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宁波大学建工学院为例

2010-08-31阮美飞郑荣跃张佩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宁波大学建工产学研

阮美飞,郑荣跃,张佩芬

(宁波大学建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宁波大学建工学院为例

阮美飞,郑荣跃,张佩芬

(宁波大学建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高校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不适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高校(研究机构)通过与政府、企业建立互利互赢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宁波大学建工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探索,把政府、企业的资源和学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有效结合了起来,取得了不小成绩,具有启发意义。

人才;创新人才;“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是“具有某种特长的人”。人才学对人才下的定义是“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所谓人才,一般都具有创造性、方向性、实用性这样几个特点。而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能运用创新能力凭借创造性劳动,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人。

虽然早在20世纪初,我国教育界的一些知名学者就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但直到20世纪末,我国才真正全面启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工程。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科学论断,引发了人们对我国教育全面思考,也重塑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从此,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正式列上了国家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各地高校教育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般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陈旧,偏重“专才”培养,即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培养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时数,往往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人为地割裂开来,各行其是。这种局面近年来虽有一些改动,但变化的幅度仍然有限。其弊病主要有二:其一,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学生自学课时很少,因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二,重理论,轻实践。由于现代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的课程和教学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加强了“产学研”结合,使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得到了协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校(研究机构)通过与政府、企业建立互利互赢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有三:

第一,政府多以无形之手介入,拥有资金,进行组织、调控,制定产业和科技政策,承担技术转化风险,引导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中渠道通畅,平衡合作中的利益分配,用来规范和保护合作双方的利益,对“产学研”合作的各方提供各种政策上优惠待遇,完善各种奖励制度,从而促进和维护“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第二,高校、研究机构所产生的知识源、人力资源、科技成果、技术等要求与产业所需匹配。大学和科研机构应寻求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除了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知识之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其在科研目标、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必须紧密地与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融合到社会经济生活当中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三,企业将高校、科研机构所产生的知识源、人力资源、科技成果、技术等转为企业知识,消除文化价值差异,企业必须具有消化和吸收科研成果的技术能力和生产条件,要具有独立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具备为高校提供场地、设备、材料和经营条件的实力。

图1 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方式示意图

建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让产、学、研共同承担生产、教育与科研任务,有效地改变原有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二,可以更好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将生产、科研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及社会经济发展前沿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力的知识体系及创新思维。此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要学有所成,而且要学以致用,实践创新,为更高层次的科研开发与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该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目前,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多种具体操作方式。值得特别提到的有:(1)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是针对园区(开发区)内职业技术类院校和制造类企业数量较多的情况下,鼓励园区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2)服务区域经济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是高校可以以产业园区内各个产业作为试点或突破口,培养行业特色鲜明、就业方向和去向明确的定向服务人才,培养针对性强的专门人才。(3)服务于单个企业的“订单”培养模式。在定向培养的基础上,探索针对单个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二、宁波大学建工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2010年伊始,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文批准了宁波市大学科技园成功晋级“国家队”,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区是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两创”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部署,遵循“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企业化运作,三小一所共建,一园三区联动、产学研政结合、市场化滚动发展”的理念,依托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镇海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创新创业平台。宁波大学正处于宁波市科技园的核心位置,可以借助宁波市科技园打造创业创新驱动核这样一个契机,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机制。合作的具体方式是,宁波市政府提供创新服务,提供就业条件,拓展培养渠道;高校提供政策支持和研究平台支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实习支持、就业支持。

宁波大学“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建构过程中,除了与宁波市政府和有关企业积极沟通外,学校内部也围绕课程教学等基本问题提出并实施了大量的改革举措,有力推进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下面我们以宁波大学建工学院为例,对这一模式建构中所做的探索和绩效略作介绍。

为了使教学改革可持续进行,建工学院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培养目标进行了全过程监控;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意识,建立并完善了导师负责制、项目研究制和信息反馈制;根据新的理念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了本专业学生具有创新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如:通过与用人单位联合申报课题、教师互聘、资源共享等形式,建立合作共赢的培养机制。学院还以教学基层组织的完善来引领各项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以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来约束和规范各种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学院积极加强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比如,学院开展了课程体系研究,规划开放型教学实验体系,进行开放型教学试验体系的实施方案研究,以及进行实验资源共享研究。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开出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专长在应用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院还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加大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将部分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采用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融为一体。同时,学院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建立了校内教育实践基地,使一、二年级学生有机会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校外名校实习基地,为三年级学生提供“走出去、请进来”与社会互动的平台,为四年级学生实习提供良好条件,从而构建校内外实践的互动网络体系,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鼓励我校本科生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技能与初步的科研能力,形成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加快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培养,出台了进一步加大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的资助力度的制度与文件。首先,学院强化了本科生科研培训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投入经费举办有计划、规范性的各类科研研究的培训班,提高本科生科研素养。可与实践学分、创新学分挂钩,提高培训质量,提高本科生对这类培训班或讲座的兴趣。为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研究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其次,在课题经费分配上,注意做到“重点扶持、点面结合”。促进实验实践教学,鼓励本科生研究工作,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创造能力,并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课题经费在分配上做到“重点扶持、点面结合”。第三,出台进一步加大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的资助力度。

为了提高学院办学条件,学院还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财力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增订图书资料,添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使本专业的教学条件更加完善。此外,建工学院还建构了自己的院级科技园区,院产学研结合办学体系从机制结合转向机制空间的立体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更趋完善。有效地利用好这个空间平台,为实践拓展、科研技术转化、服务地方提供第一线物质基础。

总之,宁波大学建工学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把产业和科研引入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研,使科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直接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本科生实践机会少、实践成本高的问题。组织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使教学为科研服务,解决了科研中人力资源不足、科研积累缓慢、原始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科生的科研成果也可通过转化直接为社会服务,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宁波大学建工学院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操作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建工学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建构,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改革,全院上下创新氛围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教师编写新教材,制作并应用多媒体课件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人数成倍增加,通过创新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建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广泛开展课题研究、课外科技学术创新以及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全院广大学生参与学术科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宁波大学建工学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可操作性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这一成功案例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作用。

[1]王通讯.人才学教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2]刘宝存.创新人才的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3]张黎.创新人才素质浅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3).

G718.5

A

1673-0046(2010)5-0003-02

2009年度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YGH09026),2009年度宁波市高校产学研重点课题(2009CA02),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50)

猜你喜欢

宁波大学建工产学研
北京建工修复:解锁智慧修复新可能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河北省总:“八个依托”建工会 “贴心服务”激活力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选题要点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稿约
A Personal Tragedy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tevens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Research on College Education Based on VR Technology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平煤神马建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