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

2010-09-10成小燕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10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心脏

成小燕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1]。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目前已成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心脏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起搏器技术的发展,除了解决心动过缓外,还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性心脏疾病[2]。2003-01~2009-10笔者对60例行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的患者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0~85岁,平均60.2岁。诊断房室传导阻滞1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慢快综合征20例。文化程度:大学10例,高中23例,初中及初中以下27例。

1.2 教育方法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安排病房及床单元,认真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和健康教育,介绍病区环境,入院须知及医院规章制度,探视、陪护制度,介绍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建立亲切感和信任感。向患者发放心脏起搏健康教育手册,带领患者参观科室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起搏器的适应证、起搏器的工作原理、起搏器的型号等,使其对起搏器有初步的了解,请做过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现身说教,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详细讲解心脏起搏治疗的目的、意义,手术方法及过程,介绍手术医师的诊疗技术,治疗经验,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安装起搏器的必要性及安全性,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在充分了解和信任的状态下主动接受手术。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分别于起搏器置入术前及术后2周进行问卷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心脏起搏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起搏器的概念、心脏起搏治疗的方法)、遵医行为 (安装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按时服药、定期随访、自我监测)。观察比较教育前后患者对心脏起搏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遵医行为的情况。

1.3 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及病情而有效地采用,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对于文化水平低,病情较重和行动不便的患者,采取个别辅导方式,定期发放有关心脏起搏器的资料。

1.4 教育内容

1.4.1 术前教育 术前常规做青霉素皮试,协助辅助检查:如血、尿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等,备皮等,护士在做每项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使患者消除恐惧、紧张心理。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讲解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术前进食清淡易消化的粗纤维饮食,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术前4 h禁食,防止术中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引起呼吸窒息。由于术后患者要绝对平卧3 d,因此术前指导患者练习平卧位进食、手术肢体的制动及床上大小便,防止因不适应排便姿势的改变,而出现尿潴留。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屏气及正确的咳嗽方法,以利于有效的配合手术。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避免受凉、感冒,防止术后咳嗽而导致起搏电极移位。术前指导患者沐浴更衣,排空小便,建立静脉通道,充分做好术前准备,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身心两方面都处于良好的术前准备状态。

1.4.2 术中教育 患者进入导管室后,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协助患者摆好手术体位,连接心电监护,操作时动作熟练、轻稳,操作过程中经常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使用有效的放松技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心电监护,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使患者能顺利度过手术期。

1.4.3 术后教育 术后回病房,协助患者平移至病床上,嘱患者保持平卧位,限制活动,24 h内绝对平卧,术后24~48 h协助患者半卧位或轻度健侧卧位,72 h后可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指导患者术侧上肢避免大幅度活动,翻身时动作要轻柔,不要剧烈咳嗽,避免电极发生移位。1周后指导患者进行术侧上肢活动,手臂抬高过头以能触及对侧耳垂为好。术后心电监护24 h,监测起搏和感知功能,及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移位或起搏器起搏感知障碍,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情况以及切口有无渗血、红肿等,及时发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高蛋白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指导家属按结肠走行方向环形按摩腹部,以利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进食不易过饱,易少量多餐,禁食牛奶、地瓜等易导致肠胀气的食物。对不习惯床上小便的患者,可采取按摩、热敷、听流水声等,并为患者提供隐蔽的环境。协助患者顺利度过绝对卧床期。

1.4.4 出院指导 给每一位患者发放起搏器术后出院指导,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改药,讲解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指导患者自我监测病情,教会患者每天早晚自测脉搏,出现脉率比设置频率低10%或再次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悸等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告知患者应避免强磁场和高电压的场所,以免扰乱起搏器工作,影响心脏搏动。使用手机时,用安装起搏器的对侧接打,并保持一定的距离。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注意心理平衡,保证充足睡眠。体育锻炼要量力而行,以选择散步、慢跑、练气功等低强度活动为宜。体力活动要适量,可适当从事日常工作和家务活动,避免剧烈活动。细心保护埋置起搏器处的皮肤,避免外力撞击,洗澡时勿用力揉搓埋藏起搏器及导管处的皮肤。安装起搏器的一侧上肢避免用力过度或做幅度过大的动作,以免影响起搏器功能或使电极脱落。出院后随身携带起搏器卡及患者个人情况的卡片,以备应急处理。嘱患者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定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与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起搏器的功能,一般最初半年随访1次/月,以后随访1次/3个月,以便及时发现电极故障和电池耗竭[3],适当调整起搏器参数。接近起搏器使用年限时,要缩短随访时间,每月或每周随访1次,在电池耗尽之前及时更换起搏器,以维持起搏器的功能,如有特殊不适,要随时就诊。

1.5 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表 1 系统性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心脏起搏相关知识的掌握及遵医行为

2 结果

系统性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心脏起搏相关知识的掌握及遵医行为,见表1。

3 讨论

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是目前为止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方法,但因患者缺乏这方面的信息,在术前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通过系统性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相关疾病及心脏起搏器的知识,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使患者及家属学习并不同程度掌握了相关的自我保健与自我护理知识,增强了对疾病的认识、主动参与及合作意识,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意识,了解定期随访的重要性,达到保持健康,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的目的。健康教育还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护理的顺应性,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及信任度,从而巩固手术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提升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了专科护士的发展。

[1]尤黎明,吴 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0.

[2]王方正,姚 焰.多部位心脏起搏[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9,12(2):67.

[3]罗淑凤,范晓芬.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病人围手术期的健康指导及护理[J]. 全科护理,2009,7(5):1268.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心脏
心电图检查在鉴别心脏起搏器噪音反转功能启动与感知功能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术后随访依从性分析及健康指导方案
心脏永久起搏器外露后清创重置术的护理
·更 正·
心脏移植小史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