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科技名词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0-12-31李志江

中国科技术语 2010年1期
关键词:辞书汽缸术语

李志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关于科技名词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

李志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着重讨论辞书中科技条目编写在术语规范方面具有共性的问题。从异形词、异名和读音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列举实例,对目前规范存在不同意见的词目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分析,在操作上提出具体意见。

科技名词,异形词,异名,读音,规范,辞书

辞书中科技条目的编写,涉及专科辞书、综合性辞书和语文辞书。关于科技术语的规范原则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已经陆续做出论述[1-4]。这里,我们着重讨论科技条目在规范方面具有共性的问题。其中一些是在编写和修订《现代汉语词典》中遇到的疑难问题[5],在此与各位一起探讨。

一 科技名词的异形词规范

所谓异形词,是指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的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2001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在所公布的 338组异形词中,绝大部分是语文词汇,涉及科技词汇的比较少。科技词汇中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异形词,它们的规范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需要给予适时而妥善的解决。下面就几组科技异形词展开讨论。

1.眩光—炫光

“眩光”的意思是刺人眼目的强光,例如电焊的弧光、玻璃幕墙耀眼的反光,都属于眩光的范围。

“眩光”一词,开始只有这样一种写法,人们普遍承认并接受了它。所以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1996年)确定的规范词形就是眩光(glare)。然而最近几年,它又常常被写作“炫光”。

那么,到底是写眩光正确,还是写炫光正确?还是两种写法都可以呢?不妨将“眩”和“炫”这两个字的语义作一比较。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的注释如下:

【目眩】眼花:头晕~|灯光强烈,令人~。

【炫目】(光彩)耀眼:装饰华丽~。

在以上涉及视觉的义项中,“眩”指眼睛模糊(眼花),而“炫”则指光线耀眼 (晃眼)。从字面义上,“眩光”可以理解为“能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的强光”,“炫光”就是“刺眼的强光”。根据百度网(2008-10-23)的统计,“眩光”“炫光”分别有1 230 000项和 816 000项,从数量上讲,都非常可观,但“炫光”的写法或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一般而言,所说的污染光源,主要是指那种让人刺眼的强光,而不是仅指那种让人马上就产生头晕目眩的强光。比较而言,“炫光”更为宽泛一些,合理一些。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一组异形词中,以“炫光”为推荐词形或规范词形。不知除了《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其他学科涉及“眩光”或“炫光”,将会如何考虑。

2.汽缸—气缸

“汽缸”是动力机中的一个重要机件,呈圆筒形,包括缸体、活塞、蜗杆等部分。由于最初的动力机是蒸汽机,因而将它写作“汽缸”是理所当然的,最迟在 1887年就已经有了这一写法[6]。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动力机的家族中又增添了内燃机,内燃机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所以将“汽缸”又写作“气缸”,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 1996年公布的《铁道科技名词》确定的规范词形就是气缸 (cylinder),2000年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一)也是如此。

问题出现在统指动力机 (包括蒸汽机、内燃机等)的这个机件时,是应该写作“汽缸”,还是写作“气缸”呢?对此,人们的认识并不明确[7],即使在汽车类期刊中使用也不统一,根据调查,《汽车技术》等 23种期刊使用“气缸”,《驾驶园》等 3种期刊使用“汽缸”,《大众汽车》等 4种期刊两者并用[8]。

不仅如此,国内几家影响较大的辞书在处理上也不尽一致。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以【汽缸】立目 (未出气缸),注释为“内燃机或蒸汽机中装有活塞的部分,呈圆筒形”。

《辞海》(1999年版)以【气缸】立目 (未出汽缸),注释为“供活塞在其中作往复运动的圆筒形机件。工质在发动机气缸中将它的热量转换为机械功。气体在压气机气缸中受到压缩而提高压力。涡轮机的机壳也称气缸”。但是《辞海》又出了【汽缸油】一条,注释为“润滑油的一种。主要用于蒸汽机的汽缸。可分为饱和汽缸油和过热汽缸油两种”。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未收【汽缸】,也未收【气缸】,但【蒸汽机】的注释中有“蒸汽机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连杆机构、滑阀配汽机构、调速机构和飞轮等组成”,【汽轮机】的注释中有“按汽缸数目可分为单缸汽轮机、双缸汽轮机和多缸汽轮机”。【内燃机】的注释中有“往复活塞式内燃机主要由气缸、活塞、气缸盖、曲柄连杆机构……等组成”。

