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解读党建的内在逻辑

2010-08-15汤文隽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级政党

汤文隽

(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安徽滁州239000)

以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解读党建的内在逻辑

汤文隽

(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安徽滁州239000)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长期执政,其间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建成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在党建过程中,通过对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党建的内在逻辑:立党之本是核心、执政之基是第一层外延、力量之源是第二层外延。只有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我党才能成为不断建设、完善、成熟的政党。

党建;逻辑;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长期执政,经历了历史方位的巨大变化,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176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我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关于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阐述可以多个视角出发,本文拟从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阶级基础、党群关系,来分析三者在党建中的逻辑关系。立党之本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体现了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这是党建的根本,是核心;执政之基回答了党执政的基础问题,特别是如何组织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这是围绕党建核心的第一层外延;力量之源回答了党怎样执政,怎样保持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体现了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这是围绕党建核心的第二层外延。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建当中。

一、党的立党之本

党的立党之本,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立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建设党,首先必须搞清楚我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即党的性质问题;其次还要搞清楚如何建设党,即党的组织形式等问题。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各国政党的名称各种各样,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类。从性质来分,有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的、大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或其他阶级的政党。任何一个政党都是有阶级性的,都代表着某一阶级的利益,不管它口头上如何标榜自己的超阶级性或全民性,总可以根据它的行动判断出它为哪个阶级服务,从而体现出它的阶级性。从组织形式来分,目前主要有群众党和先锋党两大类。群众党,一般来说,入党的门槛较低,不要求党员必须是某一阶级的先进分子,只要在选举中支持该党执政的都可以,也没有严格的入党、脱党手续。世界上绝大多数政党都属于群众党,主要是为了吸纳选票,有助于该政党当选执政。先锋党,一般来说,入党的门槛较高,要求党员必须是本阶级的先进分子,有严格的入党和脱党标准,特别强调党的阶级性质。一个政党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由该党的性质决定的。我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位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表明了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形式是“先进分子组成的先锋党”。因为当时我党处于不执政甚至是“非法”的地位上,面对的敌人强大而凶残,中国外无独立内无民主,我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要想夺取政权,让人民当家作主,必须进行武装斗争,这种暴力革命的方式必然会遭到外国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等敌人的镇压和迫害。这就要求党员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纪律严明、敢于牺牲、忠于革命事业的先进分子。一般来说,各国共产党都采取“先锋党”的组织形式。但一个政党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同时也受到国内外政治环境和执政地位的影响。欧洲共产党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处于不执政地位,但有通过合法的议会选举执政的可能,工人阶级就不需要诉诸暴力,而可以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通过选举手段掌握政权,改造社会。所以他们逐步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提出“劳动人民政权”,要建立一个经济上公有制占优势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政治上实行多党联盟制的多元化民主社会主义。在党的性质上虽然仍承认工人阶级性质,但已明确放弃“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提法,更强调党的群众性,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甚至资本家、宗教人士都可以入党。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也有放弃“先锋党”向“群众党”转变的倾向。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很多丧失政权的共产党纷纷向社会民主党靠拢,放弃了自身的性质,也改变了组织形式。从目前看,也只有少数的共产党保持先锋党的形式。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共产党要不要成为群众性的政党?对于这个问题,列宁、毛泽东都有过阐述,并给于了肯定的答案。1905年10月俄国工人举行全俄政治罢工,争取言论出版等自由,列宁针对这一革命条件指出:“现在我们的党立即会成为群众性的党,现在我们处于急剧向公开组织转变的时刻,现在必然有许多不彻底的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也许甚至有某些基督教徒,也许甚至有某些神秘主义者会参加我们的党。我们有结实的胃,我们是坚如磐石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将消化这些不彻底的人。”[2]毛泽东在抗战时期,针对我党环境和任务的新变化,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在分析党的状况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说来,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党,也已经是一个群众性的党。”[3]从列宁和毛泽东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没有取得政权的条件下,共产党都可以成为群众性的党,那么,我党在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就更应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党了。党的组织形式从先锋党转为群众党时,会不会改变党的性质?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从世界各政党的演变过程看,许多工人阶级政党在由先锋党转为群众党的组织形式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党的阶级性质。那么我党破解这一难题?破解的基本方法是:既要保持党的先进性、阶级性,又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正如江泽民在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176这两个先锋队把党的阶级性质与党的组织形式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党的先进性、阶级性、群众性的问题。江泽民充满信心地说:“看一个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68只要做到这三个方面,我党性质就不会变,就能永葆自身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是立党之本的根本要求,是党建的核心。

