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

2010-09-19陈向荣许淑惠陈杰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33期
关键词:椎管急性期硬膜外

陈向荣 许淑惠 陈杰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影像科(362000)

椎管内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EH)是一种少见疾病,本病起病急,易发生截瘫或不可逆神经功能损害。因此,早期诊断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笔者近几年来共遇12个病例,经手术证实或临床综合确诊,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1998年10月至2009年5月经手术证实及保守治疗复诊后确诊的12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发病平均年龄38.5岁;10例有外伤史。首发症状大部分为突发性相应部剧烈疼痛,难以耐受,以后几小时至数天逐渐出现疼痛部位以下运动和感觉障碍。入院查体:完全截瘫3例,不完全截瘫9例,双下肢肌力0~3级,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7d内进行了MRI检查,9例患者行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而于1~3周内复查。

1.2 检查方法

采用Toshiba FLAXART 0.5机型及GE 1.5T双梯度超导MR仪扫描,采用脊柱相控阵线圈。12例患者均行平扫,常规行脊柱矢状位SE T1WI、 FSE T2WI或FRFSE T2WI序列。8例加扫矢状、冠状面或横断面脂肪抑制序列T2WI,层厚4.5mm、层间距0.5mm。3例同时行增强扫描,采用钆喷酸葡甲胺(Gd-DTPA)对比剂经静脉团注,注射剂量按0.1mmol/kg。行矢状、冠状或横断面增强T1WI或脂肪抑制T1WI扫描,层面及参数同平扫。影像学重点观察血肿发生部位、范围、形态、血肿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情况、血肿信号特点及增强表现,对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I征象以及病因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影像表现

①血肿分布情况:颈段2例,胸段5例,胸腰段3例,腰段2例。病变上下范围1~9个椎体节段不等。②血肿位置:11例病变于椎管内硬脊膜囊后方,仅1例外伤椎体骨折并血肿者于硬脊膜囊前方。③形态:矢状面呈长梭形,上下端逐渐变尖,横断面上呈新月形或半月形。④脊髓或脊膜囊受压情况:脊髓受压分为三级。轻度:血肿紧邻脊髓,脊髓略受压;中度:血肿压迫脊髓,其前后径缩小一半以上;重度:脊髓明显受压,呈扁平状[1]。本组资料脊髓轻度受压3例,中度受压6例,重度受压3例。⑤血肿的MRI信号:其中1例呈长T1长T2信号,2例呈长T1短T2信号,3例呈等T1短T2信号,1例呈等、短T1及等、长T2信号,5例呈短T1长T2信号,其中2例可见低信号流空血管影而诊断为血管畸形伴出血。3例增强扫描病例中1例病变内见多发斑片状轻-中度强化,1例边缘环状轻度强化,1例未见强化表现。在T2WI上9例、T1WI上11例可清晰显示病变与脊髓间的低信号带,呈弧形向前移位,与邻近硬膜相延续,局部蛛网膜下腔变窄,表明血肿于硬膜外(图1~7)。

图1~3 从颈4~胸6椎管内硬膜外背侧间隙消失,血肿信号不均匀,呈等、短T1及等、长T2信号,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

图4~6 颈6~胸1椎管内硬膜外后侧见等、短T1短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边缘强化,病灶前缘可见条状低信号影

图7 治疗后完全吸收

2.2 术中所见

9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证实为硬膜外血肿,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畸形伴出血,7例出血病因不明。另3例经保守治疗后复查,血肿逐渐吸收、缩小。

3 讨 论

3.1 病因

脊髓硬膜外血肿由Jackson于1869年首次报道,1897年Bain报道了首例手术治疗的脊髓硬膜外血肿,一般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较少见,后者较多发。自发性者其原因主要与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凝血障碍、肿瘤出血、椎体发育畸形、动静脉畸形等因素有关[2]。继发性者最常见于脊柱手术后,硬膜外麻醉插管,诊断性穿刺,外伤所致的脊柱脱位或骨折,分娩过程的产钳应用等都可引起硬膜外血肿,部分病变原因不明。

3.2 临床特点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背部疼痛,同时有神经受压的症状,随后可发生疼痛部位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全瘫,血肿发生的脊髓节段水平与疾病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水平越低,瘫痪发展的速度越慢[3]。

3.3 影像学表现

椎管硬膜外血肿的影像上表现为硬膜外间隙消失,被血肿替代,相应节段硬膜囊后缘受压变形、移位,脊髓不同程度受压。血肿于矢状面上呈梭形或带状,横断面上呈弧形或新月形,MRI可根据血肿T1WI与T2WI信号变化特点来判断出血的时间。超急性期(<24h),由于红细胞内含氧合血红蛋白,使血肿呈等或长T1等或长T2信号;急性期(1~2d),由于血肿内形成了较多去氧血红蛋白,引起T2时间缩短,而T1时间不受影响,血肿呈等T1短T2信号。亚急性期,血肿信号强度在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且随时间推移,高信号区域由外周向中央区增大,亚急性早期,由于红细胞内的正铁血红蛋白对T2时间无明显影响,而无高信号可见,中期,血肿在T2加权像上也出现了高信号,晚期边缘出现低信号环。本组1例呈长T1长T2信号,2例呈长T1短T2信号,提示血肿为超急性期;3例呈等T1短T2信号,为急性期;5例呈短T1长T2信号及1例呈等、短T1等、长T2信号,为亚急性期。本组病例中3例行增强扫描,似乎对本病的确诊与治疗帮助不大,但Chang等[4]在对超急性期SEH的强化特点研究中发现,血肿中央见散在多个斑片状明显强化,认为与正在出血有关,提示应进行急诊手术处理。因此,笔者认为增强扫描应成为本病必要的检查手段。

3.4 鉴别诊断

椎管内硬膜外血肿应与硬膜外脓肿、转移瘤、脂肪瘤、硬膜下血肿等相鉴别。硬膜外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周围脓肿壁呈环形明显强化,常有相应椎体、椎间盘和椎旁软组织的改变,临床也有相应的表现。硬膜外脂肪瘤少有急性体征发作,信号于短期内无变化,脂肪抑制序列可资区别。转移瘤往往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胸段,形态常不规则,常伴有邻近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硬膜下血肿的出现概率远低于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沿着硬膜囊内侧走行,环绕脊髓,且与脊髓间无低信号带相隔;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于椎管内者,常于硬膜囊腹侧,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信号均与相邻椎间盘相等且范围较小。

总之,SEH是一种少见病,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据神经功能障碍平面进行脊柱MRI检查,MRI对本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克服了CT的不足,有多方向成像能力及优良的软组织对比性,特别是矢状位扫描及血肿中血红蛋白顺磁性显示的特异性信号,对本病的早期定位、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决定意义,而成为本病的首选检查[5]。并根据血肿的部位、大小、脊髓压迫程度、临床症状与体征,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1]倪瑞军,赵建国,王革.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MRI诊断[J].重庆医学,2005,34(8):1214.

[2]Nawashiro H,Higo R.Contrast Enhancement of a hyperacute spontaneous Spinal Epiclural Hematoma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1,22(7):1445.

[3]孙海燕,王谦军,曲连军等.特发性胸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6,27(2):127.

[4]Chang FC,Lirng JF,Chen SS.Contrast enhancement patterns of acute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a report of two cases[J].AJNR AmJ Neuroradiol,2003,24(3):366.

[5]徐文坚,徐爱德.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912-916.

猜你喜欢

椎管急性期硬膜外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