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习得探析

2010-08-15陈丽萍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英语

陈丽萍

(蚌埠学院外语系,安徽蚌埠233000)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习得探析

陈丽萍

(蚌埠学院外语系,安徽蚌埠233000)

语用习得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一直存在“重语法轻语用”的现象,因而学生的语法能力与语用能力不成正比,差距显著。本研究从影响大学生英语语用习得的因素入手,在语用能力的构成上提出新的观点,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习得的一些有效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语用习得;语用能力

语用习得就是培养运用语言进行正确、得体交际的能力,既有语用语言能力的一面,又有社交语用能力的一面,后者涉及相关社会文化的了解[1]。随着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英语学习实在不是背几个单词、背些英语名篇或考试得高分那么简单。英语学习涉及到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及语言思维等多方面。特别是长久以来人们只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以致用,因而使得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处于“费时低效”的状态下而无法提高。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从60年代起一直受结构主义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习得,忽视语用习得,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师普遍重视对英语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句法等)的讲解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我国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差距明显,不成正比。这一现象已经在国内许多研究者的调查中得到证实,如高月琴[2];甘文平[3];何自然,阎庄[4];洪岗[5];孟梅,刘秦亮[6]等。而随着语用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已经认识到语用习得是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了对语用习得的研究,如司联合[7]等。这些研究推动了我国英语教学中语用习得研究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教师的语用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影响语用习得的各种因素并尝试对语用能力的构成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新的观点。

一、影响语用习得的几个因素

教学是一种精细而复杂的活动,教学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在英语教学中自然也有很多因素在各个层面制约着语用习得,下面就是对这些因素的系统分析。

(一)语言知识的缺乏

在语用能力的发展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是关键,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不足不仅限制学习者实施什么样的言语行为,而且还限制言语行为实施的合适方式[8]。语言水平(language proficiency)是语言交际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就不可能完成准确、得体的交际。语言水平和语用水平总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对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用水平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学习者应该先习得语言知识再习得语用能力;另一种却认为语用能力的习得应该在语言知识习得的前面。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水平和语用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缺一不可。随着人们对语用习得的认识逐渐加深,很多人从之前的一个极端——重语言轻语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重语用轻语言,大力推崇交际教学法,重视语言的功能而忽视了应有的形式和内容。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习得和语用习得,也应该认识到这两种习得不是绝对分开的,语言知识的背后可能隐藏着相关的语用知识;而语用习得也需要语言知识作为实施的基础。

(二)对语用教学的忽视

外语教学及研究的发展总是受到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影响。不论是二十世纪初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辟了语言学研究的新纪元,还是二十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将语言研究与心智研究联系到一起,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直都是语言系统本身而不是语言运用。因此,长期以来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系统的语用教学几乎没有,其结果是大量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高分低能”。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在与外国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时,由于表达的不恰当或语言的不得体而造成了很多尴尬的局面,自己的工作也受到损失。许多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士也承认在与中国学生用英语交流时,较之语法失误,中国学生的语用失误则更难以让人接受。

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思想或许无可厚非。可是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从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来看,还是为了学生毕业后的语言需求看,语用习得都不能在教学中被忽视。语用习得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语用教学的意识,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语用迁移

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可以促进语言学习;负迁移则对语言学习造成阻碍或干扰。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语用习得方面也会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具体语用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而出现语用的正迁移和负迁移。通过母语语用正迁移的作用,学生会自然而然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如一些礼貌用语的使用。但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在词汇、句法和语体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会对学生的语用习得造成负迁移,阻碍其语用水平的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母语语用的正迁移来自然地习得一些语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时刻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各种差别所造成的语用负迁移保持警惕,给学生指出并分析解释,避免学生由于这些负迁移而导致语用能力徘徊不前。

