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010-08-15林文艺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文学交流语言

林文艺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2)

探讨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林文艺1,2

(1.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2)

由于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使中西文化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文章主要从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的视角,即从媒介功能、促进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以及交往工具功能等方面探讨文学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文学翻译;跨文化交流;媒介作用;促进功能;信息传递作用

由于东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不同,造成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语言表达的不一样。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只能依靠翻译才得以进行。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跨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依靠的是翻译,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使它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中国要向外传播文化精髓,靠的也是翻译。[1]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包括着翻译的历史。翻译的历史悠久,从公元前三世纪西方的七十二子将旧约《圣经》翻译成希腊文,至公元二百年左右中国将《佛经》翻译成中文。几千年来,翻译使得整个世界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正如西方翻译史学家凯利曾经说过:“西欧的文明多亏了翻译家,古罗马时期以来西方文化的发展,首先应归功于翻译,因为没有翻译就没有古希腊文化在罗马土壤上的发扬光大,进而也就没有后世欧洲各独立民族的充实与发展。”[2]。因此,翻译在人类文化交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它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学翻译也是如此,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翻译的媒介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翻译在传播人类文明成果,沟通世界各民族文化视野方面起到了媒介和桥梁作用。文化是习得的,只要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现实被另一种文化理解和接受,就可能走进另一种文化,成为该文化的一部分,而翻译在其中所扮演的桥梁作用正可谓变天堑为通途。[3]2可以说,翻译是沟通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群的桥梁。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通过拉丁译本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等汉学经典。歌德也阅读过德国穆尔(Murr)从英文译成德文的中国小说《好逑传》等接触、了解并喜欢中国文化,并得出了“世界文学时代已快到来”的结论。我们中国人也是通过译本阅读了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著作。译本也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等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渠道。在爱默生的时代,交通不便,很少有美国人去过东方。美国超验主义者涉猎广泛,博览群书,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用东方各国的语言直接阅读原著,因此译本成为他们了解东方的媒介。

林纾小说较系统地翻译了西方主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如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和文学名著,如《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巴黎茶花女遗事》、《格列佛游记》等,给处于启蒙的中国文化提供了可以学习、仿效的艺术范本,促进了中国第一代作家、艺术家脱颖而出。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郭沫若等中国近现代作家则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林纾小说的有益营养,他们是通过林纾的翻译小说与世界文学开始沟通、交流和对话。因此,林纾的翻译作品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和世界文学进入中国起到了桥梁作用。

1951年创刊、2001年停刊的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是建国初期我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刊物。曾在《中国文学》担任多年编辑的郭林祥认为,该刊物通过作品高超的艺术性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对外译介的优秀作品生动艺术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读者在阅读并首肯这些作品的同时,也就首肯了中国的悠久文化和历史,了解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生活理念。该英文刊物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该刊评价的作品涵盖短、中、长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回忆录、寓言、童话、评论(述评、书评)、插页(古代、现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欣赏)、文化往来(如1981年第5期“同路易。艾黎的对话”)、时事和简讯(主要是文学艺术简讯)等。英文版《中国文学》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文学翻译的信息传递、交际功能

