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0-09-14

新华教育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流利理解课文感情

高 英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目标中,基本上每一课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学生可以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教师可以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还可以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工作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一重要环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综合表现的艺术性创造活动。朗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巧,它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是经常反复的训练。要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效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必须注意讲究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选择适合他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经验及学到的语文教学理论,谈一谈自己对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一点看法。

1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能力,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破句,不重复字句。有感情地读,就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等。

1.1首先要正确。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点之中,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正确了,才有流利和有感情可言。而且正确不仅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学生养成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

有些孩子吐字含混不清,要注意纠正。如:“l”与“n”不分,把“兰”读成“南”,把“女”读成“吕”;还有些孩子朗读时丢字,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的等,都影响朗读能力的提高。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理解不正确,这就要多读,内容理解了,读得熟练了,字音也就认准了。要读得正确,不难达到要求,只要认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不会出错了。

1.2在正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看下面一个乃至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就要有下面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多读,经常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熟练了,能力自然形成了。

1.3还要注意停顿。停顿是语文朗读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步骤。要教给学生掌握停顿的方法。

标点是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所以要能根据文中的标点读出适当的停顿。正确地读出标点的停顿,可以帮助理解词句的结构、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读完课题后,也应稍作停顿,再读课文;每个自然段间也应有停顿;长句中间也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1.4有感情朗读。首先,朗读速度要适中。有些孩子朗读速度慢,而有少数孩子朗读速度又太快。有人曾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作过测查,发现平均朗读速度在每分钟99—115字,速度慢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标准的朗读速度应是每分钟150字左右。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更加谈不上感情朗读了。

其次,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不同的朗读语气对课文内容的表现是不相同的。教师要讲清楚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各种句式的不同朗读方法。还要教给他们掌握语气轻重的朗读方法,把握不同人物性格与心情的表达方法等等。教育家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些都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所以学生还要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好的示范朗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课文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JL化音;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再次,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山清水秀、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中,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

3

多种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个别读。在个别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及时纠正与点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朗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和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反复试读体会,可以发挥个人理解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开火车读。是一种由几名同学“接力读”的方式。教师先指定一名同学读,读到中途任意一个地方,再指下一名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容易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既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还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这种形式可以在课文的收尾阶段、语句较短小且感情激昂处进行。如教学《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在介绍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全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强烈的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共同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这种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高年级要达到完善。

表演读。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

4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希望学生爱上朗读,首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从几方面人手: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从而重视朗读;以教师精彩的示范朗读打动学生,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在学生朗读时表现出来的闪光之处及时表扬,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经常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学生长时间对朗读保持一种新鲜感与满足感。

分角色表演朗读最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快乐的小青蛙》一课,我让孩子分别扮演小青蛙和大象,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快乐、勇敢的语气;而大象则读出了不理解、夸奖的语气。最后“大象”还把“小青蛙”拉了上来。他们的表演惹得大家羡慕不已,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朗读。

5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则容易导致孩子浮躁。所以,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达到理解全篇内容。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有耐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持之以恒,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猜你喜欢

流利理解课文感情
最好的感情
感情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不分对错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感情强烈的叹号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