(四)语用习得环境

作为一门外语,英语在中国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就培养语用能力而言,课堂环境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过程给学习者习得目标语言的语用知识提供的机会非常有限。另外,在外语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不是本族语者,而且很多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自身语用能力也很有限,因而也就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用模式和更多的机会进行语用技能的训练。可以说,外语环境下的语用发展比第一、第二语言环境下的语用发展要受到更多的限制。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然而 Gabriele Kasper在其研究中指出,语用知识总体来说是可以传授的,而且显性指导比隐形教学更有效[9]。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用充足的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具有语用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对相关语用知识的讲解和尽量增加课堂上学生语用习得的输入和输出来克服课堂环境对语用习得的限制,从各个方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语用习得的客观环境。

(五)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它们相互作用。语言是人类进行文化传递的一种特有的方式。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影响,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忽视文化了解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实际交流中即使是一些英语成绩非常出色的学生也会出现交流障碍现象。Claire Kramsch指出,文化往往被人们看做是语言承载的信息而不是语言特质本身,因而文化意识就被当作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一个教学目标来看待[10]。然而,只要语言还是社会性的活动,文化就必须是语言教学的核心,文化意识也必须被当作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可以从某一方面反映人们的语言能力。从许多研究者进行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了解目标语的相关社会文化背景,无法辨别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别,从而导致了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特别是社会语用失误现象的广泛存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因素渗透到语言教学及语用教学的各个层面,通过提高学生的目标语文化素养及文化差异敏感性来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二、语用能力的构成及习得途径

(一)语用能力及其构成

语用能力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所以,它必定与语用学研究的范围相关。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语用能力进行过阐释,如Bachman[11],高月琴[2],司联合[7]等。概括的说,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言行事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11]。“以言行事能力”指“知道交际行为及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社会语言能力“指能够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既包括对方言、语域、修辞手段等社会语言因素的敏感性,也包括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的觉察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还包括对目的语的文化能力。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语用能力应该由三方面构成,即语言知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其中语言知识是语用能力的基础,是另外两种能力的必要条件,没有语言知识,语用能力就无从谈起;语言运用是习得语用能力的一个必要环节,充分和恰当的运用不仅可以深化对语言知识的记忆,还可以训练相关的语言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则是可以进一步提高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又反过来影响语言的发展。

(二)语用能力习得途径

语言习得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而且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用习得,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1.努力改善语用习得环境

首先,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多种角色。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外来文化的介绍者和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的指导者。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持续的学习各种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

其次,针对课堂教学环境对语用习得的限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来克服这一困难。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尤其是听力和口语教学中给学生适量地讲解一些语用知识;在学生的练习中尽量营造一个真实或近似真实的语境,并多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或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机会;对学生的一些语用失误还可以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指正。

2.注重语言习得的整体性

语言习得不仅指学习语言知识,还应包括对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及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同时具有语言教学、语用教学和文化教学意识,将语言的内容、结构、功能和语境结合起来,将语言教学、语用教学和文化教学融为一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将语言的各个层面作为一个紧密的整体来习得,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均认为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母语的负迁移、表达与理解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外语学习的主要障碍的深层原因就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语言的运用涉及多方面内容,如语调、词汇、句型、语体和语境等。学生不可能将涵盖所有方面的所有内容全部掌握,但如果他们经过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英语思维能力,在掌握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他们就可以根据当时的语境和交流对象等客观条件灵活应付,对于陌生的内容也可通过推理等方式恰当理解。

语用习得的过程要受到语言知识和语用迁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语用能力的构成也是立体多面的,作者认为语用能力=语言知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将语言习得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语用习得。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高月琴.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J].外语电化教学,2002(4).

[3]甘文平.中国大学师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兼评《大学英语听力》[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4]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

[5]洪 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6]孟 梅,刘秦亮.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研究报告[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7]司联合.过渡语 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J].外语学刊,2001(2).

[8]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9]Kenneth R.Rose&Gabriele Kasper.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The Pr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1.

[10]Claire Kramsch.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1]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G642

:A

:1673-1794(2010)06-0115-03

陈丽萍(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义学。

2010-06-26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语言英语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