(一)翻译的信息传递、传播功能

任何一种翻译都涉及两种语言、涉及到语言作用,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信息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流,它的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可以说任何翻译都是把源语的相关信息传递给接受国。例如,西方大众对中国的想象,基本上从马可·波罗开始的。从陈开俊等译的《马可·波罗行纪》,我们得知《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引起巨大的轰动,它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契丹”的存在(契丹,中国北部的一个民族,曾建立了强大的辽国。10世纪时迅速崛起,创建了强大的辽王朝,英名远播),以致欧洲人以“契丹”(Cathay)来称呼中国北部,进而又以“契丹”称呼整个中国。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对世俗欲望的热情,也有来自远东契丹的诱惑。而葛桂录等译的《曼德维尔游记》(约1357年)对中国(契丹)的夸张的描述则使当时的欧洲人企羡不已。该游记向欧洲展示的是一个君主统辖下繁荣富庶、完善方便的交通、雄伟壮观的都城,以及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等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的中国的描绘在当时相对贫困的欧洲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丰富的联想。从耿升译的《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法]贝凯、韩百诗译注、中华书局,1985);何高济译《海屯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华书局,1982)等多部译著中我们了解到13-15世纪中国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历史、地理、语言、文字以及科学知识都由来华传教士介绍到西方,特别在中世纪向欧洲的传播达到了高潮。通过这些作品,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从许钧、钱林森译的法国比较文学家艾田蒲教授著的《欧洲之中国》(上、下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994年)我们得知中国文化对自罗马帝国到法国大革命间欧洲的影响。特别是该书提到印刷术是中国发明这在东方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常识却被作了难以容忍的大颠倒:19世纪欧洲沙文的论调声称活字印刷术是德国人发明的,法国最通行的“小拉鲁斯”词典说是德国人谷登堡于1450年发明了印刷术,而设在德国马延省的世界印刷术展览馆也明目张胆地宣称:谷登堡于1450年发明了印刷术并刊行了圣经。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和权益,艾田蒲教授积极考证,推翻了印刷术是由谷登堡发明的说法,在西方重新塑造了具有辉煌历史及四大发明的中国形象。

(二)文学翻译的交际工具功能

众所周知,在欧洲比较文学界,通晓三、四种欧洲语言的学者比比皆是。因此,当他们把研究的眼光局限于欧洲文学内部的时候,他们无须借助翻译,但一旦他们把目光投向欧洲以外,尤其是投向东方时,他们中的极大多数人就不得不仰仗翻译了。人类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政治呈现多极化,经济呈现全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走势,这一切都要求世界各国之间加强交流和对话才能达到双向交流、交往。而要使这变为可能只有通过翻译这个工具。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一大批学者还只能依赖于翻译作为与国际学者进行交流、交往的工具。还有,一些作家研究另一国作家的作品、文学时首先通过翻译的中介作用才能得以进行。译本也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者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渠道。爱默生是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在他的时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美国超验主义者们盛赞东方哲人的高尚精神和丰富的思想,虽然博览群书,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用东方语言直接阅读原著,因此译本成为他们了解东方的主要渠道。

因此,文学翻译的信息传递功能是显著的,是文化传播的必要工具。

三、文学翻译的促进作用

(一)翻译促进世界文化的大融合

翻译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促进人类文明与科学文化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我国,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是从东汉这至唐宋佛经被译成中文开始的。当时,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译成汉语,使“佛经”和“论”两种文体及许多佛教词汇、譬喻融入汉语语言。唐朝的玄奘是第一个向外国介绍汉文著作的中国人,他不仅翻译了佛经,还把一部分老子的著作也译成梵文。随后,印度的文化和佛教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等产生了深刻渗透和影响。如今,佛教已成为中国主要宗教之一。明朝晚期的科学家徐光启等科学家与来华的耶稣会士共同翻译了科技文章,为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吸收西洋科学,推动我国的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3]1严复翻译的学术著作在影响当权、启迪民智、改良社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林纾翻译的文学作品不但使中国人认识了外国文学,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6]还有,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的英译唐诗虽然充满了误译,许多句子的英文文法都不通,对一般的外语教学和翻译自然不足为法,但庞德的英译唐诗却引发了20世纪美国的一场新诗运动,具有明显的文学史上的意义。[6]

(二)文学翻译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

纵观人类语言的发展史,东西方语言的发展也受益于翻译。因此,翻译在丰富世界语言宝库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后许多佛教词汇融入汉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例如:唯心、供养、解脱、杀那、本质、因果、意识、思维、彼岸、因缘、菩萨、阎罗王、五体投地、心花怒放、昙花一现、借花献佛、三生有幸等等,均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常用词语。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对文化和社会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6](2)在德国,路德翻译《圣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德意志语言形成的过程。路德认为翻译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本族语言的不足,一门语言,哪怕并不完善,也可以用来进行翻译。根据路德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既不脱离、背弃大众语言,又能将它提到一定的高度,即以“土生土长”的地方性语言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提炼,使其成为规范语言。事实证明,新版圣经确实规范中世纪德意志语言,使其成为其后几百年德国语法的典范。

