[2] 廖军,叶晓明.儿童腺样体切除术183例报道[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51.

[3] 郑芸,孟照莉,王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指南(摘要)[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4):190-192.

[4] 张珺.75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治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9,10(28):49-50.

[5] Rosenfeld RM, Culpepper L,Doyle KJ,et a1.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4,130(5 Supp1):95-118.

[6] 周巍,汪洋,石诚,等.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转归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9):55-56.

[7] 方国军.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360-361.

[8] 陈泉东.腺样体切除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听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35-36.

猜你喜欢

咽鼓管腺样体鼻咽
幼儿罕见鼻咽部异物1例
腺样体肥大如何用药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反复鼻出血VS鼻咽癌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
腺样体肥大,用药还是手术?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鼻咽顶后壁增厚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