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与美的统一:北京奥运纪录片美学分析

2010-11-16孙红云,刘雅芳

电影评介 2010年12期
关键词:北京奥运鸟巢纪录片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终于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那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震撼人心的加油呐喊……久久地萦绕在我们每一人的心中。而因北京奥运而兴起的“奥运纪录片热”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显影和定格,更是人们寄托情感和回忆的一种凭借。

从奥运的申办到激情飞扬的赛场,再到赛后的回味,中国纪录片的民族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在这场奥运盛事中再次充分地展现出来。2008年的奥运也是中国纪录片大显身手的时候,借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官方制作机构到民间个人都纷纷加入奥运纪录片的创作中来,表达着自己的奥运激情和梦想。

一、主要创作格局

2008北京奥运为中国体育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内容上,从最早表现中国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融合的申奥宣传到百年奥运历程的回顾,到中国体育史的大盘点,到中国全面的奥运准备,再到激情飞扬的赛场,最后到赛后永恒的回忆都尽收中国观众和世界观众的眼底。形态上,从非虚构的宣传片到纪录电影,再到大型的电视系列片。整体呈现出奥运宣传片、奥运纪录电影、奥运电视纪录片为主的创作格局,当然也有类似清新小调式的个人独立制作奥运纪录片。2008北京奥运,着实让中国纪录片人酣畅淋漓地表达了积压百年的奥运情怀。

从电影形态来看,奥运宣传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非虚构类影片。本文从非虚构类影片考虑,将奥运宣传片也纳入讨论体系之中。2001年张艺谋的申奥片《新北京新奥运》对我国的申奥成功显然功不可没。该片既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悠悠情韵,又彰显了今日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整个民族激扬的新奥运精神。影片画面剪辑自然巧妙,段落变化鲜明有序,阳刚与柔美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中西方文化完美交汇。北京奥运非虚构影片最为靓丽的是5位优秀的国际故事片导演应“国际导演拍北京”活动的邀请,纷纷扛起摄影机为北京的奥运助兴拍摄的5分钟短片。法国导演特利斯•勒孔特的《北京印象》拍摄了蜿蜒的长城,幽静的天坛,曲折的胡同,散步的老人,平静的生活,古老而略显神秘;英国导演达瑞恩•古德里奇的《信念的力量》通过几个立志参加奥运会的小运动员和众多奥运金牌选手的互动,利用电影技巧勾勒出中国人对奥运会的向往与热情;意大利导演托那多雷的《重逢》讲述一群由众多明星出演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和退休老教师重逢的故事,期间贯穿着北京的风土人情。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吉迪的《飞扬的五环》利用百年校庆的北京,讲述一群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使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也焕发了青春;中国香港导演刘伟强的《品味北京》则以美味大拼盘的形式表现了北京的中华美食。

2008北京奥运作为一件国家大事,纪录电影当仁不让地发挥了它的历史自觉性和民族责任感。从2001年开始中国奥组委便委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顾筠导演摄制一部反映北京奥运会筹备过程的纪录电影。摄制组跟踪拍摄历时7年完成影片《筑梦2008》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上映。影片围绕“鸟巢”的建造,以四条线索分别展开故事。影片虽然题材宏大,但却以温情的平民视角展开,在“一点四线”的交织展开中,刚与柔相济、力与美相融,处处透着暖暖的情怀。之后,顾筠还执导了《圣火传递在北京》(2004)和奥运官方电影《永恒之火》(2010年8月8日将正式上映)。作为奥运官方纪录电影的《永恒之火》显得更为大气和宏阔。影片采取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以往奥运官方电影总是将镜头对准赛事,而是从2008年3月雅典采集奥运圣火开始,一直延续到8月底北京奥运会闭幕。另一部重要的北京奥运电影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郑斯宁编导的一部文献纪录电影《加油中国》,影片讲述了中国百年的体育史和百年的奥运奋斗史。全片采用了发散式的叙事方式,从奥运会的发源地和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展开叙述,表现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体育的百年影响,细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关于中国百年体育生动的历史细节和极为珍贵的影像。

