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反思与重构
——一份对教材内容的研究

2010-12-08颜下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概论体育项目教材内容

颜下里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反思与重构
——一份对教材内容的研究

颜下里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近年来,几种作为教材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相继问世,填补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础理论教材的缺失。但由于起步仓促,理论准备不足,这类教材还存在着某些缺陷。因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其进行研究,认为提高教材基本理论质量,充实应用理论内容,规范体育项目介绍,将是完善教材的有效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基本知识;应用知识;实践知识

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本文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以及性质与之接近的《民族传统体育导论》等教学材料),是指该专业的概论性教材,是系统阐明一门概论性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教科书。这门课程即是当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干课“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或性质与之接近的“民族传统体育导论”等)。

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被列为体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专业)后,国内便有几种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相继面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两种(曾于久、陈星亮,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邱丕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导论》一种(李鸿江,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这些教材的面世实现了概论性教学材料从无到有的突破,而且初步搭建了教材的编写框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因该学科诞生不久,编写者匆忙上阵,理论准备不足,这类教材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种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向学生提供知识的范围,具体涉及内容的选取、阐释原则以及提供方式等,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总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于教材的完善,内容研究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这对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来说也同样如此,本文的探索自然便以教材的内容为对象。

1 概论性课程内容与教材构架

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而作为系统阐明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概论性教材便自然是“基础理论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课程的地位决定了该课程的任务是统摄性地向学习者提供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决定了概论性教材的内容是从学理上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全面阐释,使学习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程理论表明,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形态课程中学习者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及价值观念等。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是课程内容选择的两个重要取向。[1]前者决定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后者则决定其与社会实际贴近的应用知识。然而,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它的任务是由承载课程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载体的教材来完成。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课程同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的关系也不能例外。这样,本文所讨论的概论性教材内容就包括了以下几点:

1.1 基本知识 这里所指的基本知识,也可称基本理论,包含了用以阐释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之类的根本性学理问题。是该专业学生步入专业殿堂所必需知晓的理论知识。在当前通用的概论性教材中,它们的阐释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特点、功能、历史、分类,以及研究方法等。这些内容在专业理论体系中起有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普遍性、起始性特点。无论事实知识或原理知识,都适用于广泛的时空环境,针对着众多的事物对象,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理论和新的学科打下基础[2]71。

1.2 应用知识 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民族传统体育也进入历史性巨变时代,在课程内容向现实生活贴近的情况下,教材内容也必然与时俱进地同传统体育的社会走势靠接。因此,将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应用于当下具体环境,在认识和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问题时所获得的理论成果,即是“应用知识”。这就是阐释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怎么做”之类的学理性问题。邱丕相教授的概论性教材涉及了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表明理论知识的应用已开始引起编者重视。

1.3 实践知识 上述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内容的刚性构架。除此之外,绝大多数概论性教材都专门列有具体实践项目的介绍。我们可以将这些介绍内容称作实践知识。实践知识在概论性教材中出现,是由于编写者主体旨趣与价值选择的作用所致。不过,这一部分内容是否应当进入或以什么方式进入以“概而论之”为特点的基础理论教材,事实上涉及了阐释原则以及提供方式的问题,这将是本文讨论的又一问题。

2 基本知识:质量亟待提高

基本知识,即主要是用于为民族传统体育“定性”、“定位”的根本性理论阐述。这一部分内容是支撑整个概论性教材大厦的基石,位于教材知识体系的根本层次,着重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特点、功能、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等。因此编者们都将其列于教材之首,并为之慷慨泼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由于我们对于作为术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些方面相对陌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性质的把握不够确切,因而在教材的一些基本知识理论问题上出现了本不应当出现的错误,甚至是常识性的错误。

首先,有的编者把“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概念置换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事实上,虽然,二者都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但作为两种教材也有着质的区别:前者是以社会体育现象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研究对象,而后者则是以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门学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二者差别十分明显。比如,著名学者王文章先生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便是“试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做基础性的工作”[3]。

