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造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0-08-15周东滨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7期
关键词:创造者创造性人格

周东滨

(赤峰学院 教育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论创造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周东滨

(赤峰学院 教育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创造的时代必然离不开创造的理论、理念及教育,必然需要多样化、整体性的新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一模式改变了当今学校教育的导向,它决定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现在,国际教育界已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教育的共同理念.本文就创造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创造教育;创造精神;创造性人格

1 创造教育研究概况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刚刚迈进的21世纪既是一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创造思想、创新精神的时代,因为创造永远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原动力.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越来越主要取决于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创造的时代必然离不开创造的理论、理念及教育,必然需要多样化、整体性的新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创造教育的理论体系.这一模式改变了当今学校教育的导向,它决定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造.现在,国际教育界已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教育的共同理念.

创造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心理学、教育学和创造学的有机结合,它是人类教育的集大成者,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创造学的基本理论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为最终目的.从创造学的产生到创造教育的兴起,大约经历了四十年左右.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创造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因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浪潮首先发生那些国家,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行动必须得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逐渐培养出大批具有非凡的创造性的人才.同时,随着人类社会在由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人类在面临各种巨大机遇的同时,更面对着种种困难和挑战.而传统的只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是无法承担起这样一个历史重任的,唯有创造教育才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

当前,我国正处在21世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刚刚召开,“科技创新中国”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新世纪、新时代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必须要充实以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种思想和理念就是创造教育.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正是在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综合改革的形势下,对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一次继承和发扬,一次反思和总结,这种“扬弃”的本质就是在课改中充实了创新精神和理念,也即把创造教育的本质渗透到了学校教育之中.

2 创新精神与创造性人格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创新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创新意识、质疑与批判精神、探索与求实精神、拼搏与坚韧精神、冒险与牺牲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虽然均对人的创造性活动起动力和导向作用,但作用层面不同.前者超越心理层面,具有“外化”的社会性,后者限于心理层面,具有“内在”的个体性.创新精神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而创造性人格则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创新精神可以内化为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又制约影响创新精神,使其呈现不同的个性色彩.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人们善于创造,敢于创造;创造性人格则主要表现为个体乐于创造(有创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惯于创造 (形成创造的习惯)和敢于创造 (有坚韧的创造毅力);创新精神与创造性人格互为动力,互相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很难区分,形成的机理也大体相同.培养创新精神应注意作好如下工作: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冒险性、敢于向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始终伴随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对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这种意识倾向,并积极培养.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好奇心要给予体察和保护,对学生提出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意见、建议,要给予大胆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质疑问难的信心和探究愿望,并决心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创新热情是随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肯定的、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体验.热情掌握着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指向一个人的希望和目标.热情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等稳固的动力定型有密切联系,热情随人的世界观而转移并鲜明地表现出人的主观世界.热情体现在创造活动中,表现为情绪高涨、活动节奏加快和持续进行.创新热情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它与创新意识结合,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积极推动创造者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乐其所为.

2.2 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为实现创造目标、完成创造任务、在创造活动中所做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创新意志是重要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它主要表现为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并自觉地坚持目标从而独立地完成目标.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就是培养学生能在创新活动中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经受住创新的艰苦磨炼.培养学生的果断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创新活动中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一方面要合理地制定方案和执行方案,另一方面一旦方案失败,应果断放弃,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善于与人合作,吸纳不同意见,共同完成创造任务.

2.3 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胆识

创新是创造新颖独特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它走的是前人未走的路,因此,创新有成功也有失败,甚至失败多于成功.所以创新需要创造者的勇气和胆识,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不怕权威,敢于怀疑,向权威挑战,敢于突破传统,不受习惯势力的束缚,不怕排议,矢志不移,将创新进行到底.

3 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人格

3.1 满足学生创造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创造需要是创造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创造需要是一种高级需要,它受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支配.在创造活动中,创造者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到欢乐愉悦,而满足感越大,创造愿望和动机越强烈.教师要指导学生体验这种满足,使创造需要不断生长,从而成为创造活动的强大动力.创造兴趣是创造者积极探究创造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促使人对创新总是给予优先的注意,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丁肇中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良好的兴趣品质是创造者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兴趣品质,即倾向于高尚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又有中心兴趣,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充分发挥兴趣的效能.

3.2 培养学生的创造理想

所谓创造理想是指,创造者力争实现并有可能实现的创造想象.科学幻想是其主要形式.创造理想指引着人们创造活动的方向,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是人们不断进行创新的力量源泉.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理想,他指出:“要使我的学生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为创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教师要培养学生以祖国和人类事业为出发点的崇高理想,进行积极的创新,使创新成果最终服务于人类.

3.3 培养学生正确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指推动人进行创造的原动力,即创造活动的动因.按创造活动的社会意义来划分,创造动机可以分为正确和错误两种.正确的创造动机指创造活动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即能为人类造福.反之,是错误的动机.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创造活动中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创造活动都着眼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3.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对世界有一个科学的看法,它必须建立在正确方法论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活动中,正确的世界观能帮助创造者正确认识问题和选择科学的方法途径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造者在创造活动中无私奉献,勤奋耕耘,使创造成果真正造福人类.

〔1〕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

〔2〕闫承利.教育最优化的艺术.教育出版社,1995.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5〕教育研究.2001(4—6).

〔6〕中国教育报.2001-10-11.

〔7〕课程、教材、教法.2002(8).

〔8〕严朱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四川大学出版社.

〔9〕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G64

A

1673-260X(2010)07-0182-02

猜你喜欢

创造者创造性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旧道德的废墟上建立新伦理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