看来,第一,“汽缸”“气缸”各有所指,含义并不等同,以水蒸气为动力的当用“汽缸”,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当用“气缸”,两种写法应该并存,而不宜取一个废一个。第二,两者统指时用哪一个?如果从语源角度考虑,“汽缸”出现在先;从通用角度考虑,“气缸”要占优势;从两字包蕴角度考虑,“气”涵盖着“汽”。综合以上三个因素,统指时用“气缸”或许更好一些。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必须注意相关条目的系统性,比如,在“气”与“汽”的构词系统里,就要照顾到“汽笛”和“气笛”应该怎样处理等等。其他的类似情况还有不少,比如“撑竿跳高—撑杆跳高”“钓竿—钓杆”之类。“撑竿跳高”尽管早已不撑竹竿了,但国家体育总局的文件中至今仍用“撑竿”,这个写法在与“越过横杆”同时出现的时候,多少让人感到有点别扭和落伍,因此“撑竿”“撑杆”两种写法各有支持者。笔者以为,写作“撑杆”是合乎潮流的。而“钓竿”则不然,无论是竹竿还是碳素杆,约定俗成,用一个“竿”字就都解决了。

3.榴莲—榴梿

“榴莲”是一种热带植物,原产于马来群岛,它的果实是一种水果,现在中国北方也能见得到。在马来西亚,这种植物写作“榴梿”,而中国的《植物志》上写作“榴莲”,各类辞书一般都照此处理。例如:

《辞海》(1999年版):【榴莲】亦称“韶子”……

《农业大词典》:【榴莲】……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榴莲属……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的处理是:

【榴梿】liúlián同“榴莲”。

从读音来说,“莲”和“梿”是一致的,写作“莲”是考虑到两个字的通用度不同,写作“梿”是考虑到两个字的偏旁类化。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朋友通过不同渠道多次反映,希望能将这个词形定为“榴梿”。人名、地名有“名从主人”之说,那么植物名、动物名是否也该“名从主人”呢?这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建议在植物名、动物名的规范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各相关专业单位和辞书编纂单位要加强沟通,国内几部影响较大的辞书要相互协调,达成共识,尽量避免各执一端,给广大读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4.心—芯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中,“心”和“芯”的注释分别是:

“芯”和“心”的字义是相通的。从字源上说,“心”是本字,“芯”是后起区别字。“心”既有“心脏”义,又有“中心”义,还有“某些事物的中心部分”义;“芯”是为“某些事物的中心部分”义专造的。过去,“灯心、岩心、矿心、铅心、笔心、气门心”等也常写为“灯芯、岩芯、矿芯、铅芯、笔芯、气门芯”,因此形成了一对对的异形词。写作“心”推崇的是写本字,写作“芯”是强调与“心脏”“中心”相区别。现在,在“指某些物体的中心部分”的意义上,基本倾向是写为“芯”,因此,“×芯”可以视为规范词形。

5.沙—砂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中,“沙”和“砂”的注释分别是:

【沙1】细小的石粒:风~|防~林|飞~走石。像沙的东西:豆~。

【砂】shā同“沙1”。

查检古代字书和有关用例,情况如下:

沙 shā

1.《说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

2.《慧琳音义》卷四十一:“~,碎石也。”

3.《楚辞·招魂》:“红壁~版。”“~,丹沙也。”

砂 shā

1.《玉篇·石部》:“~,俗沙字。”

2.《类篇·石部》:“~,水散石也。”

3.柳宗元:“濡印锦溪~。”“~,丹砂也。”