另外,有的编写者混淆了历史体育项目 (业已消失的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概念。在2000年出版的一本教材中,出于使失传的项目“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至善目的,编者把一些已经早已消失的体育项目,如捶丸、投壶、六博等作为传统体育内容列入教材[4]。编者显然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甚至因而总是选取“过去”作为对其观察的基点,但它必须传于今天,见于现实生活之中。有人说得好:“能传下去的东西叫传统,辫子、小脚皆不能传,故非传统也,只是历史。[5]”但遗憾的是,编写者的“善意的失误”直到 2008年出版的另一教材仍将其作为一种意见保留下来,并未加以纠正。而且,关于历史体育项目是否属于传统体育项目,至今还有争议,编者将未形成定论的材料写入教材,更是犯了教材编写的大忌。

有的概论性教材的阐述结构明显失衡,这从曾于久、陈星亮的教材突出地表现出来:该教材一共十章,竟然用了七章来介绍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从起源一直写到今天的发展情况。比例的过度失衡使我们感到应当将概论性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讨论提上议事日程。

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牵涉面较宽,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无所不及,因此对于编写者的学术水平要求较高,特别要求编写内容的正确性。但有的教材竟然在有的基本问题上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比如,有编者这样写到:“义和团运动使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武术,但血肉之躯终究难以同洋枪洋炮抗衡,于是有了洋务运动的兴起。”[6]这里,编者竟然将 19世纪中期兴起的洋务运动的起因,归结为40年后才爆发的义和团运动。

3 应用知识:内容需要充实

民族传统体育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密切关联,受其深刻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新旧交替时期频繁发生各种矛盾冲撞和观念冲突。在此情况下,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中必然出现许多深刻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使得产生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民族传统体育形态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巨变:传统体育项目或消失,或性质变异,并处于彻底的重构之中。

时代的变化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以发展的机遇。今天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教材编写者站在新的认识高度思考,采取全新的治学态度,以积极的参与精神,与时俱进地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编写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教材。新的教材必须深度关切当代传统体育的存在状况,把内容归结到所处的现实的实在性上。其任务将不再是单一的基本理论阐释,而是指向更深层次的社会实际走势。于是,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应用知识也就应运而生了。应用知识,也可称之为应用理论知识,是在将前述基本理论 (如民族传统体育的性质、特点、类别等)用于认识、解决当下民族传统体育实际问题(如民族传统体育所受到的冲击,城市化、商业化趋势等)时形成的理论成果 (如关于濒危项目的抢救、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原则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如果缺乏这种现实的立足点,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有效阐释与思考,其知识构成便会是残缺不全的。由此可以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本质上不仅是理论之学,而且也是应用之学。

但是,现有的教材在面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性巨变时,并未作出及时的积极应对。除邱丕相教授主编的概论性教材列有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内容外,绝大多数教材似乎还并不具备这种保护意识。而且,在当今社会转型时代,对于正在发生巨变的民族传统体育来说,仅仅就保护问题说事已经完全不够了。事实上,濒危体育项目的抢救、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保护都同等重要。三者在当今民族传统体育演进与变异过程中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内容,因而应该在应用理论知识部分得到同样反映。而且,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演进进程并存的,还包括那些直接参与这些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活动。这些行为主体是处于不同社会位置、充当不同社会角色、具有不同行为逻辑的公民个体、政府、企业、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以及知识分子等社会力量。但在我们的概论性教材里,这些社会力量及其活动却不见踪影。这些缺失的内容,教材应及时加以补充。

笔者在这里近乎偏执地反复强调必须关切当代传统体育的存在状况,把教材内容落实到现实的实在性上,并不是要求给予学生以知识拼盘,而是由于这些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演进过程中不可割裂的逻辑统一体,是应用理论的主干内容,教材编写者应当一并反映,并无随意取舍的自由。

