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华落尽古桥间——泉州洛阳桥探析

2011-01-25文/周

艺苑 2011年2期
关键词:牡蛎桥墩泉州

文/周 晶

我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世界上著名的桥梁大国。我国古代,无论是在建桥技术还是在建桥的数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除索桥、浮桥、梁桥和拱桥四大基本类型之外,还有飞阁、栈道桥、纤道桥、渠道桥、廊桥、曲桥、十字桥等类型。其中,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和泉州洛阳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谈泉州的洛阳桥。

一、泉州洛阳桥的历史渊源

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它座落在福建省泉州市东北十公里处,横跨于洛阳江入海口的江面上,是官绅商旅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1](P68)

关于建造洛阳桥的传说众多。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的是泉州郡守蔡襄,莆田人。相传他为天上文曲星下凡,自幼聪明好学,十八岁就高中状元,遂在本朝为官。他为官清廉,善于为民排忧解难。他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后来,他领悟了梦中海龙王的启示,于是顺利砌成了洛阳桥桥基。

另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就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仍,中原地区的人们大量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所以,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闽南语也被称为河洛语。这些中原人士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并引导当地的人们开垦,发展生产。他们来到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貌很像古都洛阳,于是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后来,此桥也是因此而得名“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为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人们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因此也称为“万安桥”。

从唐代至宋元,泉州作为发展中的港口城市,必须不断改善周围的陆路交通环境,以扩大腹地,联络四方,使商旅货物得以畅通。而洛阳桥充分体现了这种需要。在洛阳桥未建时,因万安渡凶险异常,泉州地区的人们北上福州,一般要由城北出,经河市入仙游,一路翻山越岭,十分艰难。洛阳桥建成后,可以取道地形较为平缓的沿海路线,极大地改善了泉州与福州的交通条件。[1](P70)由于洛阳桥建在港区,又明显带有直接为海上贸易服务的性质。概而言之,两宋时期,由于泉州的对经贸活动繁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资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于是就把一部份资金投向修路造桥。泉州洛阳桥的建造就适应了这种需要。

图2

二、泉州洛阳桥的艺术特点

(一)结构特点

洛阳桥始建于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才竣工,总共花了6年8个月才建成。整座桥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桥长1200米、宽5米,共有47个桥孔、46座桥墩;桥两边有扶栏,共500多个;桥上还有28只石狮、7座石亭、9座石塔(图1)。[2](P160)桥墩为船形,两端砌为尖状(图2)。两墩之间铺花岗岩石梁7根,每根石梁长11米、宽0.6米、厚0.9米。可惜的是,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桥北端竖立着一座相当高大的蔡襄石雕塑像,须眉之间仍透着那份沉稳与谦和,但似乎在不轻意间也流露出某种无奈与孤独。

(二)建筑特点

1.新型桥基——筏形基础

建造洛阳桥时,首先在江底沿桥梁的中轴线铺满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以此作为桥墩的基址。这条石堤估计长500米、宽25米、高3米。然后,在矮石堤上用条石横直交错地砌筑桥墩。这种桥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之为“筏形基础”。

2.双尖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是双尖墩,即两端砌成三角形分水尖,两头尖,中间大,有如船形。在江海之间,不管是潮涨潮落,以双尖墩迎水,可经受住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的交互冲击。桥墩最上排的交接处,刻有凹形的榫,其上置生铁以连结排石。桥墩两端,中部稍向外弯,最上面的两层条石则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石梁板的跨度。

3.开创浮运架梁的记录

架桥的工人们用木排把石块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重达七八吨的石梁架设到桥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一根接一根,直至把桥建成。因此,洛阳桥也开创了浮运架梁的记录。直到今天,浮运架梁仍是建造现代桥梁的好方法。

4.种蛎固基法的研发

为了使桥基或桥墩的石块连成一体,不能沿用以前用腰铁或铸铁水来连结的办法,因为铸铁件很快会被海水腐蚀,而是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牡蛎。所谓牡蛎,即是海底生长的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3]工匠们就是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果然,没出几年,牡蛎附生在岩礁或别的牡蛎壳上,把松动、散置的石块、条石胶聚成了一体。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别开生面、行之有效的办法。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为此,禁止在洛阳桥附近捕捉牡蛎就成了历代沿用的一条律法。这种固桥的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5.巨型桥板

洛阳桥是通过因地制宜地开采沿江巨岩,凿成长10米左右、宽0.7米、厚0.6米、重约10多吨的巨型桥板,然后架成的长1200米的梁式石桥。

三、泉州洛阳桥与河北赵州桥的异同点

洛阳桥作为我国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处石墩石梁海港大桥,与河北赵州桥齐名,故有“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之说。

两者所选用的材料均为石料,全部桥体都是用石料建成。在砌筑的方法上,两者同样采取了两种砌筑法,一是横向联式砌筑法,另一是纵向并列式砌筑法。这种并联砌筑法相对而言更具有稳定性。