(3)汉语中功夫(gong fu或 kungfu)、道(Dao)等词汇经翻译进入西方,为西方人所接受和使用。到了现代,世界语言融合的趋势一直加强,各民族中外来语的比例提高,例如许多外来语通过翻译大量介绍,如今已成为汉语中常用的语言了:sofa(沙发),coffee(咖啡),logic(逻辑)等。而俱乐部(club)、烟草(tobacco)、物理、化学等中国人日常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则来自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词语的汉译字。而汉语中用来表达日常事务的许多词汇已融入英语,已被收入英语词典,成为标准英语的一部分。如“七巧板”(tan gram);“爆竹”(firecracker);“金鱼”(gold-fish);“丢脸”(to lose face);纸老虎(paper tiger)、骑虎难下 (to ride a tiger)、阴 (ying)、阳(yang)等。有些虽尚未进入词典,但已见诸英美报刊。如“百花齐放”[a-hundred-flowers-bloom,在 1977年 4月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中出现过]。还有一些词汇如Solomon(所罗门),以前在《十日谈》译本中还作了说明:古代著名的“聪明的皇帝”,现在翻译时若再碰到,基本上不用再作注解,因为“所罗门”已经成为聪明的代名词,已被大多数中国读者所接受。

总之,文学翻译促进了世界语言的大融合和发展,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三)文学翻译促进了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

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文化交流便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而翻译正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有些翻译则体现了中西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吸收。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合资企业”的翻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字面上看,它翻译成joint-investment enterprise就行了。但在英语文化中,该事物的地道译文应为joint venture。Venture一词既可指 undertaking of risk(冒险),也指enterprise in which a large capital is invested for profit(为赢利而大量投资的企业)。对此,粗通英语的中国人一开始可能觉得很难理解:“合资企业”和“共同冒险”有什么联系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合资企业”的真正含义有了更多的了解,开始认识到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真正性质。双方共同投入大量资金是为了赢利,但也同时意味着要共同承担风险,这正是“合资企业”,也即joint venture的真正内涵。joint venture的这种译法的逐渐理解和接受正是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结果。

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另一个例子是元代戏曲作家纪君祥所著的元曲《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剧本,由汉学家马若瑟于1732年翻译成法语,取名《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并由伏尔泰改编在巴黎成功上演。法译本的《赵氏孤儿》在法国的流传、改编和成功上演使西方人更多地接触、了解接受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也丰富了欧洲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从而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除了上述积极作用外,文学翻译在文化观念的传递与重塑、文化交流中还有文化移植、文化阐释、文化创新等作用。

三、结束语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也是一个跨文化问题。语言、文化、翻译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人类自有文化就有交流,但是文化流必须通过翻译,否则文化交流就难以进行。在人类和平共处的进程中,翻译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把翻译看作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时时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使词语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功能。文学翻译在丰富人类文化、促进各民族自身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平等对话;促使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在对话中得以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相互丰富和相互了解;促进世界文化大融合。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想要走向世界,都要进一步加强文学翻译这一桥梁,使自我形象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获得更多的认同。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势不可档,借助文学翻译这一桥梁来实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就更富有时代的意义。

[1]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6.

[3]陈小慰.桥梁的另一端——论翻译影响译语文化[J].上海科技翻译,2000.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陈 敦,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42.

[6]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

On the Func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n Wenyi1,2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2.English Department,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zhou 350012,China)

Transl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huma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human history.I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culture and social progress.In this article we mainly elaborate the func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crossk-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orld’s culture and the social progress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medium,translation promotion,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as well as a contact tool.

literal transl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edium;promotion;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046

:A

:1673-1794(2010)06-0039-03

林文艺(1972-),女,福建师范大学2009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理论研究等。

2010-08-22

猜你喜欢

文学交流语言
如此交流,太暖!
我们需要文学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语言是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