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教育原因探析

2010-08-15曾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民道德

曾熙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教育原因探析

曾熙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教育原因主要有:传统的“圣人”教育的观念影响下的道德标准高不可攀,脱离一般人的生活实际;中小学德育系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挤压,公民意识教育比较滞后;灌输说教式的高校德育方法未能使学生把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真正内化;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公民社会氛围,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形成.

大学生;公民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公民意识”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则更受关注.一方面,大学生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各种抗震救灾等大型活动中表现出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广受好评.而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却常常暴露出不如人意的一面,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插队占位、缺乏诚信等等.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从小接受“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教育的人为什么连作为普通公民的一些最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呢?这些受过高等教育,满腹经纶的大学生为什么却表现出连小学生都不如的行为呢?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教育原因,以期为改善我国德育的实效提供借鉴.

1 传统“圣人”教育的观念制约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中,扭曲封闭的文化氛围和“圣人”教育观念把我们引入了一个误区,“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等“圣人”标准成了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的核心.

这样的道德教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这样的道德标准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脱离了大部分人的道德能力.其结果是令人望而生畏,却步而止.这些道德尽管很感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它毕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

第二,这样的道德标准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道理很简单,这些道德标准没有对合理的个人利益的最起码尊重,缺乏公平、公正的内核和与这些原则相关的必要前提.实践证明,“圣人道德”是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现阶段实际的,也是有违人的本性的.正是因为这种“圣人教育”忽略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规范伦理部分,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逐渐沦为空乏的道德说教,以至于传统德育总是“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用力甚巨而收效甚微.其结果是,当我们的道德教育无法解答人们的各种道德困惑的时候,人们便放弃了不切实际的道德理想目标,转而注重现实生活中各种欲望的满足,但由于缺少基本的社会规范的节制和约束,种种道德失范问题就大量出现了.大学生毕竟也是普通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他们自然容易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价值的深刻变化,德育目标明显下移了一些,但仍然与大众的现实生活有较大距离,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和公平、公正的道德原则,仍然是现行德育的重大缺陷和造成德育实效性较差且极易引起受教育者心理逆反的重要原因.

其实,道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首先是公民意识教育.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培养圣人,而是培养合格公民.我国目前的德育改革就是要使道德标准走向大众、贴近平民,更多地着力于推进“大众道德”或“平民道德”的建设.我们要勇于承认、敢于承认利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承认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只有这样,传统德育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而普遍地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水平.

2 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德育失衡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至少可以从中小学找到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小学德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挤压,德育效果一直不佳.另一方面是中小学德育系统中,公民意识教育比较滞后.

本来,德育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居于首位,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和导向.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机制下,德育变成了“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德育时间被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对公共事务自然缺少参与意识.在长期被动呆板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形成了听话服从的“臣民意识”,不知“公民意识”为何物.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多年,但升学率始终是绝大多数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在竞争剧烈的应试教育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多的是仅仅关心自己的成败得失,而缺乏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和担当.

公民意识教育过去长期未被重视,近年来虽然有所改观,但中小学阶段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依然没有形成.公民意识教育的部分内容虽然已被纳入到了中小学课程,但纵向层次性的公民意识教育目标不清晰.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以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公民教育.因此,大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修养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源于中小学的相关教育.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必须从加强我国中小学的公民意识教育开始.

3 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偏差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高校德育工作本身当然是难辞其咎.例如,高校德育中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德育内容陈旧,德育管理不到位等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其中,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偏差是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依然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

“向学生所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又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及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于人的心灵.应当说,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出自于人性的追求和需要,它所规定只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乎道德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把握只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基础上.当规范的授予脱离或背离这一理解基础时,任何规范都会成为一个“空壳”,受教育者无法从这种空壳化的规范中领悟到道德的根本,也诱发不出对于人的理解、关怀等等基本的道德意识.道德的培养离开了它的“根”,所能形成的道德品质也只会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为此人们或是机械、盲目地服从(规范),或是在无外在制约、管束下的放纵、盲动.”因此,大学生可以在相关的思想政治课中考很高的分数,可以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很好的名次,但实际上他却可以是个缺乏公民素养,没有道德意识的人.

由于在德育中只有单向的说教与规训,缺少师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教育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诉求.长久以往,大学生就会慢慢变得消极被动,在现实中既不主动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他们的责任意识也比较薄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观念、诚信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4 社会教育的正面角色缺位

在当今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大学生在其成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公民意识教育不仅需要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相应的实践训练,也需要得到社会教育的积极的支持和配合,所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公民意识教育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新颖、刺激为特点的方式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然而,现实中社会教育却常常扮演着非正面的教育角色.社会现实中市侩庸俗自私自利等消极因素,无情地冲垮了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有时“课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也不如公众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良好公民文化氛围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形成.从随地乱扔垃圾到脏毒食品的生产、从生意场上的欺诈到高考招生的黑幕、从学术抄袭成风到官僚滥用权力.不少人崇尚“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例外,都可以有变通”等信条.在这种信条的影响下,各种正常的规则被践踏、被破坏,甚至被颠覆,出现了大量“潜规则”乃至“无规则”的现象,导致违约欺诈、恶意竞争、变相传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现象在经济生活中的滋生和蔓延……有学者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青年大学生人生经验少、阅历浅,社会大环境的负面效应在客观上加剧了他们价值观中的某些不良倾向,使他们走入价值选择的误区.因此,如果我国不积极改善社会大环境,不着手营造良好的公民文化氛围,使得社会风气得到有效纠正、道德滑坡现象得到遏制、违法乱纪受到严惩、民主法制建设落到实处,那么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就无疑是纸上谈兵.

〔1〕〔2〕扈中平.对我国道德教育虚伪性的批判[EB/OL]. [2005-02-14].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14/n224293348.shtml.

〔3〕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4.

〔4〕公民意识:人人都要面对的命题[EB/OL].[2009-07-27]新华报业网 http://js.xhby.net/system/2009/07/27/010553940.shtml

〔5〕胡虹霞.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北京四所高校为例[J].世纪桥,2009(4):119.

G645

A

1673-260X(2010)07-0195-02

广东省东莞市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双转型背景下东莞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2010B0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公民道德
论公民美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