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亨利·詹姆斯及其名著《贵妇人画像》中的不确定性

2010-08-15

关键词:贵妇人伊莎贝尔画像

夏 铮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亨利·詹姆斯及其名著《贵妇人画像》中的不确定性

夏 铮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亨利·詹姆斯;贵妇人画像;不确定性;叙述视角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被公认为是其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的精神主体和情感的潜意识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此一直以来成为文学评论界的焦点。从亨利·詹姆斯的历史轨迹和主体情感、叙述视角以及读者阅读当中的感受与理解,阐述其不确定性,以此来剖析作品独具特色之源。

亨利·詹姆斯是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美国和英国的文学史家都有充分理由宣称詹姆斯属于自己的国家。他出生于美国,但长期旅居国外,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他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性,比如对欧美文化的不确定、对婚姻的不确定等,这种不确定性自然地带到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在他早期里程碑式的代表作《贵妇人画像》中得到充分体现。詹姆斯对于小说的创作技巧,特别是叙事角度,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是小说叙事角度革新的先行者之一。在叙事角度上,大多数现实主义作品以单一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 (omniscient point of view),引导读者用作者事先设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阅读社会的“真实”。而詹姆斯为了使作品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采取利用小说中的人物来叙述小说,但在《贵妇人画像》中的叙述视角又没有完全脱离全知视角,所以在这部作品中叙述视角存在着不确定性。由于视角的不确定性引起了读者对作品内容的不确定。因此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数百年间倍受文学评论家的关注。

一 怡情写作的詹姆斯本人的不确定性

1843年亨利·詹姆斯出生于美国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家境殷实,使得詹家的后两代人都可以不为衣食而奋斗。在詹姆斯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带领其开始游历欧洲大陆。他的父亲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原则是让他们广泛地接受世界文化,而不拘泥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1855年亨利·詹姆斯曾在日内瓦、伦敦、巴黎接受三年教育。1859至1860年,他们又回到欧洲,生活在日内瓦和波恩。受父亲的影响,成年后的詹姆斯本人又多次前往欧洲游历,此后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伦敦,不过在巴黎、罗马及欧洲的其它一些城市也生活过,也不时地回美国看看。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方向:虽然是美国人,他却常年旅居欧洲,并最终在英国定居;而精神上,欧洲并不是他的家,他永远是住在欧洲的美国人,是个局外人。作家本人对生活不确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对于在《贵妇人画像》中多次被评论界提到的结尾,主人公伊莎贝尔决定回到丈夫奥斯蒙身边,实际上像是詹姆斯本人的一个影子。伊莎贝尔很想生活在古老文明的欧洲,但又无法接受欧洲的某些文化习俗及社会制度,而在欧洲生活多年的吉尔伯特·奥斯蒙身上既有她熟悉的美国人的影子,又有她向往已久并一直追求的欧洲人的高贵典雅,所以她只能回到奥斯蒙身边去。

詹姆斯和她表妹玛丽·敏妮·坦普尔(MaryMinny Tem2 ple)自幼相识,青梅竹马。但敏妮·坦普尔于 1870年的去世成为詹姆斯心中永远的痛,对婚姻感情的不确定性也带到了其表妹去世后的第一部作品《贵妇人画像》当中。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表哥拉尔夫像是詹姆斯的化影。一方面,他向往婚姻,愿意为心爱的人付出一切。拉尔夫深知伊沙贝尔迫切需要的是欧洲文化的滋养,所以,不遗余力地将欧洲历史名胜介绍给她,充分激发她的智慧及想象力。并且劝自己父亲将遗产的一半留给伊沙贝尔,以便她不受物质生活的羁绊,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他又不敢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因为他知道自己患了绝症,不愿牵连自己心爱的人,只有对她默默的祝福和关爱。詹姆斯对婚姻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终身未娶的决定。他把爱看成是对生活的危险。在他的作品中,婚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终结与死亡 (Edel,1965:16)。另外,他年轻时身体曾经受过一种“可怕的、又难以名状的伤痛”(a horrid even if an obscure hurt),也与他自觉选择单身生活多少有些关系(Edel:17)。不确定性使他创作的小说十分生动地体现了两个时代更替中,两个地域背景交叠时,不同文化与不同价值观相并存、相交错,乃至相冲突的现实。

总之,亨利·詹姆斯的美国之根的意识和欧洲灵感之源的繁茂,在他深深的本土轨迹之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欧洲的华丽,不确定的变换的生活的烙印,铭刻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丛生出“杂交”“边行效应”,开拓出小说的新领域。

二 《贵妇人画像》中叙述视角的不确定性

在英美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亨利·詹姆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作为“现代实验小说的先驱者”和“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为小说开拓了心理空间,打破了以往全知视角的传统叙事模式,创建了人物视角的叙事模式,使小说获得了再现现实的新角度,最终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表现人生的力度。不过,在他的早期作品《贵妇人画像》中叙述视角存在着不确定性。

在小说的开头,像上帝一样全知的视角引领读者走进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夏天的下午,拉尔夫与其父亲、沃伯顿在花园山庄享用下午茶。叙述者像是伊沙贝尔的传记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此事故,还不时地为场景中出现的人物作一下评论,用“我已提到过”、“我们得知”这样的字眼暗示全知叙述者的存在。在小说描述第三章伊沙贝尔与杜歇夫人的初次会面、第四章伊沙贝尔的家庭情况以及介绍拉尔夫都用到了全知视角,向读者展示事件的发生情况,人物的背景等。但随后,詹姆斯为了使小说客观化,采用了一种新的叙述视角——用故事中的人物来叙述故事。首先是来自拉尔夫的视角——“拉尔夫看了她一下,她出奇的漂亮”;“这个年轻的女士对于自己和其他事物都很自信。”(James 15)1在这里,作者用了拉尔夫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伊沙贝尔。此后,作者又用了伊沙贝尔自己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后面出现的人物——戈德伍德先生、奥斯孟德先生和梅尔夫人以及伊沙贝尔本人的内心世界。

