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价值符码 建构影像文化

2010-11-16石竹青

电影评介 2010年12期
关键词:符码阿凡达价值观念

所谓符码可以是一个道具、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处情节甚至一个段落,体现影片的价值关怀与文化诉求。价值符码需要创新视角,《阿凡达》、《拆弹部队》、《入殓师》都在讲述人类的文明史,只不过选择的角度完全不同。《阿凡达》战争的起点是能源的危机与掠夺,表达的诉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讨宗教救世的话题;《拆弹部队》则有意略过能源掠夺这一众所周知的战争内幕,而展现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种种无法躲避的危机,在此状态下,文明导致人的幸福感全面丧失;《入殓师》则是以现代的视角回视传统观念与文明,情感的真诚,生存的心态,活着的原因成为影片关注的重点。

一、文化的力量在于价值观念的导入——从《孔子》等待一块祭肉说起

电影《孔子》叙事段落为三部分:孔子鲁国为官及离开鲁国;孔子逃难(史实应为周游列国);孔子回鲁。第一部分浓墨重彩,导演为孔子设置不得已离开鲁国的缘由——孔子欲见鲁君而不得,在居所长廊焦急等待每年分来的“祭肉”,却等到季氏(大司徒)假托鲁君之名,借孔子手下公孙寮送来的“玉玦”。孔子意会“玦”乃“断、绝”之意,遂连夜雨中离开鲁国。

《论语》开篇就在告诉我们为学、为人、为君子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圣人、君子,以孔子的心性,饥饿尚可弦歌不衰,是否会焦急等待或者说在意一块祭肉?等待祭肉以及孔子连夜离开鲁国的情节,如何与孔子所遵行的“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相互对应?设若试着变换一下影像表达的思路,孔子也就不会平凡到如此在意他的地位与官位了。实际上,对于祭肉的等待应该与出走鲁国无关,而与孔子、与文化中的价值选择有关。很好的情节,其可惜就在于失落了正确价值观念的导入,缺失了《孔子》应该传递的文化的力量。

影像诉诸视听,技术与艺术带来可观赏性的同时,必然作用于人的思维器官,作为媒体文化之一,电影因其塑造人物的重要功能而与人、与社会直接相关,因而从人的行为道德追究生命最根本的问题,追究生存最根本的问题就成为电影文化的核心,与人的精神有关的人生目的和信仰成为影像文化关怀的本体。

影像的价值绝非单纯对应商业盈利,文化的打造与输出才是不可或缺的根本。“文化是支撑群体生存的精神动力,任何社会都靠继承文化和开拓文化来维持自己的持续生存”[1],“简单说,文化是群体的行动方式,主要包括:群体的感知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表达交流方式、动作方式……文化的目的是考虑怎样能够使群体持续生存下去”[2],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它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体现在信仰、追求、精神动力和动机四个方面。

如果说“浮躁”与“投机取巧”是社会渐进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文化形态的话,那么就把现在作为一个起点,影像所表现的文化情怀需要被提升,价值观念需要被有效引导,影像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视。《三枪拍案惊奇》故事讲述可谓精彩,环环相扣,险相迭生,为何无法打动人心?《孔子》离开鲁国的一场戏,雨景环境的营造,孔子孤身出走,为何无法令人心生悲壮之情?前者诸多人物的利己与唯利是图;后者孔子等待祭肉的小我、公孙寮的背信弃义、季氏(大司徒)借刀杀人,如何让人动心?悲壮之情更应是动人之情,孔子的胸怀与仁善未出,“孔子”仅作为形式上的文化指代,缺失了其所应承载的内在的文化厚重感与力量。

反而是徐静蕾清新的爱情小品《杜拉拉升职记》,在一个相对圆融的叙事框架中既考虑到了故事的形式感,叙事的节奏,轻松度,同时更为可喜的是让都市的年轻人看到了他们正在面临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要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朋友与同事,也就是文化所涵蕴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简约地传达着作品所关怀的人文内涵。