二、党的执政之基

党的执政之基回答了党执政的基础问题,特别是如何组织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这是围绕党建核心的第一层外延。从我党的性质看,党首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何加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确保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成为党建的重要内容。政党通常由本阶级中政治上最积极、最优秀的分子所组成,因而成为本阶级政治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成为本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代表。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阶级基础,阶级基础决定着政党的性质,政党的性质必须适应阶级基础的变化。阶级的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阶级结构也会发展相应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当代工人阶级随着时代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国际来看,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事体力劳动的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越来越少,白领工人日益壮大,甚至出现了银领工人、金领工人,针对这一状况,有的学者把这些劳动者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统称为“中产阶级”。法国左翼政治理论家则提出“新工人阶级论”,其中包括经过高度训练、能操纵复杂技术设备的工人,从事发明和研究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生产组织者和管理者。安德烈·高兹认为,发达资本主义需要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技术工人,从而改变了工人阶级的结构。生产自动化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脑力劳动者不断增多,产生了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组成的“新工人阶级”,而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的作用下降。[4]所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问题越来越不是物质匮乏和剥削,而是异化,特别是工人创造力的异化。如果工人运动仍纠缠于贫困和剥削问题,那么它很难成为一种革命力量。只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能提供一个使新老工人围绕激进纲领团结起来的批判工具。所以,工人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支配生产过程的企业结构改良,从而打碎资本主义机器,结束异化。

在国内,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工人阶级的人数不仅大量增加,而且加入了新的成分,使工人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技文化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农村中富余劳动力——农民工逐渐成为工人队伍的主力军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包括一些新兴行业。据统计,“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工人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2%,而在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达到58%”。[5]农民工从最初的游兵散勇到成为中国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性的变化。第二,工人阶级的岗位发生了变化,并且岗位的流动性加快。随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锅饭被打破,大量集中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工人纷纷下岗,在政府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重新寻找岗位,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工人在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从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工人的劳动形态不仅有具体的生产过程,更多的是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设计、监督、调节等劳动。目前,产业工人的数量逐步减少,从事金融、保险、地产、信息咨询、影视、文体等第三产业的工人数量迅速增加。第三,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由革命时期的“无产者”向社会主义的“有产者”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大量出现,各种所有制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工人成为持股者。特别是留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工人阶级在股份制改造中,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股份,他们既是公有财产的所有者,又是个人财产的所有者,由“无产者”变成了“有产者”。第四,工人阶级内部阶层不断分化,失业工人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中,使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来的岗位,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这说明工人阶级“天然先进论”是错误的。在先进社会生产力取代落后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工人阶级本身也在经历着深刻的改造,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长远看有利于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第五,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大众教育,全民教育逐步普及,受到高等教育的群体不断扩大,知识分子的队伍也不断壮大。知识分子融人工人阶级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改革开放后,各类职业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飞速发展,工人阶级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其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都在不断提高,从中成长出了一大批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才。

党中央很早就注意到这种新变化,江泽民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和领导阶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扩大,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新一代工人大批成长起来,内部的构成以及劳动方式等都有了很大变化,而且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的人数显着增加。”[6]工人阶级的这些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党必须应对这些新问题新变化,探索出长期有效的机制,把数量巨大、分布广泛、知识丰富、能力加强的工人,团结在党的周围,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重申:“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1]168“一些人借口我国阶级状况、阶级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世界上发生了新技术革命,企图否定党的阶级基础,否定党的性质,最终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对这股逆流,我们必须坚决顶住。”[6]

三、党的力量之源

党的力量之源,回答了党怎样执政,怎样保持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体现了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这是围绕党建核心的第二层外延。如何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协调好党群关系,是党建的又一重要内容。党的群众基础主要是指搞好党群之间的关系。从党的角度来说,就是党对群众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从群众角度来说,就是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支持。人民群众是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如果失去群众基础,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执政地位的巩固。毛泽东曾深刻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历代领导人多次强调:“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执好政,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7]历史证明,党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时期,只有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事业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很严重地影响革命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在任何情况下,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立人民的立场、人民群众史观都不能变,否则我党就会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甚至会增大这种危险性。改革开放后,我国封闭的社会阶层机制被打破,“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8]这些新兴阶层的出现,扩大了群众基础,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了中国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在人们经济地位提高的同时,自身的主体意识、政治权利意识、民主意识等都大大增强了。与此同时,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干部仍保留官僚作风,做事喜欢形式主义,不关心百姓疾苦、对下级态度恶劣,个别干部秘密进行权钱交易,甚至公然违法乱纪,全然忘记了自身的职责。这些都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所以我党必须要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完善当家作主制度、开拓人民参政议政的各种渠道,吸收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中各个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提高他们对党的认同度,增强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加强对社会新阶层的政治整合力度。为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要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方式;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完整地体现出党建的内在逻辑:立党之本指出了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从党诞生直到如今必须保证自身的纯洁性、先进性,处理好党的性质与组织形式的问题,这成了党的核心建设;执政之基指出了党之所以存在并执政的基础。从广义看党执政的基础可以有理论基础、阶级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和自然生态基础等各个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阶级基础。党的阶级基础既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又体现了党的阶级性质,这成了党的第一层外延建设;力量之源指出了党之所以存在、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时代发展的统一,这成了党的第二层外延建设。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又相辅相成,体现了党建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结合;体现了党建中党的先进性、阶级性、群众性的结合;体现了党建中党的执政与社会主义大改革的结合。只要真正从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出发,我党就能成为不断建设自己、完善自己、加强自己,不断成熟的政党,推进党建的伟大工程。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5.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603.

[4]王伟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

[5]佚 名.深入做好农民工转移调研工作[DB/OL].http://www.d199.com/Article/d26/200810/Article_79224.htm.

[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

[7]王沪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53.

[8]吴树青.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1.

D05

:A

:1673-1794(2010)06-0009-03

汤文隽(1973-)女,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0-09-09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阶级政党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