“沙”字在历史上出现较早,“砂”是后起俗字。人们认识 shā,起源于水流冲击而形成的碎石,与“水”有关,字形从水是自然而然的了;而从语义上说,shā不论粗细,都还是石头,因此 shā的字形从石,也顺理成章。从社会使用的情况来看,“沙”和“砂”的构词,各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砂纸、砂糖、砂布、砂浆、砂礓、砂型”等用“砂”,其他情况多用“沙”,包括“沙漠”。但也有两者混用的情况,如“暗沙、沙浆、沙金、沙砾、沙子”也有写作“暗砂、砂浆、砂金、砂砾、砂子”的。据说现在水利科技术语一般都写作“沙”,而地质、土壤科技术语一般都写作“砂”[9]。有人曾提出用直径大小来区分用“沙”或“砂”,这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在专业领域也有很大困难。从多方面考虑,在上述各对混用的异形词中,在社会使用中尊重社会习惯,在专业使用中尊重专业要求,在同一层面要求用法一致,在不同层面不强求用法一致,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二 科技名词的异名规范

当一个科技词语在社会语言文字的使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通用的名称时,应该如何判断和取舍呢?目前,国内几部影响较大的辞书在个别词目上处理得不一致。请看以下例子:

1.数字—数码—数位

严格地说,“数字、数码”和“数位”不是同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的注释分别是:

但是三者在“数字信息处理”的意义上,与其他词语组合后构成了意义相同的异名。例如“数字化、数字港(信息港)、数字通信、数字地球、数字地图、数字相机、数字摄像机、数字图书馆”,又分别说“数码化、数码港、数码通信、数码地球、数码地图、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图书馆”,还分别说“数位化、数位港、数位通信、数位地球、数位地图、数位相机、数位录影机、数位图书馆”。从地域分布看,内地主要用“数字”港澳主要用“数码”,台湾主要用“数位”[10]。在内地,我们还是应该坚持“数字”这一主流用法,不要随手拈来,左右摇摆。目前,语言实际中称“数码相机”的远远高于称“数字相机”的,这是少有的例外。

2.磁悬浮—磁浮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它利用磁力使车体保持悬浮状态,再利用电机推进,贴近特殊的轨道运行。其时速可达到每小时 500千米以上。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在世界上首先投入商业化运营。关于“磁悬浮”和“磁浮”的定名问题,前几年已有人做过讨论[11-12]。

《现代汉语词典》(第 4版)的注释是:

【磁悬浮列车】cíxuánfúlièchē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的电磁力使车辆悬浮在轨道上方并以电机驱动前进的列车,列车在全封闭的U型导槽内行驶。行驶阻力小,速度快,能源消耗少,无噪声,无污染,安全可靠。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修订时改为:

【磁悬浮列车】cíxuánfúlièchē磁浮列车。

【磁浮列车】cífúlièchē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的电磁力使车辆悬浮在轨道上方并以电机驱动前进的列车,列车在全封闭的U型导槽内行驶。行驶阻力小,速度快,能源消耗少,无噪声,无污染,安全可靠。也叫磁悬浮列车。

之所以如此改正,是因为检索了《文汇报》的用例情况[13],在上海人的语言使用中,“磁浮”用例占绝对多数。这就是说上海人对“磁悬浮”和“磁浮”已经有了选择。

早在十年前,《铁道科技名词》(1996)就已经对“磁悬浮/磁浮”作了如下定名:

磁浮铁路 magnetic levitation rai lway,maglev

磁[悬]浮 maglev,magnetic levitation

磁[悬]浮车辆 maglev vehicle

上列定名中,“磁浮铁路”和“磁 [悬 ]浮、磁[悬]浮车辆”中的“磁浮”或“磁悬浮”处理不一致,但可以体会出来,倾向用“磁浮”。从缩略语形成的角度看,由“磁悬浮”缩略为“磁浮”是顺理成章的,但目前“磁悬浮”仍然使用得相当普遍,二者并存的局面近期内将不会改变。

3.舾装—舣(艤)装

船舶工业里,有一个专业名词“舾装”(与之相对的名词是“机装”)。

“舾装”的定义是:

【舾装】船舶机、炉舱以外所有区域的设备及其布置、安装工作的统称。(《船舶工程名词》1998)

这里的“舾”字是个新造的专业用字 (形声),读为 xī,未见于古籍。它的来源是什么,似乎还没有人作出明确说明。“舾”是指西洋吗?还是“羲”的俗写?如果是“羲”的俗写,那么是否本应写作“舣(艤)”呢?查阅辞书,可以看到:

【舣】yǐ〈书〉使船靠岸。(《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由于不了解“舾装”的“舾”的来源,我们总是不免心存疑虑。这个问题启示我们,在进行科技名词规范的时候,将它们的语源,以及之所以首选或淘汰的道理交代清楚,是非常必要、不可缺少的。它对于非本专业的使用者,带有科学普及的性质;对于本专业的使用者,可以看做是说明书和备忘录。

三 科技名词的读音规范

科技名词的字形规范和词性规范,现在大家都比较注意了,但是对它们的读音规范,似乎还关注得不够,讨论得不充分。试举几例:

1.模型,模具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

“模具”能否改读为mójù?