二、价值观念需要符码化建构——从《阿凡达》圣母树的倒塌说起

“圣母树”实际上是导演卡梅隆精心设计的一个符码,一棵吸聚了天地精气的古朴老树,潘多拉星球的核心表征,最原始的大自然的象征,更是宗教感与宗教仪式的象征。因而,“圣母树”的倾倒所带来的力量感就变得无以伦比。现代文明对于原生文明的摧毁,朴素原始的自然生灵在时代的所谓进步面前以轰然倒塌的方式向人类诉说真实的本质。

文化价值观念的导入是媒体文化的责任,更是职业精神。“圣母树”被摧毁的时候,人类潜藏于内心世界的也许已经被封存的某些原始记忆也随之震动、不安、焦灼,诸多情绪会随之而生,心灵会产生共振,价值的判断会生成,生存与毁灭、对与错、爱与恶、道德与不道德会伴随影像符码化的过程出现。

宋代大儒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的责任正是文化的责任,电影文化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也正在于使人省思,从而达于至善。

所谓价值观念的符码化也就是价值观念外化为影像的过程。实际上,今年的奥斯卡两部获奖影片《阿凡达》和《拆弹部队》在引发诸多不同角度评议的时候,应该给我们很多醒示。《阿凡达》除了行业领先的3D技术之外,呼之欲出的还有3D背后令人叹为观止的宗教救世精神和人类美好的纯真和善良。导演卡梅隆不仅是运用3D技术的大师,更是运用价值符码的大师,从影片的片名和蓝色的纳威人,再到腿部残疾的主人公,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种,价值符码无处不在。片名AVANDA,取自印度语,即神下凡之意;纳威人以蓝色为基调则来源于梦境中的神秘气息,与神下凡的宗教神秘感相互呼应;现实中的主人公无法正常行走,而变身纳威人之后却可以在原始的大自然中健步如飞,拥有生命的超能量;潘多拉星上的物种,无论是艳丽奇幻的彩色花朵还是飞鸟都与人的灵魂互通,生命树下自然与人共同开启的生命仪式实际上就是宗教的仪式,当信仰存在的时候,即使是凶猛的野兽也会感染自然与人的力量。

真正优秀的作品,是经得住反复观看且耐人寻味的作品,是故事流畅生动且创造性进行文化表达的作品,是巧妙将价值观念符码化的作品。

《拆弹部队》简单的手提式摄影,几乎看不到高科技介入的身影,以对战争近乎真实的关注,以“究竟谁在乎他们的生命”为反思切入点,对美军拆弹三人小组及巴格达市民处身战争的逼真状态进行真实刻画,引发人类对战争之瘾进行反思。主人公收集的873个引爆信管是影片最有分量感的价值符码,如果说战争之瘾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话,那么它就是战争之瘾的外在形式,与主人公离开战场在超市中寻找麦片时的困惑感相互照应,象征着战争对人的异化所引致的非常态行为。而恰恰是这种非常态行为本身,才可以令主人公显现出超凡的意志力与定力,才可以令其胜任命悬一刻的危险的拆弹任务。

导演的功力正在于影片巧妙地借力用力,借战争之瘾的话题规避了政治上的评判,而以符码化的价值观念引人思考。影片中主人公唯一一次没有收集到引爆信管,拆弹没有成功的一场戏,有一处精彩的符码化设计——无辜的巴格达市民缠满炸弹,浑身颤抖,主人公詹姆斯拆弹的瞬间将手轻捂在巴格达市民的脑后,在那一刻,生命没有任何差别,众生平等,战争也并非让詹姆斯上瘾,不过是他被战争选中而已,既然个人无法规避战争,解救自己同时解救他人才令其上瘾。战争的可悲正在于让内心本无战火之人身处硝烟之中。

