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0-11-16

声屏世界 2010年2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民生

□ 彭 欣

民生新闻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 彭 欣

近几年,地方台民生新闻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伴随着发展,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拟就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问题

一是相互克隆,同质化比较严重。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如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同一时段内争夺观众、分摊广告。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观众的收视期待。二是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民生新闻在接近性方面做足了文章,但在报道现象之后如何帮助观众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观众应对公共危机方面显得不足,在有意识培养、提高公众应对个人和社会危机的能力方面明显不够。有的地方电视台在 “民生新闻大战”中,将那些零碎、琐屑、浅薄的缺乏新闻价值的内容都堆砌到观众面前,造成了荧屏新的视觉污染,危及民生新闻的生存和发展。三是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严重。目前,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新闻采集到制作、播报,都暗含着“戏说”新闻、滥用娱乐元素的倾向。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日益偏离新闻采制的正常轨道,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对策

要妥善解决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促使这一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抓好以下几点。

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引导。在信息社会,观众已不仅仅满足于民生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渠道的畅通,更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使一些公共事件得到较好的解决。民生新闻要提升为公共新闻,就要进一步扩大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使新闻媒介由一个观察者、报道者转变为问题的参与者和解决者。将民生新闻导向为公共新闻,将是民生新闻的一次质的飞跃。民生新闻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完成从传播新闻信息到传播新的新闻理念的过渡,从平面的信息传递转变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信息和议题,创建讨论、解决公共事务的平台。与现在的民生新闻相比,“公共新闻”有四大优点,一是它构建真正的 “公共领域”;二是提升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思考和批判能力,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三是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四是有利于促进各媒体之间的合作。因此要使民生新闻不仅为民反映问题,又能为民解决问题,就必须将民生新闻提升为公共新闻。

注意强化地方民生新闻的竞争力。相对其他新闻来说,民生新闻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民生新闻节目报道街头巷尾被民众关心的日常事件,报道民众的喜怒哀乐、街市风光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体现,有利于唤起民众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和归属感。二是民生新闻在其构建的“媒体社区”中可以创建一个突破传统观念的虚拟社区,使不同观众和群体因为对节目展示的地域文化认同而结成一个有着强烈内聚力的社会人际网络。鉴于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本土化媒介所具有的这种天然接近性,它和其他新闻相比,有一种独特的竞争力。地方台应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使这种竞争力不断得到强化。民生新闻节目应在帮助本区域观众构建 “地域认同”中发挥积极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地域文化作为联结人们的纽带,在其构建的“媒体社区”中建筑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民生新闻应以特色塑造差异,以差异拓展空间,以当地传统文化为基础,为节目发展赢得深厚的地域优势,形成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电视媒体间的资源共享,运用“流媒体”技术获取新闻资源和传播新闻节目。目前,不少城市都成立了“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交换中心”。随着各城市台回传技术的普及,城市台之间新闻交换的速度将大大加快,一个城市的突发性事件当天或隔天就能送达各城市台,本地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来自外埠最鲜活的消息,时效性甚至超过中央台。地方台应注意充分发挥“新闻交换中心”的作用,重视和域外乃至和境外媒体联手互换新闻素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电视新闻交换网。城市台如果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将在信息源的获取和传播方面打开一方天地。另外,通过“流媒体”技术,还可将电视新闻节目放置在网站上供外地网民随时随地点播,使不上星的地方电视新闻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延伸了电视的触角。

邳州市广播电视局)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