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民间刺绣工艺特色研究

2010-08-15陆小彪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徽商徽州刺绣

吴 蓉,陆小彪

(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徽州民间刺绣工艺特色研究

吴 蓉,陆小彪

(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徽州刺绣,是古徽州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现已失传。徽商家庭十分重视对女子刺绣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徽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古徽州风土人情的特色。对于徽绣特色的研究史料记载很少,主要通过对现存徽绣遗物进行研究,并引起世人对徽绣工艺的关注。

徽绣;徽商妇;刺绣工艺;传承

徽州工艺在世代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徽绣是古徽州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因为明清时期徽商的关系,也因为当时文人的大量参与,徽州工艺有着与外地明显不同的特点,而刺绣工艺在清代已形成了鲜明地方特色。

在刺绣的技艺特色上,徽绣的特征与其它地区不同之处,在于徽绣在绣制的过程中,有着针法多样、色调厚重、典雅的风格与特征。徽州绣娘与徽州刺绣至今在影视剧、小说里还时常会被提到,成为如《徽州女人》、《徽商妇》、《徽娘宛心》、《大祠堂》等近年来热播的影视题材。解放后,徽州刺绣已艺绝人亡而无人问津,眼前这项传统徽州技艺与特色已消失,研究和重新挖掘这项传统工艺对促进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徽州民间刺绣习俗

徽绣的发展与徽州的养蚕、丝织业的悠久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例如“桑柘成荫”、“桑树蔽野,户皆习蚕”。唐宋时期徽州的绸、绢和清水丝已成为贡品。明清时期,徽州丝绸更是盛产。这些都为徽绣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户们至今仍以养蚕、丝织为主要农业活动。今天的徽州仍旧是安徽省桑蚕与丝织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徽州刺绣所表现的题材多是诸如吉祥如意、花好月圆、多子多福、加官进爵等美好祈求的内容,在其不张扬的色彩和细密精美的针法中,有对人生无奈的体现,还有丝丝文人气息的散发,都是徽绣不可忽视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徽州特殊的历史、地理、习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尤其是徽州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女性刺绣的竞争心理影响很大。所以古徽州刺绣水平较高,其精美至今在许多现代小说中还被屡屡提及。时过境迁,徽州刺绣的场景只能停留在人们对一些徽绣收藏品无限的回忆之中。

二、徽商妇的刺绣生活

徽州人性格忠厚质朴,而女性尤为突出。这里的生存环境恶劣,物产不丰,练成了徽州女人节俭持家的本领。《徽州府志》载:“女人尤能俭,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黟祁之俗织木棉,同巷夜从相纺织,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徽俗能蓄积,不至卮漏者,盖亦由内德矣。”[1]反映的是徽州女性以刺绣维持家用的艰苦生活。古徽州男人婚后即外出从商,支撑这些徽商妇孤寂艰难中度日的是一种简朴的生活信念。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徽商妇多为大户人家的女孩,大都在出嫁前就受过私塾教育,所以有着较好的文学修养。“十五年前,我们在徽州地区调查时就发现,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基本上都具有读、写能力,可以想见当时女子教育的普及率之高。”[2]

徽商家庭十分重视对女子刺绣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认为这是反映女子才情的很重要的一面。婚嫁后许多女子就靠着简朴的生活理念、坚强的毅力与熟练的刺绣活儿维持着孤苦的生活。徽州小姐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刺绣是待字闺中或独守空房时打发寂寞时光的最好方法。她们多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刺绣技巧,或是互相学习一些高超的刺绣技巧,学习各种衣帽、衣襟的刺绣方法,在各种不同的底布上刺绣各种花卉,鸟兽,以及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图案。徽州小姐一般在七、八岁就开始跟着母亲或姐妹们学习绣花 ,从普通的针扎、荷包、衣领、围兜、腰带到大型的人物、山水、佛像等 ,要通过几年的努力 ,才能掌握刺绣的基本功。

徽州小姐们常私下将刺绣活儿进行互比试、竞争。有些刺绣活儿在她们眼中会觉的很“土”,因为有着较好的文学功底,大多熟读诗书,所以,她们的绣活与她们眼中的“民间”活的档次与追求是不一样的。在徽绣的收集过程中,偶尔会碰到一些小贩或商人笑言,这是城里小姐的,这是农村姑娘的。认为徽州小姐们的绣物比起一些农村姑娘的活儿,用色要雅许多,反映的故事内容多是一些诗情画意,绣功夫细致漂亮,紧密的很,非常入文人的眼。

