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以媒介生态为视角

2010-08-15龙运荣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民族文化

龙运荣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怀化日报社怀化新闻网,湖南怀化 418000)

全球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以媒介生态为视角

龙运荣1,2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怀化日报社怀化新闻网,湖南怀化 418000)

受全球网络化传播的影响,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全球化、同质化、美国化、动态化和大众化等特点。不同文化之间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沟通、理解和融合,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我国可以借鉴别国经验,发展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

网络时代;媒介生态;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保护

卫星通讯技术、跨国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形成了一个全球网络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人类进入了全球网络化传播时代。受全球网络化传播的影响,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同文化之间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理解和融合,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中国同样亟需借鉴别国经验,发展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全球网络时代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媒介生态”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个构成要素、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是实现受众—媒介—政府—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1]。在全球网络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已经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信息能够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媒介生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媒介生态系统的变化还导致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变化,也给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1.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或副产品,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也是大势所趋。为了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其经济全球化扩张铺路,世界各国纷纷不遗余力地向全球传播其文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传播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渗透。“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发达,如新闻传媒、好莱坞、迪斯尼等,规模巨大,其中文化娱乐业年产值达 4 000亿美元,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等少数行业,在国际上占据了 40%以上的市场份额。资料显示,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超过 20%,美国的 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 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的出口额已超过航天工业的出口额,是美国创造利润最多的行业之一。”[2]

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发展使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文化传播的扩大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同时也伴随着文化间的激烈摩擦和冲突,因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在向全球灌输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时,其他国家和民族也在为维护和发扬其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而努力。

2.文化同质化

文化同质化现象是近年来争论很激烈的一个话题。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同质化,针对的是全球文化趋同的现象和趋势:普世的文化价值取代文化个性,削弱文化的自主能力,使主流文化失去其赖以发挥作用的社会心理认同,逐步形成对各种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整合化一的、依赖于西方现代性的“全球文化”,影响全面、广泛而深刻,影响到后发展国家的社会稳定、社会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及民族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就会导致“经济上的依赖、社会意义上的归顺和文化上的替代”[3]。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到处传播,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后美国文化对外的大量渗透,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在 2009年 10月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高峰论坛上,新当选国际演艺协会(IS-PA)主席的本森认为,随着世界各国不断走向现代化,文化趋同的趋势愈演愈烈。“行走在世界各地,我发觉如今城市不论是布局还是生活标准,都越来越相似。”“在每个地方都能发现源自西方的摩天大楼、音乐厅、夜生活。而各国传统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趋于同质。”[4]同质化给民族文化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种种事实证明,文化多样性或差异性是维系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源泉,必须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多样性。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以“熔炉”自诩。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国社会正在得益于丰富的文化差异,而不是被其削弱。”[5]

3.文化美国化

文化同质化实际上就是文化美国化。全球网络化传播实现了传者遍布全球、信源遍布全球、受众遍布全球,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领域内的即时传播,因而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任何一个个人或是国家,都无法阻挡这种力量。随着完全超越国界、超越时间的全球网络化传播系统的形成,与之相关的秩序、认同、主权与能力的问题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一直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世界的传播模式是与世界力量结构密切相关的,经济的不平衡就形成了传播模式的倾向性,也就是传播中发达国家的主导性与发展中国家的被动性。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必然导致不同程度上的文化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同时也引进了大批的文化产品。可口可乐、麦当劳、多媒体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一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观念;而另一方面,它们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文化工业[6]。20世纪 8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大,甚至出现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美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消费文化的输入和渗透,逐步实现了物质文化的趋同,政治文化和心理文化的趋同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内也在加紧进行。在强大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攻击下,许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发生巨大的变迁,西方文化正在一步一步侵蚀着各民族文化。愈来愈多的贴着美国商标的电影大片、各类碟片、乡村音乐、摇滚乐、唐老鸭、米老鼠、变形金刚等等反映大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东西冲击着中国市场。即使意识形态相对淡薄的纯粹娱乐性节目也在有意无意间展示、倡导着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并对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各类信息的传播更快,一些研究学者指出:信息不同于工业化产品,信息高速公路流通的大量信息,必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文化色彩[7]。由于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大部分资料传播所依赖的软硬件,据有关组织估计,美国目前拥有大约 1 000个数据库,占全球所有数据库的 70%以上[8]。美国一直在把它的有关法律、人权、技术的标准贴上国际化的标签,通过互联网强加给别的国家。互联网潜在的“美国化”影响已对一些国家的社会、政治、法律等构成严重威胁。2010年 1月 25日上午,在张家界袁家界管委会的操作下,“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引来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许多人纷纷指责“这就是没内涵的炒作”[9]。“哈利路亚山”是2010年1月上演的美国电影《阿凡达》中的经典场景,“南天一柱”的更名也许可以作为民族文化美国化的最好注脚。

