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在民族声乐中的解构与建构

2010-10-25栾珊珊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吐字唱法支点

栾珊珊

(徐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戏曲在民族声乐中的解构与建构

栾珊珊

(徐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多民族以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下形成的艺术风格,是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的显著特征,也是民族声乐能够长存于历史艺术舞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欲通过分析研究戏曲演唱和民族声乐演唱,吸取戏曲艺术中的精髓和借鉴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始终立于经久不衰的历史地位、保持民族特色的成功经验,以发扬我国的民族声乐应有的风格和特点。使民族声乐在与美声、流行唱法等各种声乐表现艺术的共同发展道路上利于不败之地,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戏曲;民族声乐;头声共鸣

一、序 言

现在的民族声乐通过对西洋美声唱法的研究与融合,打破了我国各民族地域差异与风格差异,使演唱范围广泛,作品更为丰富。但我们的民族声乐无论是从音色还是表现力上,还有审美意识上几乎都倾向于美声唱法,使之缺少了民族声乐应有的各地风格和各个民族语言应有的韵味。如今,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这种民族声乐应有的特点几乎被美声唱法所侵蚀。有很多老一辈的歌唱家已经对民族唱法现状提出了质疑。著名的歌唱家王昆老师曾说过,“现在的民歌变味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民族唱法走了味道”。这一问题,引起了声乐教育界与演唱界的反思与重视。

二、民族声乐现状及问题

1.民族声乐的源头——生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各民族民歌,在这些民歌产生的同时,不自然的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演唱方法。民歌最初是在人们生活、劳动、娱乐之中产生的,它产生于民间,流行于社会,是我国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食粮,当然,这时的歌曲仅仅是人们在最自然的发声状态下唱出心中的喜怒哀乐。经过艺术工作者的长期精心探究,便将这些来自大自然、来自人们生活中的好听的歌曲进行加工创编,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各个民族不同风格的歌曲。

2.民族声乐演唱是由风格决定方法

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民间歌曲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我们再去学习演唱这些歌曲的时候,就会用不同的演唱技巧来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例如我们要是演唱陕西陕北民歌的时候,就要把握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性,这样才能把他们的豪爽奔放的情怀通过声音尽情挥洒。又如我们演唱江南民歌时,就要把水乡的秀美与江南女子的甜柔展现在每一位听众面前。与此同时,我们的身段也要紧随其后,表现西北民歌时就要干脆、硬朗,表现江南民歌时就要优柔、羞涩。

3.现状与未来

民族声乐,既要有共性,也要有其个性。首先要有科学的演唱方法做理论指导。我国所特有的民族声乐与其他国家的声乐在其发声理论上,是一致的,都是追求科学、轻松、长久的歌唱。任何一种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在一个空间与时间的条件下体现的,要有广阔的空间条件来孕育它生长,足够的时间来让它成长发展,声乐艺术也是这样,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唱法,都受到本国的文化发展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逐渐融合逐渐同化,使自身更为丰富。相反,它有其共性必然也会有特殊性也就是个性的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就中国的民族唱法来讲,无论是对传统的民间唱法的研究还是对戏曲的传承,都需要一个正确的辨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掌握声乐演唱的特点的同时,要把握我国戏曲的精华,从唱法到身段,都需要借鉴与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把握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有助于民族声乐个性韵味的体现。

三、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

1.吐字咬字的借鉴

“千金道白,四两唱”,这便突出的说明了戏曲中“唱”与“念”的重要辩证关系。不但在练习喊嗓时要注重唱(发声),也要注重念白的练习。念白主要练习吐字、咬字、行腔、换气、发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完整的练习方法,传统的“吐字归韵”、“十三辙”、“四呼”(即开,齐,撮,合)“五音”(喉、舌、齿、牙、唇)之说都是念白中要训练的重要方面。戏曲界的很多老艺术家曾强调,字头咬得要有力度,自腹要圆滑,字尾收的要巧,更要“以字行腔”。

民族声乐多元化之后,逐渐的失去了其个性,当借鉴了中国戏曲的吐字咬字,并把每一个字按照吐字发声归韵,拼读出来,会使民族声乐在吐字咬字上更符合中国的声韵规律,让演唱更贴近生活。例如:

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白发亲娘》,要想把这首歌曲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在家乡想念自己孩子的那种心情表达出来,不但要有内心的感动,还要注意歌词的吐字咬字,才更有说服力,就拿其中的高潮部分来说,

这简单的几个字,一定要强调出字头“N” ,“亲”字要先用气声唱出“q”,在慢慢的把“in”发出,“娘”字要先出“N”,逐渐发出“i”、“ang”,这样处理出来的词,就会让人感觉是发自内心的、身在异乡却不能看望母亲的那种思念到心痛的感情,由此也会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那种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慈母之爱。

声乐作品要先浏览一遍,这一遍要注意到的是它的风格题材,是创的艺术歌曲、是我国各个地方的民间歌曲、是带有戏曲性风格较强的歌曲、还是歌剧性质的歌曲,等等。当了解了歌曲的风格后,就要看看作品的结构,是简单的一段体,还是多段体。然后对作品进行第一次视唱,了解旋律线的走向,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用声音来展现作品。