对徽商妇生活与环境的了解是探寻徽绣特色生成原因的重要途径,而今徽商妇大多已离世。在对黟县碧山村一位八十岁老太采访时得知,她曾是徽商妇,老人现在早已拿不动针线,她回忆说自姑娘时就开始学绣花、描花,这对当时待字闺中的女孩子来说,是很普遍的。开始时绣各种荷包、袜底,到十五六岁掌握了一定刺绣方法后就开始绣各种花鞋等,经常剪裁各种衣服。老人的丈夫曾是当地地位显赫的商人,她是他的第五姨太,自出嫁起之日起与丈夫的相见并不多。年轻时多靠刺绣打发时光。在欣赏这些精美的刺绣时,除了感觉那浓郁的古文化氛围外,还有徽商妇们孤灯支影无告的哀怨。其实,这就是徽州小姐们将内心世界通过刺绣的一种表达,她们独有的生活状态与文学功底肯定是其它地区绣女们没有的,所以,今天在欣赏古徽绣繁华的背后,徽娘们凄苦的生活与她们隐忍的内心世界是我们无法忘却的。

徽州商妇与小姐们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注定了她们的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针一线都凝聚对亲人的苦苦相思及无尽的等待。徽商经济的发展,与这些徽州女性留守家园的艰辛付出是不可分离的。

三、徽绣色彩特征

徽州地处腹地山区,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生存环境艰难。但徽州民居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是南方山水画中江南烟雨蒙蒙的代表。徽州民间工艺因这样的地理因素却丰富兴盛。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徽州工艺在精与雅上有与外地工艺明显不同的地方特色,徽绣特色伴随着徽州的山水含蓄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古徽州对外交通不方便,与外界交往不多,但是这里的民风朴实憨厚,加之程朱理学的影响,衍生出一系列的人伦道德,及行为规范。徽州人的智慧又如这里的山水一样闻名天下,徽商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在经营中不乏憨厚而赢得了天下。由于这样的地理、生活环境和民风,促进了徽州的工艺制作特征的生成,精致中不乏大气。

徽州刺绣用色并不是那么热烈,较文静、典雅、含蓄,喜欢以黑色或蓝灰色作为底色,这一点恰与当地民居的色彩相近,也与徽州人内敛含蓄、质朴聪慧的性格吻合。如何配置色彩才能改变这些底色的沉闷感,徽州刺绣的处理是很成功的。采用小面积的红或孔雀蓝、孔雀绿,喜用金线勾边作点缀,使得色彩沉着而又响亮。如徽州童帽(收于黟县屏山村),其形取自徽州建筑,黑色底色看似与徽州房屋色彩相似,但是,孔雀蓝与红色珠片的点缀打破了色调的沉闷,金线镶边绣上几何纹表现房屋上的瓦片,使图案布局显的规整。年长的妇女用色有着自己的色彩世界,喜欢以宁静的色调装饰,基本上少用亮色,喜用灰蓝色或黑色,如老太太发箍(收于黟县西递村)。红色是中国民间喜好的颜色,也是徽绣中常用的底色,它是生命、吉祥、祈福的象征。由于徽州文化的影响,与红色的配色不像北方民间刺绣配色那样喜欢强烈的对比色,而是善用明亮的冷灰色或金色与之协调。如古徽州刺绣作品“寿幛”,八仙贺寿,虽是大红底色,色调却不乏清新,闹中有静。因为图中人物神态生动,惟妙惟肖,渲染的气氛很是热闹,虽是历经百年,至今看起来还是那么生动喜庆。

很多民间刺绣色彩对比强烈而富有装饰性,大红大绿的原色搭配是常用色彩。但徽州刺绣的色彩总是多了一份稳重典雅,如女童背心,墨绿底上粉红色的花,红、绿二色明度不等易协调,色彩和谐文静。还有六片围涎的设计将用色重点放在六根细长的穗上,六根穗子颜色各一,将云肩的动感带动起来,虚实相映、动静结合,与云片上活泼的桃红色产生了呼应,细腻耐看。