“模具”本读作mújù的,而语言实际中通常被读为mójù,原因在于mó、mú两个读音中,前者为强势音,后者为弱势音,甚至现在除了“模子”的“模”还没有例外地读 mú,连“模样”很多人都读móyàng了。笔者以为,了解、关注这些语音的变化是必要的,而根据辞书“不为人先”的原则,还是再观察一段时间,暂不急于跟进为好。与之相类的还有“模板”(múbǎn)等。

2.荨麻疹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

【荨麻疹】xúnmázhěn(旧读 qiánmázhěn)皮肤病,症状是局部皮肤突然成块地红肿、发痒,几小时后消退,不留痕迹。常常复发。药物、寄生虫、血清、细菌感染、接触刺激性物质等都能引起这种病。也叫风疹块,有的地区叫鬼风疙瘩。

“荨麻疹”能否恢复读为 qiánmázhěn?

“荨麻疹”原读 qiánmázhěn,由于患此病所引起的成块红肿,跟皮肤接触到荨麻所起的肿块样子差不多,故称。遗憾的是,久而久之,人们早已忘却它的得名之由,许多医生也许从来不知麻类中还有荨麻,认字读半边,就读为 xúnmázhěn了。医生的误读影响了患者,造成了社会上的普遍误读,1985年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文规定“荨麻疹”读作 xúnmázhěn,使得这种误读变得合法。但是又规定“荨麻”仍读 qiánmá,客观上将问题复杂化了,引起了不少批评。之所以提出“荨麻疹”从xúnmázhěn复读为 qiánmázhěn的诉求,是因为类似的误读还有一些,比如医院里常将“癫痫”diānxián误读为 diānjiān,常将“银屑病”yínxièbìng误读为yínxiāobìng,等等。既然是误读,就应该予以纠正,正本清源,以避免骨牌效应。

“排挡”能否写作“排档”,“档”能否读 dǎng?

这个装置的名称叫做“排 dǎng”,与之相关的词汇有 dǎng位、挂 dǎng、倒 dǎng、空 dǎng、一 dǎng、二 dǎng、三 dǎng、四 dǎng,以及手动 dǎng、自动dǎng等等。这些 dǎng字是写成“挡”正确,还是写成“档”正确,人们的认识不一,各执己见。两种写法都是有道理的,简言之,写“档”强调这是可以将牵引力分为几个档次的物件;写“挡”则与实际读音相合,而且并不否定“排挡”是个名词。两相比较,还是用“挡”字更好一点,一来“档”读 dàng,如果坚持写作“排档”,又要忠于口语读音,那就要给“档”增加一个 dǎng的音项,势必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二来词形相近的词还有“空当”(空地方、空闲时间)、“排档”(设在路旁、广场上的售货处)等,这个装置采用“挡”字,从词形上就把“空挡—空当”“排挡—排档”等区别开了。

4.密钥,公钥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

3.排挡

关于“排挡”的词形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中国科技术语》曾有专门讨论[14-16]。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么 00译成A,01译成B,02译成 C,03译成D就是密钥。

【公钥】(未收)

这里的“钥”读作 yuè?还是读作 yào?

“密钥”“公钥”的“钥”译自英语的 key,就是钥匙的意思。“钥”在书面语里读作 yuè,如“钥牡”“锁钥”;在口语里读作 yào,过去只用于“钥匙”一词。用于信息技术的“密钥”“公钥”是科技术语(既不是书面语,也不是口语),其中的“钥”字读yuè好,还是读 yào好?当初《现代汉语词典》定为yuè不无道理,但从应用实践来看,读 yào成了大家几乎一致的选择,《现代汉语词典》“密钥”的注音顺时应变才对。

说及“钥匙”,顺带讨论一下“匙卡”的“匙”应该怎么读。

“匙卡”是卡片式的用来开门的钥匙。“匙”字,《现代汉语词典》目前只列了·shi音,用于“钥匙”一词。当今出现了“匙卡”这一新生事物,“匙”字又该怎样读?把轻声音节置于复合词之首字显然不合读音规律,不能读作 shikǎ;那么读作 chíkǎ怎样呢?似乎也不理想,因为没有听到有人这样读过。如果将·shi这一轻读退回重读,它又应该怎么读呢?是否应该读为 chí呢?