2.借鉴戏曲头声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

(1)戏曲讲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这就是要求演唱的时候要有高位置的头声共鸣,要用假声来带。但要强调的是,高位置发声并不是说把声音挤到鼻子或头腔,这样就会使声音横、扁,戏曲界所说的“脑后音”,也就是要注重头声,头声的位置越高,声音会越优美越具有穿透力。例如传统京剧中的《苏三起解》,

这一句的开头第一个字“苏”字,前边要加上高音 mi作装饰音,在演唱时要用头声高位置来带这个字,再如,豫剧《朝阳沟》的一段《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中,“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其中的第一个字“走”,如不用头声共鸣来唱的话,就会让听众感觉声音挤在嗓子里,“新鲜”两个字,也是在高音部分,一样要用到高音共鸣,特别是在演员唱到快板部分时候,更是不能脱离头腔共鸣,否则会让嘴皮子感觉紧,来不及换字。所以说,声贯于顶,是每一个戏曲演员必须学会的技巧之一。

(2)头声共鸣在戏曲艺术演唱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假声”位置,也就是所谓的头声共鸣的位置,因为当人们用假声小声哼唱时,喉咙不但处于放松状态,而且气息自然流动,上下形成一条统一的音柱,声音便会柔和统一,我们在唱歌时运用“假声”位置,在这同时将声音放大,但要在不改变假声状态下进行放大,这样才能保证声音在不同声区的统一位置。

在歌唱中,还有一个声音发声的力度点,金铁霖教授将其称之为“支点”,支点分为“大支点、小支点、上支点、中支点、下支点”,不同支点位置与大小,都是由不同曲风风格的歌曲所决定的,运用不同的支点,声音效果也会有所不同。金铁霖教授对此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a.“前中小支点”的唱法,主要是感觉嘴长在胸前的第一颗扣子处,也可以说是在心口窝处唱,高音、中音、低音所有的音全部都在那里唱。

第一,要坚持全通道歌唱;第二支点明确,确保所有音都在支点发出;第三,要求不“粘腔”,高音时,要求支点气息分离;第四,声音面要求在一个点(支点),不能粘成一片,想要唱的“真”,就要在支点上“真”,如用虚支点,就要在支点上用假声来唱,保持气息支点分离;第五,越是开口音,支点要越小;第六,用前中小支点唱歌的优势是轻松,但却不过瘾,所以要注意不能额外加力量,避免喉头紧张。

b.“下支点”的唱法,就是指在横膈膜处找到歌唱力度点,配合气息的运动,会解决提气、嘴巴紧的问题,使得喉头放松、咬字清晰。

c.“前中大支点”是要求演唱者支点要放在一个自己合适的位置,不能太上也不能太下,直至自我感觉声音平衡、轻松为好,唱高音时,还要保持唱中声区时的支点感觉,并且力量要适中,如太大,就会使声音粘连在胸腔,难以灵活控制了。

总之,无论用哪种支点来唱,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声音优美动听,让歌者演唱轻松自然,达到声贯于顶的目的。

四、结 语

我国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坚固的艺术地位,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个丰富的艺术资源,从中吸取宝贵的营养。戏曲唱的是人物和情绪,唱歌唱的是声音和情感,戏曲是不能完全按乐谱唱,那是因为有太多的装饰音是无法标示在乐谱中的,这与原生态民歌有的相似之处,民族声乐在这一点上与它们有着不同之处。

民族声乐在多元化发展道路中,也要吸收戏曲中的众多优点,比如清晰的吐字咬字,亲切的声音语言,形如流水的润腔,以及舞台上的形象的肢体语言及眼神,这样会使民族声乐在演唱表演的时候,会更能贴近群众,抓住民众的心。

[1] [英]休·莫里森. 胡博译. 表演技巧[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2] 蒋菁. 中国戏曲音乐[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 薛良. 歌唱的艺术[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4] 王耀华.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5] N.K.那查连科. 汪启璋译. 歌唱的艺术[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 [英]休·莫里森. 胡博译. 表演技巧[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7] 李晓贰.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8] 何为. 戏曲音乐散论[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6.

[9] 金铁霖. 谈民族声乐教学[J]. 中国音乐,1986,1.

[10] 刘辉. 关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 中国音乐,1998.

[11] 周小燕.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 音乐艺术,1992,2.

[12] 孔令培. 关于戏曲音乐的若干思考[J]. 安徽新戏,1997,1.

[13] 刘琼. 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与民族化问题——“土”与“洋”再观[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14] 陆晖. 声腔与风格[J]. 昌古学院学报,2005,1.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dramatic in national vocal music

LUAN Shan-shan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was formed from the artistic style of our country’s multi-national and multiple artistic form, and it is the notable characteristics ditinguished from other vocal art as well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could existed in history artistic stage. The paper hopes to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ramatic sing and national vocal sing, absorbing their soul and using the sucessful experiment why they standing longly in history and sustain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the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untry’s national vocal music.We aimed at making national vocal music stand longly in developmental road with Western style of singing and Pop singing, and making it has irreplaceable artistic value.

dramatic; national vocal music; head physical resonance

J8

A

1008-7427(2010)01-0083-02

2009-09-04

猜你喜欢

吐字唱法支点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