然而,同样的材料却创造出不一样的桥梁形式。不同于洛阳桥的桥梁形式,赵州桥采用的桥梁形式是坦拱和敞肩拱的桥梁建筑形式,为世界首创。这种形式相比于洛阳桥,更有利于增进桥梁的稳定性。洛阳桥全桥有47个桥孔,而赵州桥却只有单孔,这个单孔即是它的主拱。设计者通过坦拱(即拱脚宽、拱顶窄),大大增加了它的稳固性,采用这种较为平缓的圆弧坦拱,也大大地方便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而所谓的敞肩拱,就是将主拱左右两侧的实心拱肩改建为小拱的拱形。采用这种敞肩拱的形式建桥,既节省了石料,减轻了桥的重量,增大了桥梁的过水能力,同时又使桥的造型变得更为轻灵、秀丽。犹如“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清·祝万祉《过仙桥》)。

四、泉州洛阳桥的重要价值

洛阳桥的建造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在古桥梁的研究方面,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珍贵的文物,还具有经济与旅游价值。

在我国现存古桥梁体系中,洛阳桥是闽南桥梁的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古桥梁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它本身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古代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物质文化载体。它是闽南历史的见证物,是闽南人民的骄傲,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洛阳桥是我国有很高科学、建筑技术和艺术价值的古桥梁。如上所述,作为梁式石桥,它的桥墩平面均成船形,都是用花岗条石纵一层横一层地交错砌成的;它的迎水面砌成锐角,可最大限度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这些都是非常科学的设计。由于历史悠久,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欣赏洛阳桥景色,这样又可以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五、泉州洛阳桥的濒危状况及保护措施

洛阳桥在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景点之一。然而,它同时又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为保护古桥,泉州当地政府早已在与它相隔几百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新的跨江大桥,来往车辆主要在新桥上穿行。然而,承担昔日交通重任的古桥却并未因此而“退休”。白天,这里依然是两岸居民过江往来的要道之一。但与此景不甚和谐的是,居然有人在这宋代古桥的桥头、桥尾、桥梁上大摆餐桌,做起了餐饮生意。几十张罩着白布、塑料布的餐桌沿着桥栏两行排开,桥头两侧的宝塔和神像也被挤在了餐桌之中(图3)。这种情况反映出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实在是让人痛心!

(一)洛阳桥濒危状况

由于泉州所在的区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一部分,经过长达数百年的震动,桥本身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在经受了不断的洪水冲击后,桥的支撑力自然也逐渐降低。由于缺乏科学的计算,建桥时大多凭经验和感觉。最常见的是桥墩基础不够扎实,特别是沿海软土地基墩台更具这种通病。古人说:“卧沙者易以沉”,就是指在桥的自重和外力作用下,基础会逐渐下沉。再者,“近人者易以偷”,桥上石料被偷去,特别是一些开始损坏的地方,石料被移作他用的情况很严重。

(二)洛阳桥的保护措施

我国正处于农村城市化和城市扩大化的建设进程当中,各地纷纷大拆古建筑,无数的优秀文化景观、历史街区、古村落惨遭破坏乃至永远消失。许多地方建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乡村洋楼,结果造成千城万村一面,没有任何过去的“记忆”。这一趋势还将在较长的时期内继续下去,因而抢救和保护古建筑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保护好洛阳桥文物古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人们积极地参与和配合。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大力宣传洛阳桥所蕴藏的重大价值,让人人都知道保护古建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行动起来,热爱和保护古建筑。

图3

2.积极加强对珍贵文化古迹保护方面的社会教育,也可以在学校,特别是在高校中设置这方面的课程,使整个社会形成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良好风气。

3.要自上而下对政府部门有关领导,特别是规划、城建和土地部门的同志,进行专门的对洛阳桥的宣传和讲座,使他们明白洛阳桥的珍贵性,以激发起保护的热情和责任。

4.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和加强对洛阳桥的维护,将洛阳桥作为文物进行重点保护和维修。

5.我们大学生自身应该增强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文物。同时,也要带动身边的其他人加入保护文物的行列。

六、结语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然而古代文化遗产也在不断地走向衰落。其实,这些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雄厚资产,也是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既可以提升城市的价值,又可以为我们研究人类、城市的发展历史提供借鉴,借古明今,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忙碌的现代化进程中,要有意识地放慢前进的步伐,回顾一下这些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意义的古代建筑。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我们应该首先从自我做起,弘扬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外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一同加入到保护的队伍当中。

[1]吴鸿丽,刘新慧.泉州古桥古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2]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3]乐嘉龙,浩勃.建筑奇观[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

[4]秦倞,陆烁.中国经典古建筑之旅[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5]陈文.厦门古代建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牡蛎桥墩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河里站着废弃的桥墩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冒充桥墩的女人
地铁隧道施工对桥梁桩基沉降监测分析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