《现代汉语词典》收了“锁匙”,注为:【锁匙】suǒchí〈方〉名钥匙。“锁匙”又见《汉语大词典》:【锁匙】钥匙。《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三年》“宫门管钥,皆以委之”元胡三省注:“钥,关牡也,今谓之锁匙。”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我取锁匙略迟,同胞已经捏着铁签作将要毁坏铰链之势,幸而钥匙已到,始庆安全。”王西彦《古屋》第五部二:“三个月的避暑生活,如像一把锁匙,把我的心扉开了封。”

再查《汉语大词典》,看到“匙”字除了列出 chí音以外,还列出了 shī音:

匙 shī钥匙。宋无名氏《灯下闲谈·坠井得道》:“令侍者将匙开青州门。”清黄轩祖《游梁琐记·易内奇案》:“惟衣橱一架,重重锁闭。戴益疑,以匙试之,应手而辟。”

由此看来,“匙”作“钥匙”解,读 shī,远在宋代就有用例了。因此,“匙卡”既不能读 chíkǎ,也不能读 shikǎ,而应该读为 shīkǎ。《现代汉语词典》有必要为“匙”改立 shī音,而不再单立·shi音。当然,在“钥匙”一词里,“匙”仍读轻声。从《汉语大词典》的注释来看,“锁匙”在宋代就有用例,现在还保留在某些方言中。从一致性的角度来看,似乎与“钥匙”一样处理为轻声为好。

5.道砟,道碴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

《辞海》(1999年版):

砟 zhǎ同“碴”。小块物。如:煤砟子。

碴 zhǎ小块。如:煤碴子。

“道砟”与“道碴”这两种写法孰是孰非?

“砟”zhǎ的“小块物”的语义古已有之,而“碴”则历来没有 zhǎ的读音,《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都未立出“碴”zhǎ的音义。据铁路部门反映,在专业领域,他们一直是用“道碴”写法的,《辞海》的“碴”收录了 zhǎ音,可能就是照顾到这个情况。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要求铁路部门退回“道砟”的正确写法,那么已颁布的大量文件、法规将会受到影响,改动的成本恐怕难以估量。考虑到这个因素,将错就错地给“碴”另立 zhǎ音,作为个案给予变通处理,或许不失为一个办法。不过,因此给广大群众增加的记忆负担是不可避免的了,“道砟”与“道碴”也将成为一对新的异形词。

6.标志,标识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

“标志”和“标识”是一对异形词,读作 biāozhì。其中“标识”一词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比较少见、少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标准化工作的广泛开展,各种“标识”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和法规文件里,使之迅速转变成为常用词了。2001年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明确要求使用“标志”,不推荐使用“标识”,但是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在一些行业内,其法规文件更习惯于写作“标识”。不仅如此,许多人不知这里的“标识”该读 biāozhì,而错读为 biāoshí了,甚至以为它的意思是“便于识别的标志”,与“标志”的意义不等同,用法上也有区别(“标志”名词、动词兼类,“标识”仅是名词)。社会应用的强大惯性是不容忽视的,现在很难预测将来“标志”和“标识”是否真会从一对同音、同义的异形词变化为两个不同音、不同义的近义词。目前,注意到这一问题即可,而不必急于下结论、作改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是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之一,是应该认真贯彻执行的。

附注:

本文曾于 2008年 10月 25-27日在江苏常熟召开的中国辞书学会第八届年会上宣读,文中讨论的问题引起了许多了代表的关注。当年 11月 18日在北京召开的“辞书语言文字协调会”第一次会议,就科技名词规范中的问题,辞书注音、用字的分歧问题,中国地名标准化的问题及辞书对特殊领域用字的涵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也涉及以上问题。本着实事求是、充分协商的精神,大家在以下方面初步达成了倾向性的意见。