现在所能见到的凤毛麟角的绣品都是从徽州民间收集上来的清末民初或解放前的作品,一些已经超过上百年的历史了。透过这些图必有意,文必呈祥的绣片,我们能看到徽州绣娘在一针一线之间创造出徽绣古朴典雅、细腻精巧的风格和不可掩盖的徽州文化魅力。

四、徽州民间刺绣装饰特点

1.讲究构图多样统一、均衡多变

徽州工艺构图讲究“巧”,其实要求的就是构图要灵活。徽绣“麻姑拜寿”场景宏大,人物穿插较多,亭台楼阁花鸟表现动静有致。以做寿妇人西王母为主要形象,正在接受麻姑仙子拜寿之敬长生不老酒。妇人神态可掬,形成主体,与祝寿者神态均有呼应,旁边二人以陪衬的形式立于两侧,十人直立,有很强的形式感,各有其态、相互呼应不显呆滞。麻姑自天而降,朱雀环绕,将人间最美好的祝福跃然生成,达到多样统一、均衡多变完美构成形式。徽州民间服饰刺绣中品种丰富,在构成形式上虽然有些基本的款式,但在统一的形式中又有很多变化。如绣片“前偏襟”,构图打破对称形式,女性动态婀娜多姿,构图场景丰富流畅,用色典雅秀丽,是实用与艺术美的统一。

2.精致却不失丰富想像力的纹样特点

徽绣的纹饰以精细为主,但是许多作品却不失大胆的夸张与丰富的想像,形成徽州特色的民间刺绣纹样。夸张的手法是以想像为基础的,抓住对象的特点加以夸大或强调,借鉴与变异,以突出自然形态的本质特征,强化了工艺效果。如形态的大小、长短、肥瘦、粗细,或神态的天真、稚拙、威武、柔弱,或动态的奔驰、游动、翱翔、飞舞。使特征更鲜明,性格更突出,姿态更优美。如徽绣“十二生肖”童装 ,成功地夸张了龙虎斗的神态。牛纹、蛇纹兔纹的装饰带给孩子们喜庆与欢乐。其纹样突出了天真活泼的神态,集中表现憨态可掬可爱的动物,艺术夸张后的老虎眼睛更为夸张,细腻的刻画,喜庆的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五、徽州刺绣特点与形成原因

徽绣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罗愿以为:“其山挺拔廉厉,水悍洁,其人多为御史谏官者。”[3]说到百姓生活,罗愿写道,“民不染他俗,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女子正洁不淫佚,虽饥岁不鬻妻子,山谷民衣冠至百年不变……力作重迁,犹愈于他郡”。“如此环境,如此百姓,如此吃苦耐劳的精神,如形之于工艺,岂能不精不妙不翘楚于同行?”[4]徽州山清水秀,是封闭型的自然地理单元。长期生长在这里,会给人一种超脱、清新、恬静、淡雅、简炼,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感觉;山水对人的性格及精神有很大的影响,徽绣细密纤巧,典雅温厚的特点就来自于徽州山川的钟灵毓秀。

1.儒雅化

徽绣的仿绣、写真等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闻天下的。不同于乡俗刺绣“粗拙”、“绌”、“质”一路,其“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等。在刺绣的技艺上,徽绣的特征与其它门派不同之处,在于徽绣在绣品的过程中,有着三十多个步骤与色彩调整不同,所以它代表了徽绣的风格与特征。”[5]徽绣以雅逸隽秀、平和典雅作为追求目标,就像是徽州的文人风度——以儒雅为宗旨。雅逸平和、平和清丽、道劲秀丽,这些都是徽绣工艺的追求。这种内蕴的精神境界,给人以恬静和安乐。较苏绣顾绣的精细雅致来说,更多了一份温厚典雅。这其实也是儒家化的一种表现。

2.通俗化

徽州早在元代就已经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说法,平民教育非常普及,徽绣的这种平民化的倾向,是在新安理学的推动下形成的。文化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徽州绣娘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和艺术的天地里,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熏陶。虽然一些民间的绣品目的不完全是欣赏,很多是为生活、实用而做,但这些民间的绣品无不受到徽州文化氛围的影响。

徽绣题材内容有、山水风物、珍禽异兽、历史典故、戏剧人物、宗教风俗等。在这些题材内容渗透了大众的嗜好,以其通俗易晓的视觉形象,喻教于乐,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3.兼容性