三、价值符码的建构应该投射普世的情怀——从《入殓师》一枚石子说起

讲好一个故事,是电影工具箱里最重要的工具。讲好,并非单纯指故事好听好看,更重要的还在于故事环环相扣的同时,还要导入价值观念,投射一份普世的情怀,让艺术既有创造性的思维的高度,又拥有灵魂。因而,从这一角度讲,《三枪拍案惊奇》并没有完全讲好,有惊,惊在三枪;有奇,奇在二人传的俗化造型;但没有惊奇感,因为惊奇必然引发心灵的悸动,心灵没有悸动,原因就在于影片徒有故事但没有情怀。

《入殓师》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故事主线不过是一名大提琴师失业再次谋生的故事。就在娓娓道来的故事线索中,主人公在失意与寻找、无助与坚持中体会生活的滋味,体会命运的偶然,体会责任的力量,体会失落的亲情的感动。小河边的一枚石子,成为价值传达的一个符码,贯穿影片始终,传达出文化的质感。一枚石子,既令人感伤又令人感动,感伤在于那是小时候父亲送给他的纪念,多年以来除了这一纪念很真实之外,父亲的面容早已模糊不清;感动在于主人公再见父亲却是亲自为父亲整理遗容之时,他终于看到了父亲的面容,却永远失去了与之交流的可能,但却意外收获了攥在父亲手中的代表着爱与关怀的“石子”。一枚石子所代表的“石文”正是影片所要传达的文化主旨——“人们还不认识字的时候,听说他们就会找与自己心情很像的石头,得到这块石头的人从它的触觉和重量上可以读懂对方的心,比如平滑的石头,我们就可以想象他的心现在很静,不平的时候就会担心对方”(见影片),其中包含情感,包含责任,关乎道德,通过一枚石子透视生命的旅程,透视文化的情怀,可谓真正的以小搏大。

因为情感会同时作用于创作者与接受者,艺术的价值往往通过情感进行主体与客体间的交流和对话,从而完成文化的传承与传达。情感是触媒,是传达与接受的中介体,因而在所有艺术面前,情感的作用极其重要。

与《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同样关注普世情怀的不乏其人。日本的江本胜先生通过对“水”可看可听可感知的特征,论证人类情感中关于善恶道德观的价值取向。对于“爱•感谢”,水回应的是纯美的结晶体,而对于“恨•恶”,水回应的是丑陋混沌的结晶体。两者恰恰是永恒的价值两极判断,人体70%由水构成,水记忆的信息,自然就会形成我们的人格,心存爱与感谢,充满我们体内的水就会更加清澈明净,人与环境就能和谐共生,和谐的根本就在于万物有情并且平等。实际上,这也正是《阿凡达》的创作主旨。

道德决定情感,道德实际上是一种态度。古代的“道”,是有别于小路的大道;“德”,是按通行大路的准则直行,而且必须如此去想[4]。道德,即正眼正心正行,道德是真诚的态度,是在价值作用下的自我约束。作为艺术的设计,影像文化的责任在于通过其所讲述的故事,以情感的表达为载体,设计并规划我们当下与未来的生活与世界,探索、发现、研究、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和未来问题,探究人类如何更有责任感、如何道德地活着等诸如此类的话题。无论是《入殓师》、《拆弹部队》还是《阿凡达》实际上都是在探讨责任感的话题,《入殓师》关乎主人公的自我责任感,关乎父子、夫妻之间的家庭责任感、关乎诚信与坚守的职业责任感、关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责任感;《拆弹部队》关乎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责任感;《阿凡达》则关乎人类生存的责任感。

文化与情怀需要借助符码自洽于影像之中,从而完成价值导引,实现精神层面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编剧与导演对社会存在、社会现象、社会本质加以理解,关怀人类的当下生存与未来可能,讲好一个故事,创造性地运用价值符码,建构影像文化。

[1][2]李乐山:《工业社会学》

[3]南怀谨:《漫谈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2008年

[4]唐汉:《汉字密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符码阿凡达价值观念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重返阿凡达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