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现代文阅读的解题策略

2010-08-15许秀娟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曾祖母语文能力现代文

张 文,许秀娟

(1.上海市第八中学,上海200011;2.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

高中现代文阅读的解题策略

张 文1,许秀娟2

(1.上海市第八中学,上海200011;2.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

本文旨在阐述高中现代文阅读解题时的解题策略,使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理解时能拨云见日,有道可循。首先,应树立文体意识,整体把握文本,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其次,深入审题,把握题干的知识指向,将抽象的语文能力要求与具体的语文知识相结合,对有着抽象的语文能力指向要求的问题,利用自己熟悉的语文知识来解决。

阅读;现代文;语文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个难题。作为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从教十余年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教学和阅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解题中普遍存在着未能把握住命题的指向性,盲目作答导致失分过多的现象。经过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思考,笔者尝试从整体把握文本、明确写作目的和深入审题、明确知识指向这两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

一、大处着眼,整体把握,明确写作目的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人类的认识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笼统的认识,然后进入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最高层次上的认识。因此那种过于关注细节、局部,丢失整体的做法是违背了认识的一般规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要对文章内容和形式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概要和辨认文章体裁,感受文章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高中生的现代文阅读亦该如此,特别是在考试的情境下,时间紧,任务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常常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训练时,应从树立文体意识和明确写作目的两方面着手。

首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对文体特点作深入学习和把握。《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将现代文阅读内容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现代文学作品”和“其他现代文化作品”。《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依据表达方式将文体分为记叙性、说明性和议论性文章。在阅读解题中,纯说明文与议论文的主旨较好把握,或为说明或为议论。困难的是记叙性文章,因为它们通常都是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的富有浓厚形象化特征、文学味道的复杂记叙文,包含小说和诸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类散文。面对这样复杂的文章,我们要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呢?首先应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现代文的各种文体,特别是一些复杂的记叙文。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文体给予专门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时刻保持一个清晰的头脑,能结合文体特征来思考问题。

其次,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透过表象把握实质,明确写作目的。透过表象把握实质,即抓大——抓住文章的写作目的(或抒情或议论),抓住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或表达情感或阐发观点)。文学作品有其形象性的特征,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从作者行文表达的手段和目的关系去看,无论文章表面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何种,其最后的写作目的无外乎就是抒情和议论,即或抒发情感,或阐发观点,或两者兼而有之。在形式表现上如借物喻理、因事(史)论理、托物言志、即事抒怀(吊古咏怀)、借(即)景抒情等等,不一而足。

学生在阅读之初如能结合文体特点,明确了写作目的,就能化繁为简,拨云见日。大方向确定了,文本中许多小的细节、具体的内容,即通常作为文本阅读考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部分考试题,特别是高考试题都要求考生能把任何一个试题的点都置于文本整体来理解,如此,由试题开拓出的理解深度,才能形成对文本整体理解的深化。任何文章形再散神总是聚的,极端地说每一个词都是为表达中心、主旨服务的。如此由词而句再段最后为篇,来形象地、系统地抒发情感或表述观点。借鉴作者的表达过程来理解文章,即有了通常而言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

要进一步了解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可先从表达方式角度确定其性质。若为议论或抒情性的,其作用当较为显豁。若为记叙性和描写性语句,无论其是叙事、状物还是写人,应当先把握住该事/物/人的形象化特征,然后联系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旨,还原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抽象的情感或观点。

下面试结合2004年上海高考春考卷的第13题进行分析。该题以老舍《想北平》为选文,要求回答第6段中加点词语“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和“带着一层的霜儿”的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命题者在试卷上给出第一个答案——“细致入微地写出事物的状态”,作为解题的引导。通过对选文的通读和整体把握,可以看出《想北平》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北平丰富生动的富有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的事物,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主旨当是抒发作者浓浓的难以化解的乡思乡情。题干中的两处加点词都是描写性的词语,从句子层面分别形象性地写出了韭菜叶和西山、北山果子的新鲜状态,这也正是命题者给出的作为引导的第一个答案。那另外两方面的作用,当可按“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去探寻。从段的层面看,加点词语连同该段其他瓜果蔬菜的叙述、描写都是为真实、生动地表达出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服务的,这就是第二方面的作用;从篇的层面看,文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说是为抒发作者对北平的乡思乡情这一中心、主旨服务的,所以第三方面的作用是“真切流露出作者热爱北平的情感”。