4.文化动态化

文化动态化是相对的概念,因为文化时刻处在变迁之中,完全静止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动态化是相对一定较短时间而言的。在传统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而不是交换。所以,信息传播速度不快,传播范围也十分有限,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分化程度低下,人员流动性也不强,社会关系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同时,竞争机制不健全,生活节奏缓慢,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也非常迟缓。总之,整个社会呈现一种静态的缓慢发展的态势。

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以后,整个社会发展态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员和资金流动频繁,信息传播异常迅速,社会竞争急剧加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整个社会处在一种动态的、不安的变化之中,人类文化也处在一种动态变化之中。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因为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消亡,新的文化形式日新月异,新词汇、新现象、流行语层出不穷。

5.文化大众化

作为与官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大众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便是商品性和传媒依赖性,即通过文化产品的大量生产和销售而进行。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同时大众文化的大量生产和销售依赖传媒的宣传与推广,没有传媒的宣传与推广也就没有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美国现代传媒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催生了美国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使得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美国的文化工业就是一套标准化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与资本主义其他工业一样,受控于批量复制和大宗经销的模式,大众文化必须提供批量复制的、标准化的产品,才有可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批量复制的模式中,生产规模和产品标准化都是创造利润的最佳条件。借助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生产,今天的大众文化更大限度地体现了“标准化”的特征。特别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发展使大众文化获得新水平的标准化、模式化,凭借建立在技术和资本优势基础上的稳定产品类型和高度垄断性,美国文化工业建立了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标准”。也就是说,美国大众文化代表了当代大众文化的“最高水平”或是一种“示范性样本”。在此基础上,美国大众文化垄断了当代大众文化的解读,并客观上代表着大众文化的“标准”和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国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经验

面对来势汹涌的全球网络化传播趋势及其对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加强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自 20世纪 80年代起,欧洲各国开始模仿美国文化工业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模式,放宽广播电视产业结构和节目内容限制。其中,法国政府一方面通过限额或多边协议以避免美国文化成为主导文化,另一方面制定并加强了旨在保护法兰西文化的经济配额和补贴制度。为了维护国产电影市场,法国的对策是国家补贴和电视网络对电影的扶持,以此来与美国电影进行拉锯战。据统计,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法国的电影扶持资金总额一直保持在每年 12亿~17亿法郎之间。1995年,投资 27.22亿法郎制作了 129部电影,也是在这一年,美国电影在法国的票房收入只占法国电影发行总收入的 53%,法国电影则上升到35.4%(1994年只有 28%),法国电影观众人数上升了 4.1%,达 1.3亿人次,票房收入上升5.1%,达 45亿法郎[10]。

近年来,亚洲的韩国凭借成功的文化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实现了韩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韩国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政府对其战略意义的共识。1998年金大中任总统后的韩国,认定文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遭遇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许多部门都在裁减,只有文化部门不减反增。除增加预算外,1999年韩国国会还通过“文化产业促进法”,给予文化、娱乐等产业以推进协助。1997年,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提供新创文化企业贷款;1998年,韩国成立游戏产业振兴中心; 2001年又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该院每年可得到政府5 000万美元的资助。为了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政府还特别成立影音分公司,对韩文翻译为外语和制作的费用几乎给予全额补助。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性扶持。比如有计划地扶植影音产业,不仅提供融资机制,同时也通过基金会模式实际投资电视、电影公司。此外,韩国政府还以各种政策手段,大量引进民间创投资金投入本土影视文化产业。对外,即使面临美国好莱坞片商频频抗议的外交压力,韩国政府仍旧坚持采取进口影音产品配额制度,强撑了10年,为本国电影业留下了发展的空间。电视剧《大长今》是韩国文化产业成功的典范。该剧自播出后,可谓空前火爆:在香港无线电视台播出后收视率高于 40点,创下当年的最高记录;在台湾、日本、马来西亚等地也备受好评。据美国《芝加哥护民报》报道,芝加哥地区中产阶层每周六晚聚集于咖啡馆,集体观看《大长今》。《大长今》在中国12个中心城市的平均收视率达到 2.44%,收视份额突破 10个百分点,在全国同时段的节目中位居第一。《大长今》不仅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收视神话”,而且带动了各城市的韩国料理,一时间穿韩服、吃韩国饭菜、抢注商标成为时尚,甚至有旅行团带游客到韩国体验宫女生涯、了解韩国传统文化[11]。这不仅是韩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标志,更是全球网络化传播时代,韩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尺。

