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
——借鉴道德教育方法

2010-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灌输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李 青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
——借鉴道德教育方法

李 青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寻找和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的关键。本文将从分析道德教育的方法入手,试着从中寻找运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从而应用到实现马克思大众化实践当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德教育;新途径

一、借鉴的必要性

(一)理论层面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使有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终于“浮出水面”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也取得了一些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的学者只是肯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对怎样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在只是停留在推广意识形态的阶段,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可操作性更是不强。

(二)实践层面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实现了精英化,但大众化却相对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化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为广大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和学生等。而在实际的宣传与教育中,对学生、党员、干部的教育很多,但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却很少。很多人民群众知道有马克思主义,却不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

2.大众化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局限于学者们的研究中,而没有生活化和通俗化。没有生活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没有结合人们现实生活实际,更不用说将这种理论或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形态中去;没有通俗化,指在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太过于学术化,不够通俗易懂,没有将理论预言转化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没有生活化,没有通俗化的理论是脱离人民群众的,那么这种理论的大众化就无从谈起。

3.大众化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即传播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能否被其所传播的对象所接受,就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能够用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其所需要。而如今,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注重将理论进行单方面地介绍和宣传,并不考虑对象是否对其了解、熟知或感兴趣,对于被教育者是否对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行为准则,是否运用于实践去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其需要,这些重要环节被忽视,致使宣传、教育被停留在形式上,内容被架空。大众化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了。

二、借鉴的可行性

(一)理论教育,以理服人

理论教育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灌输原理为理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1]直接教育法,也称灌输教育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或由受教育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方法。所谓灌输,就是就是灌送、输入的意思,包括向人们完整、准确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2]早在上个世纪初,列宁就在《怎么办?》一文中,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列宁认为,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工人阶级传播、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指导革命实践。列宁的时代已时过境迁,但灌输的教育方式仍然适用。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自发形成的,都是要经过宣传、灌输、教育等途径,让人们熟悉、接受、理解和掌握。如果人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就不可能去接受,进而化为自觉的行动。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的变化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各种各样思潮、观点的影响,不是这种思想起主要影响作用,就是那种思想起主要影响作用。进行灌输教育,可以有意识、又计划地让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起主要影响作用。由此可看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灌输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外各种思潮不断侵入人们的头脑。为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导地位,更要加强理论教育。

(二)实践教育,潜移默化

实践教育主要为实践锻炼法,就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4]实践锻炼法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观为直接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5]社会实践活动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现实条件,使人们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把业已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转化为自己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促进知行转化,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巩固。

三、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

关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有已经很多,但是涉及到大众化的具体方法的却甚少。而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在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对马克思主义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给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对。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是刻不容缓的。而道德与生俱来的大众性和普遍性,彰显出道德在传播和教育方面经验的广延性,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视角。故借鉴道德教育方法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网络,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增强基层公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教育属于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建构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一起努力、相互配合,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网络,从而增强基层公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首先,学校是传统的、权威的教育场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基地,其能传授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然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尚处于幼年阶段对象,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理论寓于图画、小故事以及科普读物等载体中,培养其浅层意识。对于儿童,其模仿性高、塑造性强,容易受感染,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融入情节波澜壮阔或引人入胜故事和读物中,加深儿童对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认识。对于青年,则要注重理性认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运用促进青年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内化,同时也能建立青年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其次,家庭是育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关重要,应加以重视。

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父母的思想、品德、习惯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6]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不知不觉进行的。目前,目前处于父辈阶段的群体大部分都是80年代以前出生,曾受过马克思主义及其时代精华的洗礼和参加意义深刻的实践运动,对马克思主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为家庭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教育提供了优势条件,应抓住这个积极因素,加以充分地利用。

再次,社会是检验家庭和学校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成效的理想场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与再普及的场所。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协调偏离的思想,引导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

(二)寓马克思主义教育于工作生活实践中,进行渗透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到人们所从事的经济工作、管理工作、文化工作等各方面工作乃至日常生活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一起实际进行。人们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主要通过工作来满足,人们的思想问题往往与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联。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渗透到各方面具体工作中,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7]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工作生活等的有机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和方式:

第一,抓住工作生活中带共性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工作生活中带共性的思想问题,就是从事不同的职业、不同学科的人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必然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如工作和学习目的和态度,工作作风和学风,以及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8](虽然人们从事的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是人们的工作态度,作风等形成于工作过程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反映在其对待工作的态度、观点上。所以,要善于在工作表现中,发现人们的思想问题,从而能有针对性结合工作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第二,在与工作生活结合教育时,要坚持按思想性、知识性、通俗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实施教育。所谓思想性,指在进行教育时,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知识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很好结合起来,形成某种能力;通俗性,是指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若能使思想性、知识性,通俗性三者有机的统一,既能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增长知识,又能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

第三,不断改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渗透到工作中需要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工作相结合只能是一句空话。只能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方法,但是其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的也不是很多,究竟如何渗透,在具体方式上还要进行探索。

(三)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一定的素质是教育者承担德育教育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也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同理,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需要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特别是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队伍,他们应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特别是将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与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群众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群众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探索并构建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实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中,要保证宣传普及的动力是持续的,关键是要形成一套宣传普及教育的有效机制。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通过伦理道德的形式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自觉成为他们的生活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些经验就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作为党的理论选创工作者,应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回答重大现实问题,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之耳熟能详、潜移默化的变成人民大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样可以说,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把党和大众武装起来了。

总之,推动当代马克思助于大众化是一项艰巨的、重大的和复杂的任务,期间肯定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阻碍,但笔者坚信,只要但是只要方法科学、正确,坚持不懈,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最终实现。

[1][2]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 列宁选集(第1卷)[M].

[4][5][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8]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Efforts to explore new ways of Marxist Popular——Draw moral education

LI Qing

The 17 major report,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ystem to carry out outreach activities to promote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And find and explore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to achieve the critical mass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to start, try to learn to find ways to apply Marxism in popularity. To be applied to achieve popular practice of Marxism.

Marxism popular new way of moral education

A81

A

1008-7427(2010)10-0063-02

2010-07-23

猜你喜欢

灌输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