在今天这个以电视为媒介中心的时代里,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样空前的民族盛事,中央电视台着实进行了几番重磅出击,凸显了中央电视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恢宏的大台风范,单10集以上鸿篇巨制的系列纪录片就有8部左右。还有其他地方电视台以及国内外影视公司的大量创作。北京奥运电视纪录片以赛前和赛后为分期。赛前奥运电视纪录片一类是面对国人进行中国体育和奥运会普及和热身的影片,主要有《我们的奥林匹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鸟巢》;一类是赛前向世界人民表达中国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充分准备,主要有《北京,你准备好了吗?》;还有奥运后中央电视台制作对中国承办奥运会的历时性回顾、总结以及呈现幕后的感人故事,主要有《一个城市的奥运记忆》、《超越》、《平安奥运》等,这些影片的创作特征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二、民族文化的表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有着许多特殊的含义,它意味着中华儿女百年奥运梦的实现,意味着中国体育的从无到有、由弱及强,意味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它还是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的一次大交汇,是中国民族文化走向国际的一次大亮相。因此,在北京奥运影片中,民族文化必然成为众多影片的集体表达的选择。

在张艺谋的《新北京新奥运》和“国际导演拍北京”的5部影片中,民族文化成为影片最集中的共同气质。万里长城、故宫、天坛、舞龙、太极、京剧、大鼓、风筝、古玩、书法、胡同、“鸟巢”、中国红等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近乎符号化地以各种形式高频出现在各部影片中。《新北京新奥运》中酣畅淋漓地以中国红、长城、故宫、天坛、舞龙、太极拳、大鼓等华丽的影像高昂的节奏高调地诠释着“新北京新奥运”的涵义,但影片中少了份对普通人的关注。民间即兴之作的奥运宣传片《盾》(导演赵春梁)的镜头则完全对准了普通老百姓,影片的拍摄地主要选择在中华民族标志性的建筑物——天安门。但影片的结构较为松散,相对而言画面欠精良。

而国际导演的影片《北京印象》、《飞扬的五环》、《信念的力量》、《重聚》、《品味北京》则体现了每位导演个人眼中的北京,中国的民族文化在这些“旁观者”眼中“皆着我色”,或古典、或神秘、或温情、或厚重、或希冀、或时尚。他们尽情地体味着表达着自己心目中仪态万方的北京和激动的奥运情怀。《信念的力量》的导演达瑞尔•古德里奇说,“北京是一座非常精彩的城市,既古典又现代,我在其中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因奥运而生的那些有力的细节,能看到人们对运动所呈现出的那种无限热情。因为体育也是充满热情的,也是令人非常激动的,就像北京本身一样。”[1]

在奥运纪录片中针对不同的观众民族文化的表达也不同。在主要面对中国观众的纪录片中,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内涵于民族精神之中,而民族精神又通过民族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365集的大型纪录片《传奇奥运》(总编导康健宁)以中国人的视点,分别从环境、和谐、种族、宗教、和平、友谊、妇女、科技等不同的角度,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民族精神成为建构影片和取舍那些奥林匹克运动史上鲜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的准则。在大型纪录片《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通过纪行的方式,以举办历届奥运的21座城市以及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瑞士洛桑的体育文化与城市地理作为支点来结构影片。其中《同一个梦想——奥林匹克与中国》主要展现了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碰撞交融,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影片包含了很多在国内尚属第一次公开使用的珍贵影像资料。《我们的奥林匹克》(导演张朝夕)是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与中国奥委会联合制作的10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集中播出。影片以人物故事命运的变迁为依托展现了百年奥林匹克运动史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奥林匹克影响中国,中国丰富奥林匹克”的主题。还有央视新闻频道在奥运会开幕前播出的介绍鸟巢的设计和建造的6集系列片《鸟巢》(编导鹿敏),影片记录了鸟巢的建造过程,多视点多角度表现了融合中西民族建筑文化精萃的鸟巢以及在建造过程中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其中第2集“红”非常细致地讲述了中国红在鸟巢设计中的意义及其集中体现着中国民族文化。

在中国奥运电视纪录片中,还有一些影片主要是让世界观众因为北京奥运而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为迎接奥运所做的准备的。这类影片以《北京,你准备好了吗?》为代表。这部中美联合制作的13集电视纪录片,每集约30分钟,本片旨在向美国观众介绍一个新时代的中国,其中包括中国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餐饮娱乐、购物、夜生活、乡愁、民族自豪感等。影片通过美国PBS主持人玛丽•文德莎(Mary Windishar)的视角,关注北京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进展情况。通过现场拍摄和生动采访,传达了中国人期盼奥运的热情,揭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一个准备充分的精彩盛会。“该片在奥运会开幕式前已在美国44个州的416个公共电视台和47个有线电视台播出,进入美国88%的州际电视市场。”[2]