由于徽商的原因,徽绣工艺是在吸纳顾绣、苏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受它们技法影响而发展出来的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刺绣种类。

在徽州刺绣中,多体现顾绣、苏绣的手法。“明代上海露香园‘顾绣’以及后继而起的苏、湘、蜀、粤“四大名绣”,起于精心摹拟当时的名人书画,在技术上形成平、齐、净、匀、细的作风,刺绣在这里成了复制水墨丹青绘画的针线。”[6]“顾绣”有“画绣”的美誉,是织绣工艺中的奇葩。顾家刺绣在清代就名扬海内外,江南一带的绣庄大多打着“顾绣”的字号,被称为广义的“顾绣”。顾绣对中国东部近、现代的刺绣影响很大。徽绣正是广泛吸取顾绣的特点,并逐渐发展成徽绣门派的。

苏绣广泛存在于泛太湖地区,除了苏州还有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徽州位于安徽西南,蚕桑的历史相当悠久。徽州刺绣兴盛于明代。在历史的演变中,徽州刺绣形成了与顾绣苏绣不同的艺术风格。徽州刺绣的工艺特色来源于顾绣和苏绣的绣法,但色彩上又有自身的典雅厚重之美;材料上顾绣、苏绣以缂丝和锦缎为主,徽州刺绣以丝和棉织品为主;从绣品的用途上来说,清丽秀色的苏绣、顾绣大多用于装饰,而徽州刺绣以实用性、装饰性都较注重;从艺术风格上来说,顾绣苏绣工艺品直观层次分明,色彩鲜嫩斑斓,形象栩栩如生,徽绣亦如此,都是些表现民间美好愿望的吉祥图案。徽绣的针法主要应用了齐针、十字针、乱针、打籽、盘金、锁绣、平绣、三蓝绣等针法,尤其以打籽绣和三蓝绣为突出,打籽绣技法复杂,难度高,有可能是当地的桑蚕业的影响,其形犹如蚕子密密麻麻生生不息,寓意多子多福。许多地方绣品只将之作为局部装饰点缀,在绣品中较为难见,而徽绣的打籽绣常常贯穿于整幅作品,其难度之高可以想象,可见当时徽娘们的耐心与孤寂。还有三蓝绣,几种蓝色素雅统一,低调朴实,很得当地女性的喜爱,其中更不乏打籽绣和三蓝绣的完美结合,形成徽绣针法的代表,成为徽绣的主要特色之一。笔者收集的徽州地区遗留的服饰、帐挂、枕顶等刺绣实物和照片足以说明这些特点。

六、结论

徽绣的曾经是辉煌的,虽然它已经退出了徽州人的生活舞台,今天留下的旧物与残片依然难掩它当年的风采。徽绣的存品仅剩少为人知的些许残存,数量在快速的消失,在上海博物馆还能领略一二精品,安徽省博物馆还有部分尚未公之于众。徽绣的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面对这些徽州人创造出的精美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正在徽州紧张而积极的进行着.。徽绣的主角渐已老去,但新徽州人会赋予徽绣新的意义,这一步尽管很远很难,徽州人却在努力的进行着。有了对这些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相信徽州刺绣工艺定能重现光采。

[1]王廷元,王世华.徽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63.

[2]李琦琳.徽州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29.

[3]罗 愿.新安志·卷一·州郡·风俗[C].光绪戊子黟县李宗媚重刊本:4.

[4]鲍义来.徽州工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7.

[5]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652.

[6]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Ⅰ[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275.

Craft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Folk Embroidery

Wu Rong,Lu Xiaobiao
(College of Light Textile Engineering and Art,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Huizhou embroidery is a traditional folk craftwork of ancient Huizhou,which has been lost.Huizhou merchant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the needlework of their daughters and wives staying at home.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ancient Huizhou are shown in Huizhou embroidery,which is extensive in subject matters and rich in content.As very few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Huizhou embroidery have been recorded,we mainly carry out our research by means of the existing relics of Huizhou embroidery,hoping to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to Huizhou embroidery.

Huizhou embroidery;Huizhou merchants’daughters and wives;embroidery craft;transmission

J523.6

:A

:1673-1794(2010)06-0046-03

吴 蓉(1979-),女,艺术学硕士,讲师;陆小彪(1972-),男,艺术学硕士,副教授。

2010-09-19

猜你喜欢

徽商徽州刺绣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徽州绿荫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