4 实践知识:必须规范重构

应当说,在众多的概论性教材编者中,曾于久教授独具慧眼,他曾准确地将教材定位于“基础理论教材”,并因此始终坚持教材的理论阐述立场,从未将项目的具体操作内容写进教材。然而,其他教材则多半对民族传统体育传统项目辟有专章介绍。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对实践知识的介绍,与前面两个部分的理论阐释不同,各家均采用实写法,即是对项目内容、操作技术的具体铺陈。这样一来,概论性教材前面既有基础理论的陈述,后面又有实践内容的堆砌,竟然将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这种大包大揽的编写法,与“概论”体例不合,实践部分内容总给人以“蛇足”之感。

“概论”者,即“概而论之”之意!即是说,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是种思辨性教学材料,因此应当扼守其内容性质的边界,不应越位去承担具体说明项目操作方法的任务,项目的操作方法介绍理应由实践课教材承担。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的概论性和引导性与具体体育项目的操作性、实践性不能混为一谈。二者混淆只能导致概论性教材自身“概而论之”规定性的丧失。

依据教育学原理可以认为,在处理这一部分实践内容时,应当严格依据教学法的要求,要注意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联系和配合,特别是与先行课、并进课和后继课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应当将其并入实践性课程教材,使之既不与概论性教材的理论介绍特点相悖,又不与实践课程教材内容相争。这些重复的内容不作处理,势必加重学生负担并降低授课的深度与质量。[2]69因而在概论性教材中去除这一部分项目实写内容是合情合理的,是完全符合教学要求的。

当然,将教材内容中操作方法的具体介绍改变为理论阐述,也是明智的选择。不过,这种理论阐述有其高度的理论规范和特定的逻辑原则,即阐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民族传统体育各种存在形式的实践特点、训练原则、审美现象的理论把握,旨在对实践加以引导,满足其完成质量的提升需要。另外,如果从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角度考虑,伴随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日渐成熟,尤其是伴随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逐渐形成,这一部分关于实践内容的理论阐述势必将从概论性教材中分离出去,而成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独立教材。这正是教材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5 结束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该学科的概论性教材也同样年轻。直至学科问世以后的第 9年,即

2006年,在上海体院“全国高等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论坛”举行时,教材建设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点研讨问题。年轻的概论性教材存在着这样的缺点或那样的错误,是为年轻付出的代价,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是,也仍然需要及时纠正,以维护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的学术声誉。

本文进行的探索仅仅涉及了教材内容的理论框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角度表明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关切。然而,“教材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途径或手段。这样,体现同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7]这就是说,在教材内容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出现从不同角度切入、具有不同编写体例及呈现方式的教材都是正常的。正因为如此,我深信,为使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性教材更加完善,有更多的作者将会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而本文只不过是一篇抛砖引玉之作而已。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91.

[2]李成良.大学教学 理论与方法 [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71;69.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32.

[4]李鸿江.民族传统体育导论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0:12.

[5]石鹏飞.传统.群言[C].2008(6):41.

[6]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9.

[7]俞红珍.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术语之辨——以英语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An Outlin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Research into the Textbook Content

Yan X ia-li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Neijiang Teachers’College,Neijiang 641000)

Recently,several different textbooks of"An Outline of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are released,which filled the vacancy in textbooks about the basic theory for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However flaws are seen in these textbooks due to hasty and inadequate preparation.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are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o find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textbook,which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asic theory,enrich the content for the applied theory and standardize the introduction to sports event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textbooks for outline,basic knowledge,applied knowledge,practical knowledge

G85

A

1001—9154(2010)06—0027—04

book=27,ebook=42

G85

A

1001—9154(2010)06—0027—04

省教育厅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反思与重构》(编号 08SB072)的阶段性成果。

颜下里(1977—),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史、民族体育及休闲体育。

2010—03—20

猜你喜欢

概论体育项目教材内容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