整部作品中,叙事声音给读者一种不确定的感觉:一方面是无所不知的,而另一方面是有疑问的。叙事者的犹豫不定显示了叙述者似乎有时对自己所塑造的人物不能完全掌握,同时也显示了人物的独立性。叙述者有时甚至暂时消失成为读者,使小说贴近生活的真实。这篇小说不是完全由故事人物视角来叙述故事,作者用全知的叙述者的叙述增加入了小说的犹豫与不确定,也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追求客观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真实,和传统的全知叙述有了很大的不同。

正因为作者采用了灵活的、不断转换的不确定叙述视角模式,使他笔下的人物、情节更加生动,更加出神入化。

三 读者对《贵妇人画像》中人物理解的不确定性

《贵妇人画像》之所以成为数百年来文学界讨论的焦点,是因为人们对这部巨作总是有着不同的理解。小说中的视角控制着读者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如詹姆斯本人在小说的前言所说,“小说像一座大厦,大厦中不会只有一个窗口,也许有上百万的窗口。人们从不同的窗口中往大厦里面看,有的人看到的多一点而有的人看到的少一点;有的人看到里面很大而有的人看到里面却很小;有的人看到里面很粗糙而有的人看到里面却很精致…”(James xii)

在这里詹姆斯把小说比作大厦,而窗口则为读者自身的视角,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还是以小说的焦点——主人公伊莎贝尔最终决定回到丈夫奥斯蒙身边为例,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理解的大不相同。男性读者大多认为,女性在那个年代不能脱离男性,最终只能回到其丈夫的身边;而女性读者大多认为,伊莎贝尔自己的婚姻和命运挑战,回到其丈夫身边只是为了照顾她喜爱的继女帕茜,带着帕茜一起逃脱男性的统治。另外,读者阅读作品还受自身的种族、阶级、教育背景、年龄等因素影响,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

读者从小说中不同的叙述视角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伊莎贝尔的相貌为例,读者从全知的叙述视角得知伊莎贝尔在三姐妹中不算最漂亮。“20个人当中有 19个人认为姐妹中爱迪斯 (伊莎贝尔的姐姐)最漂亮…”(James 32);而从拉尔夫的视角来看伊莎贝尔是最漂亮的。“确实太漂亮了…”(James 40);从杜歇夫人和伊莎贝尔的谈话中,读者得不到关于其相貌的答案。

“我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我叫伊莎贝尔。”

“唔,其他两个叫莉莉安和爱迪斯吧。你是最漂亮的那个吧?”

“我也不清楚…”(James 17)

读者对人物理解的不确定性使作品的读者群更加广泛,“仁者喜山,智者喜水”,读者欣赏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情节。

四 结论

《贵妇人画像》因其丰富的内容、细致的心理描写和立体生动的人物刻画而被奉为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堪称英美文学中的上品。读者从这部小说能够欣赏到既有欧洲古典、刻板与幽深,又有美国的现代、开放与纯真的欧美不同文化,体会到作者新颖独到细腻精巧而又不确定的叙述手法,读出自己对小说的深刻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正因小说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才使得读者们一遍又一遍地深入阅读,仔细品味,享受余香,数百年来经久不衰。

注:

① 文中引文全部出自 James,Henry1The Portrait of a Lady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所引中文为笔者自己所译。

[1] Edel,Leon1The Life of Henry James1New York:J1B1Lippincott Company,19651

[2] Elliot,Emory ed1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Ne 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1

[3] Freeman,Jonathan1The Companion to Henry James1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ublishing House,20021

[4] Izzo,Donatella1Bacchilega Cristina tran1The Portrait of a Lady and M odern Narrative1EBSCO Publishing,20031

[5] James,Henry1The Portrait of a Lady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

[6] Krause,Sydney J1James’s Revisions of the Style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1EBSCO Publishing,20031

[7] Mitchell,Lee Clark1Beyond the Frame of The Portrait of a La2 dy1EBSCO Publishing,20031

[8] Niemtzow,Annette1M arriage and theNew W omen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1EBSCO Publishing,20031

[9] 米克·巴尔 1谭军强译 1叙事学:叙述理论导论 [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

[10]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 1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The Uncerta inties in Henry James and His FamousW orkThe Portrait of a Lady

XIA Zheng
(Tianjin Institute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Tianjin 300221,China)

Henry James;The Portrait of a Lady;uncertainty;narrative point of view

The Portrait of a Lady,American famous realistic writer Henry James’s early best2known masterpiece,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a landmark achievement in his literary career1Many uncertainties exist in the author’s spiritualmain body and emotional sub2consciousness in thiswork,which have been the focus i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circle all the ti me1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uncertainties in Henry James’s historical course,main emotion and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in the novel,aswell as the impression and comprehension from the readers,so as to analyze the origin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novel1

I10614

A

167322804(2010)0320194202

2009206223

猜你喜欢

贵妇人伊莎贝尔画像
双胞胎幼崽
威猛的画像
“00后”画像
画像
22个“生命之吻”
下跪
下跪
赞美的理由
依莎贝尔·普瑞斯勒:这一世,只需负责貌美如花
潜行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