日本不仅经受住了美国大众文化的冲击,而且自身也已经从一个大众文化的进口国转变成了一个出口国。就连约瑟夫·奈也承认,“日本是第一个在 19世纪中叶就引入全球化的亚洲国家,但我不认为今天人们会认为日本丧失了它自己独特的文化。”[12]这也可以启发我们去思考一种事实:全球化的进路并不是一条单行道,其间会展现出不同文化的高度互动,美国大众文化强大的跨国影响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唯一的主角。随着国际卫星电视的渗透,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在尝试加强本土电视节目,以抵御西方电视节目的影响。亚洲7个国家中名列前 20名的电视节目绝大多数都是本土制作的。

拉美的巴西环球电视公司(TV Globo)和墨西哥 Televisa等公司不仅成功地占领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还向其他拉美国家、欧洲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甚至美国出口西班牙语电视节目,在一些拉美国家甚至出现了一种颇有意味的现象:“进口的美国连续剧成为不是很赚钱的早间、较早的下午时段和深夜节目时段的‘填充物’”,“证明了作为一个拥有相当大的人口基础的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打造它的节目制作产业,使得该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抢先于美国节目,而且在许多出口市场上也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13]

三、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策

在全球网络化传播时代,经济发达、传播能力强大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其文化产品贩卖到世界各地,造成了许多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丧失。但是“文化全球化是一幅比想象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图景。这表明,文化的影响绝不可能走文化帝国主义预言的那种直线道路。”[14]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化信息传播手段来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在接受国际性文化的同时将其融合为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借鉴别国的经验,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文化管理体制。目前中国文化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国现行的文化管理模式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政府层面的多部管理,造成部门利益纷争。这种多部门的管理体制往往因部门或地方价值取向差异而产生标准冲突和利益纷争。这种冲突和纷争往往又在客观上给文化管理和经费的筹措带来了困难。二是支持性机构的缺乏,造成保护力量单薄。三是遗产单位与相关机构关系缺乏规范,造成保护机制不顺。正是由于上述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了中国文化事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因此,必须整合行政资源,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可以借鉴当前税务、工商等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建立文化垂直管理体制,这样既加强了对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整体协调性,也能够为文化管理与发展的经费筹措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措施。要完善文化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盗版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有关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的法律还十分欠缺,给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第三,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唤起广大民众的文化发展与保护意识。目前在很多民族中,人们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事实上政府所做的工作并不能取代民族文化发展在一个民族中的民众角色,只有各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各民族的文化权,才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第四,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特别是加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媒介生态建设。全球网络时代的媒介生态具有即时传播,海量信息传播,信息良莠不齐的特征。这种媒介生态给民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媒介生态,为民族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传播环境。

第五,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传播网络建设。互联网传播是当前信息传播的最重要途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占领了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卫星技术、跨国电视网络和互联网技术,迅速抢占国际文化传播高地,加强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影响,唤起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有了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才有真正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

[1]蒋晓丽,杨琴.媒介生态与和谐准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36.

[2]邓永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N],贵州民族报, 2005-11-29(3).

[3]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32

[4]邹瑞玥.国际演艺协会主席忧虑——世界文化趋于同质化 [EB/OL].[2009-10-20].http://xmwb. news365.com.cn/wy/200910/t20091020_2497233. htm.

[5]徐颖果,巨积兰.美国的多元文化运动及其社会意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2):38.

[6]郭英剑.文化帝国主义抑或全球化[M]//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3.

[7]林燕.国际互联网:信息控制与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1998(3):17.

[8]陈绚.国际新技术媒体传播体系的形成及负面影响[J].国际新闻界,1998(3):20.

[9]郎清湘.张家界“南天一柱”更名“哈利路亚山”[EB/ OL].[2010-01-26].http://www.cqcb.com/cbnews/gngjnews/2010-01-26/13351.html.

[10]孙英春.文化“同质化”与后发展国家的选择——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视域[J].浙江学刊,2006(5):70.

[11]王文华,胡杰群.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J].中外企业文化,2008(1):62.

[12]约瑟夫 ·奈.论全球化 [C]//孙方.全球化论坛2001.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8.

[13]考林·霍斯金斯 .全球电视和电影[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66.

[14]约翰·汤姆林森.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帝国主义[M].周越美,译//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1.

(责任编辑 王莉)

Global Commun ication Era an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media ecology

LONG YUN-rong1,2
(1.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centralUniversity for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China; 2.Huaihua NewsWebsite,Huaihua Daily,Huaihua Hunan 418000,China)

Mankind has entered the era of global communication.Under the impact of spreading globalization,national culture is confronted with new situations and challenges,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global,homogeneous,American,dynamic,popular and so on.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is subject to severe test due to the influences and impact of different cultures.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 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should be enhanced even though severe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may arise.China urgently needs to draw experiences from other countries,develop and protect its outstanding national cultures.

globalization era;media ecology;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book=7,ebook=163

C1

A

1009-315X(2010)04-0314-05

2010-03-19

龙运荣 (1973-),男,苗族,湖南绥宁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怀化日报》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传媒人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