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地区推行非现金支付工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0-11-10刘楠楠

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29期
关键词:非现金银行卡乡镇

刘楠楠

摘要:农村地区支付工具业务宣传滞后、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力度不够、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环境建设滞后、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滞后、不合理的收费制度等,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加快发展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业务,对于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科学合理的支付结算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地区消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106-02

加快发展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业务,对于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和农民生活需要的、科学合理的支付结算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地区消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地区推行非现金支付工具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支付工具业务宣传滞后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对自身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部分结算人员对支付系统、票据等业务不熟,支付结算知识掌握不深不透,对外宣传解释工作难以开展,影响了宣传效果。据调查,农村支付结算人员对结算知识“部分了解”的占45%、“基本了解”的占35%、“系统掌握”的仅占20%。二是金融机构开展的支付工具宣传多是在城区进行,且主要以柜面、宣传栏、宣传标语等简单形式进行,宣传活动缺乏基层性、操作性、深入性,广大农民对支付工具的了解处于似懂非懂阶段,尤其是对近年来新推出的支付结算工具,只知道有这样一种工具而不知道该如何使用,降低了支付结算业务工具的使用率,与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力度不够

农村地区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上,由于创新手段滞后,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应用发展极为不平衡。表现在:一是现金结算仍占据主导。受信用环境、传统观念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农村地区现金结算率在90%以上,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贫困乡镇,思想意识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对用转账、刷卡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结算方式,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缺乏必要的认知,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二是票据结算单调。目前,农村地区支付工具主要使用银行卡、支票和汇兑,基本上没有开办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仍很陌生;在实际运用中,结算种类和结算方式都过于单一,特别缺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让农民满意、受农民欢迎的支付结算工具。

(三)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环境建设滞后

1.现代化支付系统推广覆盖率低

据对农村支付服务环境调查显示,密山市行内支付系统乡镇接入系统数12个,其中农行在乡镇接入支付系统数6个、连珠山建行在乡镇农场接入系统数6个,而在农村地区真正具有点多面广优势的农村信用社只在县城营业部一家机构接入了支付系统,全市农村地区17个农联社营业网点只开通了与全国农村信用社联合的农信银系统。即只有在县联社营业部能即时完成跨区域、跨系统结算业务,农村营业网点需要将跨区域、跨系统结算业务提交至县联社营业部,需要采用“基层社—县联社—收报行”的结算模式,资金才能汇划出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速度。

2.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滞后

由于经费限制,金融机构对农村网点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据对密山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情况调查显示,农村地区ATM布放乡镇7台 ,其中农行布放1台、农垦连珠山建行布放乡镇农场6台;农村地区POS布放乡镇47台,其中农行1台、连珠山建行46台。 目前,农村信用联社在农村地区卡基设备配置为“零”,极大地影响了卡基业务的拓展。至2009年6月底,密山市累计发放银行卡148 483 张,农行、农垦建行开办农民工特色银行卡办卡仅7 551张,占发卡量的5.09%,鸡西市大量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特色的银行卡服务。

(四)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

目前,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以及其他费用,收费种类多且各机构标准不一。我国对包括现金存取在内的现金结算一直采取免费,而非现金结算却是有偿的,并且农村地区对非现金支付工具掌握、了解又甚少,因此,广大农民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既直观又简便,而不愿使用其他支付结算工具。

二、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的建议

(一)采取措施做好农村地区支付工具宣传,不断提高农民对农村金融机构结算服务的认知度

1.积极推进,尝试先行试点

农村金融机构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农村,选取支付结算业务较多的金融网点作为“农村支付环境联系点”,并通过现场督导等方式加强对试点区域的指导。

2.拓展空间,多渠道强化宣传

农村支付结算宣传应结合农村实际,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措施,如实施农村支付宣传应联合乡镇村政府,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的宣传;还可采取多种形式对村乡镇的财务人员开展支付结算业务培训,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增强农村群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熟知度、信任度,尤其要加大对新型结算工具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力度。

(二)加大新型支付工具的创新力度,开发和推广符合农村实际的支付工具

1.发展农村型银行卡

应结合农村经济特点,赋予农村型银行卡更广泛的服务功能,改变现有农民工特色卡方便异地存取款的单一功能,使一卡多用,实现消费、结算和财政补贴“一卡通”。如与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财政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相结合,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医疗补贴相结合,推出适合农村经济特点和满足农民需要的农村型银行卡产品。同时,针对农村银行卡推广应用的广阔市场,加快出台农村客户使用银行卡的优惠政策,如减免银行卡的卡费和年费,以推动农村银行卡结算业务的发展。

2.拓展票据业务范围

支持农村机构开发适应农村实际、农民喜欢的结算服务品种,试办银行本票,开办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等票据业务,以丰富票据品种,活跃农村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需要。如在农村地区的批发市场、农资交易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场所鼓励使用银行本票,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办理签发和受理银行汇票业务,发展农村信用社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汇票业务,满足农村重点龙头企业的融资结算需求。

3.创新适应农村支付结算需要的其他支付工具

在经济条件成熟,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农村地区,积极推动手机支付、电话支付、有线电视网络支付和网上支付等支付业务创新。针对农村地区电话比较普及并且使用方便的特点,推广应用电话支付,实现电话缴费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支付功能,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网络通信设施,创新适合农村经济、符合农民支付需要的电子支付产品,并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创造条件引导农民积极使用。

(三)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环境建设

1.扩大农村信用社支付系统覆盖面

农村信用联社应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的支付结算主渠道作用,畅通农村地区的结算渠道,改进自身的支付结算体系,提高农村信用社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直接开通率,应将现有的“基层社—县联社—收报行”的结算模式改为“基层社—收报行”的模式,减少结算环节,缩短资金在途时间,真正做到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任何一家网点均实现全国跨行资金业务“即时到账”。

2.改善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

扩大银行卡受理范围,加强农村地区硬件的投入,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积极支持农村地区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涉农银行机构应加大对农村投放ATM和POS机终端设备,争取达到每个乡镇都拥有ATM机,同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由财政部门对农村地区发卡、受卡硬件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通过税收返还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安装ATM和POS机终端,提高农村地区受理银行卡环境。

(四)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有效降低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服务成本

降低非现金支付服务的收费标准是提高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水平的有效手段,低廉甚至是免费的非现金支付服务收费价格能够大幅度提升非现金支付服务对农民的吸引。人民银行可以考虑对农村地区的电子汇划费用进行减免,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全部加入支付系统,并确保其不将接入费用转嫁给客户,同时运用各项惠农政策推动银行卡服务、跨行自助设备取款手续费等支付服务成本的下降,提高电子支付终端等基础设施的使用率。

猜你喜欢

非现金银行卡乡镇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今年起3年内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
谁划走了银行卡里的款
对我国非现金支付时代的思考
中国非现金社会发展现状
信息化环境下核算中心财务报销结算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