三、平民视点的叙事

北京奥运作为中华民族的盛事,这是个非常宏大的纪录片创作题材。崇高、庄严、宏阔、浩大几乎成为它的必选词汇,而2008北京奥运纪录片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平民视角和对普通人物命运关注的脉脉温情。这种关注和温情显然直接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也契合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也是中国官方制作纪录片彻底放低姿态,亲近普通百姓的一次大演练。

北京奥运热身纪录电影《筑梦2008》是中国奥运纪录片“平民视点”的典范。影片围绕一座建筑“鸟巢”和4条线索展开故事:小体操运动员的故事、刘翔的故事、特警的故事、高大妈一家的故事。鸟巢的建造讲述了从蓝图到落成中设计师等人物的努力和付出;展现小体操运动员艰苦训练的同时,影片以大量的笔墨表现那些小女孩们的笑容和泪水,以及她们与朝夕相处教练的亲情和念家之情;对刘翔训练的探班性质的随机访谈也是亲切有加;特警的故事突破了人民警察威武雄姿的固定表情,而是将他们也还原为普通的人,表现了在鸟巢执行安保的这群特警在训练中的艰辛、畏难和克服,最后成长为鸟巢最坚实的守护者;高大妈一家三代的故事表现了普通老百姓对奥运的理解和支持,从高大妈对为建鸟巢拆迁心存块垒到孙女的出生成长,最后她和儿媳妇都成为奥运志愿者。整部影片表现了2008年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犹如孕育新的生命样孕育着梦想,暖暖的温情流淌于观众的心田。

相比《筑梦2008》,《永恒之火》尽管题材表现更为宏阔,但影片打破以往的奥运官方纪录片基本完全聚焦于奥运赛事和获奖情况的做法,而是花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表现中国、德国、美国、牙买加、埃塞俄比亚、伊朗等四大洲六个国家的运动员为争取参加北京奥运会和备战奥运鲜为人知的个人故事。赛前对这些运动员个人命运和故事的关注使得在影片后面的三分之二篇幅中,观众在集中观看比赛时,已经超越了仅仅对竞技和结果的关注,而是饱含着对运动员的情感一起参与到激烈的比赛中。影片在表现奥运赛事的同时,善于把握运动员的心理及幕后的故事,如横空出世的博尔特与落寞而归的鲍威尔之间的竞争与纠葛,退赛前的5分钟里刘翔到底经历了什么等等。影片将宏大的民族激情内含于个人的命运和故事中。与其他奥运官方电影相比,该片的显得非常厚实和温情。

文献纪录电影《加油中国》的叙事同样注重表现运动员作为普通人平常心的故事和细节,如“美人鱼”杨秀琼参赛前的心声、“海归”马约翰的英语论文“中国需要体育,就像一个结核病者需要治疗一样”等等,在这些鲜活人物故事的背后,观众却会强烈感觉到中国人的炽热奥运情怀。尤其是影片结尾亲切深情的歌曲“为了你,我愿意”胜过了一切气势磅礴的高调。

2008北京奥运纪录片普遍渗透着暖暖的人文情怀和对普通人物情感和命运的关注,即便是在展现奥运场馆建造的系列片《鸟巢》中也表现了从设计师到普通建设施工人员等各种人物折射的情感和社会问题,“我们把鸟巢当一个人物来拍摄,展现人性化的一面。”[3]在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后央视推出的10集大型纪录片《一个城市的奥运记忆》。影片分别为《最•奥运》、《荣耀•奥运》、《成败•奥运》、《温暖•奥运》、《智谋•奥运》、《快乐•奥运》、《平安•奥运》、《科技•奥运》、《韵•奥运》、《色彩•奥运》。影片重新回放和深度开掘了16天来北京奥运赛场上发生的焦点事件和精彩故事,主要以人物故事为叙述线展现了北京奥运带给人们无数的感动、激情、梦想、遗憾、快乐。而《我们的奥林匹克》导演说影片“努力想要表达的不是竞技,而是参与;不是体育,而是人生。”[4]“影片努力达到每一个人在其中都能看到自己,或者是成功,或者是挫折,或者是辉煌,或者是黯然,但是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你能看到,那就是梦想,一个关于生命的梦想。”[5]

