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文本 中国寓言——宁瀛电影文化分析

2010-11-16文娟

电影评介 2010年9期
关键词:都市化都市身份

2010年,宁瀛导演的《A面B面》上映。这位女导演再一次以都市文本,书写了一则充满悸动的中国寓言。

十年前,在美国举行了一次题为“都市一代”的中国电影展映活动。这个称呼正式地授予了宁瀛、何建军、章明、张元、贾樟柯、王小帅、路学长、吕乐等中国导演。以传统的分代标准来看,将宁瀛与章明、路学长并提,似乎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然而,宁瀛电影中呈现的电影景观与《小武》、《邮差》却有太多相似之处,他们的镜头对准了后新时期的中国都市现实,它们的题材与风格和今日中国城市中急剧的现代化和社会错位的进程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他们提供的是对一个正在进行戏剧性变化的社会进行微观研究的文本。

1990年,宁瀛从欧洲返回中国,在北京,她敏锐地捕捉到现代都市变化的脉搏,并用影像的形式记录下这个城市变化的历史,都市由此成为她的变现主体。对于宁瀛来说,选择都市,可能只是一种偶然。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样一种都市电影的出现却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进程必然产生的结果。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使其都市化进程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验:不平衡增长与不平等是发展中国家都市化的显著特征。于是,呈现在宁瀛电影中的中国都市,一面是四合院、京剧,似乎延续着千年不变的乡土经验;一面又是马克西姆餐厅狂欢、多国语言的混杂带来的全球化体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转型,将北京变成传统与现代的临界面。宁瀛以其丰富的都市生活体验,呈现了一种困扰的都市景观。其中隐藏的,不是对现代化的热恋和渴望,而是对现代文明的疑惑,以及在都市化进程中心灵的迷失。

从《找乐》到《A面B面》,作品的序列递进,呈现出她对当代中国的敏锐洞察,完成了一个关于当代中国都市的寓言:一个全球资本主义入侵后的中国都市,犹如一座没有路标的围城,生存其中的是那些失落了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局外人”。宁瀛以光影写就了这则关于北京的寓言。

个人与集体

1990年的《找乐》是宁瀛都市创作的真正开端。这部以退休老人为主角的电影,是一则关于个人与集体、自由与束缚的寓言。

影片一开始,便是老韩头退休前最后一天工作的刻画。尽管只是一个看大门的,老韩头却把自己的工作看得无比重要。他在京剧院里客串跑龙套,劲头却比团长还足。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老韩头的大近景,在京剧演出后台的大场面里给这样一个单人镜头,几乎要让我们相信老韩头的绝对主角地位了。但是,当退休后的老韩头回到京剧院,他发现少了自己,京剧院没有什么变化。对于这个集体来讲,他只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组成部分。宁瀛细致冷静地刻画了老韩头退休后的心态,无所事事的寂寞深处隐藏的是一种远离集体的恐慌。

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传统是以“家”以及放大了的“家”即“家族、国家”为社会单元的,它强调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服从社团利益的重要性。而家庭或家族这个有着天然血缘联系的集体催生了中国集体观念的归属。政治斗争的历史记忆强化了集体概念,将其引申为一种安全的归属。合群从众是丧失了个性力量的人最安全的生存方式。因此,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导向使中国人倾向于把自己视为某一个集体的一部分。

这就是《找乐》中老韩头退休的恐慌之源。一个脱离集体的个人的恐慌,失去安全归属的恐慌。

《民警故事》讲述的也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故事情节很简单:北京一个派出所的片警发现了疯狗,为了民众的安全,民警们投入了消灭疯狗的行动。在清查群众养狗的过程中,民警与居民发生了种种冲突。男主角因动手打了一个养狗的居民受到了处罚。

这琐碎的生活情节下,掩藏着宁瀛的观察:她用镜头从容地交代民警的日常工作,在流水账式的纪事里,影片的主体环境渐渐显露:这是国家权力机构的最基础组织。主人公身处一个层级严密的大集体里,犹如一颗螺丝钉。集体要求的工作逻辑与个人情绪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警察打人事件的发生。宁瀛用纪实的手法还原这个冲突,追问的依然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社会身份与自我身份的指认

《夏日暖洋洋》出现在社会变换更为频繁的世纪末,它关注的是人的社会身份。

主人公德子是北京出租车司机,90年代末的出租车司机已经过了十年前“往北京饭店一停,谁给外汇拉谁”的风光年代。特殊的职业,让德子有机会超越社会阶层的鸿沟,走入不同的环境,看到光怪陆离的社会众生相。

最初,德子是作为旁观者存在的。他跟着一群找乐的男女进入夜总会,看到为小费拼命喝酒的女郎、放恣寻欢的大款,他脸上流露着幸灾乐祸的微笑。

德子有时候会超越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小小的成功。他的收入足以让女知识分子惊讶,并获得一夜情的机会。但是,现实还是会把他推回自己的位置。女知识分子给德子介绍了图书馆清洁工作女朋友,这次相亲,让德子再次确认了自己的社会身份。

《无穷动》以追查第三者的由头把四个中年女性集合在一起,通过这四个女人的对话和独白,牵扯出这一茬女人的记忆,和投射在她们这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巨变: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潮、女孩们以交老外男友为荣、谈文学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的恋爱、她们和男人和父亲的关系、四合院拆除高楼林立……这部电影完成的是在都市剧变背景下女性对于自身身份的重新指认:她们曾经是社会的宠儿,却无一例外经历感情的失落,在优雅外表内隐藏着自我认同的迷失。

在全球化的浪潮里,都市成为了最能体现当代人精神内核的载体。“现代都市最深刻的问题根源在于,个体要求保持其存在的独立性和个性,而疏离社会历史习惯的制约、生命的外在文化和技术的干预,葆有无可改变的人最为内在的存在依据。”[1]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宁瀛电影无论表现形态如何,始终关注的是人与他人、个性自由与集体环境的无尽冲突,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双向扭曲问题。她抓住这一点,深入发掘当代人的精神症候,将使看电影的人重新认识21世纪的中国人的精神。

[1]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p359.

[2]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都市化都市身份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人的现代化——上海越剧都市化转型的再认识
跟踪导练(三)(5)
论审美教育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乡村绿化切莫都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