二、小处入手,深入审题,明确知识指向

高考命题的语言表述较为精准、规范,题干中的用语都承载着命题者的意图,蕴含着答题指向。所以,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明确写作目的之后,具体解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深入审题,即充分挖掘题干所含信息,来把握命题者的出题意图,进而明确答题方向。

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蕴含着对考生要求的重要内容,提示了解题的角度和方向。例如“概述”就是指示考生只需完整概括、归纳要点;“分析”则要求有具体的举例分析过程;“辨析”则是要求分析两者的不同;“赏析”和“鉴赏”是需要去发现作品中的美,进而具体举例分析;至于“评价”则需要评定作品的是非优劣,再言之有据地作分析。有些题目甚至规定了答题的具体角度与内容。如2009年上海高考秋考卷第10题——“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11)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题干中已经明确了具体角度(“空间和时间”),这就极大降低了试题难度,提示考生只需按图索骥作具体举例分析即可。

除此之外,在审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把握题目中所蕴含的知识指向。高考语文考纲以能力立意,言简意赅,其指导作用不言自明。许多高三考生在教师的谆谆叮嘱下可以将阅读部分“三个层级、六大能力、若干考点”的考纲背得头头是道,但当真正坐在考场中面对具体的题目却又找不到解题的头绪。

语文能力与潜藏在其背后的语文知识是无法割裂的。阅读解题能力,或者进一步说语文能力和素养是离不开相应的语文知识来支撑的。在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的今天,无论题型怎样千变万化,其总是立足于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需要利用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来解决。所以,审题中相当重要的一步是深入发掘题目涉及哪些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而化虚为实,将抽象的语文能力要求与具体的、可感的、熟悉的语文知识相结合,即对有着抽象的语文能力指向要求的问题,利用自己熟悉的语文知识来解决。

试以2008年上海高考秋考卷的第6、7题为例,两题的选文均是牛汉的散文《灯笼红》。第6题“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第7题“阅读第5段划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的心理上的差异”。这两题尽管考察的语文能力不同,但背后蕴含的关键语文知识却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由于命题者的处处铺垫、指向明确,使得第7题的答题难度下降不小。题干中的“细节描写”、“曾祖母”、“心理”这些词眼明确昭示了这是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题目,而且将人物描写的对象(曾祖母)、方法(细节描写)和目的(揭示心理)交待无遗。出题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即要求分析两处人物细节描写各反映曾祖母怎样的心理。

相对而言,第6题的命题意图需要仔细揣摩。这一题是典型的考察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的题型。从字面上看是问“为什么”。再进一步把“为什么”这个问题补全,结合题目全句,可以知道问的是人物(“曾祖母”)做出如此言行(“叫‘我’”“汉子”)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与第7题类似,这也是道关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题目。由塑造人物形象的相关语文知识可知,人物内在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总是通过人物外在的诸如神态、语言、行动等反映出来,而写人的文章通常总是通过人物外在的神态、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理、性格和精神的。所以,该题的真正提问指向是要求回答曾祖母做出如此言行所蕴含着的她怎样的心理。一道看似无章可循的题目终于可以看出门道,脚踏实地地去解决了。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提供一些阅读解题时的方向性把握方面的解题策略,使得学生在面对现代文阅读理解时能拨云见日,有道可循。但至于具体阅读解题的准确性,还是需要学生在平时进一步加强阅读实践、提高语言品味、感悟能力来实现的。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5.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R].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0.

[3]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22-27.

G632

:A

:1673-1794(2010)06-0127-02

张 文(1973-),男,上海市第八中学中教一级教师;许秀娟,女,滁州学院中文系讲师。

2010-09-25

猜你喜欢

曾祖母语文能力现代文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外曾祖母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曾祖母的雨伞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我的曾祖母
天上的“星星”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