在“国际导演拍北京”的几部影片中,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重逢》以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老同学与已经退休老教师相逢的故事来表现礼仪之邦北京的浓浓温情。影片情节安排丝丝入扣,画面色彩丰富,人物性格刻画传神,让观众感受到北京浓郁的人情味。以拍摄儿童题材见长的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飞扬的五环》以百年校庆的北京为背景来讲述一群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影片多采用仰角镜头来表现那些象征未来希望的孩子们,正是这些孩子们和充满朝气和动感的年轻人使古老的北京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可以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纪录片是为普通人物书写的一部关于这座城市和奥运普通人的影像历史。

四、奥运集体想象的表达

北京奥运,从2000年申办至今,针对它的各个方面进行同步历史纪录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一个热门选题。从早期的宣传北京,到对于中国体育历史和百年奥运历史的梳理,同步纪录中国关于奥运场馆的建造、各方面的精心准备和进程,再到激烈的赛场和热点人物,以及赛后的盘点和文献价值的深度开掘。在所有这些影片中,都涌动着我们民族对于奥运的集体想象。

这种关于奥运的“集体想象”是指把奥运作为作为一种可以反复阅读的文本,它令人充满幻想、热望和体验。在这种奥运的集体现象中,集体与个人的意义被重新创造,从而形成新的身份认同。在奥运宣传片中,张艺谋的《新奥运新北京》对于奥运的想象是代表着一个民族对于奥运集体的梦想和渴望。影片中,北京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故国发展为具有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大都市,突出强调了一个民族身份的现代性演进和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同。“国际导演拍北京”的影片《北京印象》、《飞扬的五环》、《信念的力量》、《重聚》分别表达了他们对北京这个曾经的历史故都身份变化和文化传承的发现和感受。

在经典的奥运纪录电影《筑梦2008》、《加油中国》、《永恒之火》中,奥运成为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重新确立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一个标识,以拯救长久以来在大众文化中自我迷失的消沉。尤其是影片选择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关注奥运,并在影片中注重表达普通人物对奥运的贡献,这种平民化书写奥运历史的视点重新确认了自我的价值和一种新的崇高的自我身份认同感。《筑梦2008》中那些来自全国各地7岁左右的小女孩集中训练7年参加奥运会,她们的泪水和欢笑,缺点和优点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样令人心动。她们的成长是中国奥运梦想的成长和壮大,也是观众内心自我的成长和认同。高大妈从为建“鸟巢”搬迁,故土难离的心声,到她的孙女诞生和成长的过程,最后她和儿媳妇都自觉成为奥运志愿者。对高大妈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奥运是一个经历自我心里焦虑和重新认同的过程,正像她的小孙女一样,奥运在中国就像一个新生儿的孕育、诞生、成长,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北京奥运是我们的一种集体记忆和集体想象,在对这种集体记忆和想象显影的奥运纪录片中,影片中的人物都被以不同的方式书写成“英雄”,一种重新被定义和认同的英雄。北京奥运会5集电视系列片《超越》分别表达了“超越成败”、“超越自我”、“超越国界”、“超越历史”、“超越梦想”的奥林匹克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在北京奥运会的竞技场上、颁奖台上、观众席位上、媒体拍摄中、志愿者的工作中、世界人民的心中谱写着的北京奥运的英雄史。15集纪录片《平安奥运》则是纪录了和平时代的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和武警部队官兵在执行北京2008年奥运安保任务中为备战奥运会所进行的特殊训练以及各种演习。“黄海猎人”、“搜爆先锋”、“海上孤狼”、“奥林匹克公园护卫队”、“低空出击”等等,该片充分地向观众展现了这些北京奥运会的幕后无名英雄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是奥运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我们关于奥运集体想象的浓缩和典范。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把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跨民族、跨文化的发展格局中,也是一个新的民族身份塑造和认同的过程,是一个把“来自世界的眼光”与“面向世界的眼光”相融合的过程。北京奥运纪录片正是我们对于北京奥运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想象的历史书写。

注释

[1]http://news.sina.com.cn/o/2008-02-24/032913463752s.shtml

[2]http://www.chinadaily.com.cn/hqyl/2008-08/11/content_6925011.htm

[3]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8-07/23/content_8751066.htm

[4]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16035581641318

[5]同上。

猜你喜欢

北京奥运鸟巢纪录片
鸟巢
纪录片之页
新方法与新公众——基于北京奥运博物馆“我的运动日记”展览的思考
回望北京奥运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重回鸟巢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
北京奥运吉祥物象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