科技名词的异形词规范:

推荐使用“眩光、排挡、灯芯、岩芯、矿芯、铅芯、笔芯、气门芯”,不拟使用“炫光、排档、灯心、岩心、矿心、铅心、笔心、气门心”;

对于“榴莲—榴梿;桑葚—桑椹;芒果—杧果;籽—子”的用字,会后还需与有关部门进一步协调;

建议“汽缸”和“气缸”功能分化,不再作为异形词处理;

“沙—砂”的用法,根据语言习惯处理;

“撑杆跳高”和“撑竿跳高”,尊重国家体育总局的意见,暂用“撑竿跳高”。

科技名词的异名规范:

在“数字—数码—数位”一组中,建议除“数码相机”外,相关语义使用“数字”为规范名称,如“数字化、数字港(信息港)、数字通信、数字地球、数字地图、数字相机、数字摄像机、数字图书馆”;

“磁浮”和“磁悬浮”,还要进一步观察选择。

科技名词读音规范:

“道碴”中的“碴”,照顾铁道部门长期使用情况,予以变通,增加“zhǎ”音。但“煤砟”“砟子”“炉灰砟子”等仍用“砟”不变。

另外,“的士”的“的”是否加“dī”音,“匙卡”中的“匙”是否加“shī”音,希望协调后一致行动。

2009年 5月 20日,“辞书语言文字协调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又一次议论了以上问题,但未作定论。

[1]潘书祥.汉语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 [J].科技术语研究,1998(1):8-13.

[2]李家烈.科技名词定名的规范化问题 [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55-59.

[3]刘青.《现代汉语词典》与科技名词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6(1):34-35.

[4]马菊红.关于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的问题与思考[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2):18-20,39.

[5]曹兰萍,李志江.《现代汉语词典》科技名词规范的处理[J].辞书研究,2007(1):34-42.

[6]《中国舰艇工业史料集》编辑部.中国舰艇工业史料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29.

[7]戴金旺.汽缸·气缸[J].科技术语研究,2002(2):35.

[8]陈金伟.科技名词规范化探讨[J].科技术语研究,2003 (2):28-29.

[9]陈岳书.难分难舍的“沙”和“砂”[J].科技术语研究, 2001(2):16.

[10]丁一.关于数字·数码·数位 [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1998(5):22.

[11]韶能仁.磁悬浮列车及其术语问题 [J].科技术语研究,2002(4):41-43.

[12]王素玉.“磁悬浮”与“磁浮”[J].中国科技术语,2008 (4):45.

[13]杜翔.“磁悬浮”与“磁浮”的定名 [J].中国科技术语,2008(4):43-44.

[14]杜翔.“排挡”还是“排档”?[J].中国科技术语,2009 (1):27.

[15]何光里.汽车变速器用“档”还是“挡”[J].中国科技术语,2009(1):26.

[16]沈锐华.机械变速装置“排档”或“排挡”之探索 [J].中国科技术语,2009(1):23-25.

Discussion on Standard of Term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 I Zhijiang

Th is a rtic le m a in ly ta lks abou t the comm on p rob lem s of te rm ino log ica l s tand a rd in com p iling te rm s in sc ience and techno log y in d ic tiona ry.B y g iving exam p les,the a rtic le d iscusses abou t the en tries on w h ich scho la rs have d iffe ren t op in ions from va rian t fo rm s of the sam e w o rd,d iffe ren t nam es of sam e ob jec t,and the p ronunc ia tion. In add ition,the a rtic le g ives som e sp ec ific sug ges tions on dea ling w ith them.

te rm s in sc ience and technology,va riant form s of the sam e w ord,d iffe rent nam es of sam e ob jec t,p ronunc ia tion,s tanda rd,d ic tiona ry

N04;H083;H06

A

1673-8578(2010)01-0011-08

2009-11-01

李志江(1948—),男,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编审,主要从事辞书的编纂与研究工作。主持、参与编纂和修订各类中小型辞书 10余部,发表论文 30余篇。通信方式:zhijli@263.net。

猜你喜欢

辞书汽缸术语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汽轮机排汽缸喷水量计算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汽车发动机汽缸垫检修的研究与探讨
发动机汽缸垫破损原因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