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010-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挫折心理健康心理

李 岩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和谐社会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李 岩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适应问题、人际关系、情绪和就业压力、恋爱等九个方面,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及心理健康,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体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和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来自人际关系、就业、情感、学习、经济等方面的压力,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异常的心理问题,因此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大学生身心的不和谐就会导致校园的不和谐。

一、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它对人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还不如说取决于对挫折的认知。由于挫折认知的存在而使人产生挫折感受,而且挫折感受只有在特定的挫折环境下才会产生,挫折情景越严重,所引起的挫折感受也可能越强烈。它包括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等,其核心是认知方式和挫折承受力。在生活中常可以看到,面临同样的挫折情景,有的人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而有的人则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比如,考试失利、情场失意、自感失宠、人际失调等常见的挫折情景,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往往会引起不同的反应,造成不同的结局。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生有目的的活动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有可能延迟阻碍目标的达成,影响满足的需要,从而给大学生带来挫折感。

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1.生活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求学历程、生活阅历等不尽相同。有的人家庭亲人不幸,从小就失去了温暖;有的人家庭经济拮据,求学十分艰辛;有的人病魔缠身,心灰意冷;有的人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离开父母就无所适从等。这些因素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大学生活的不易和求学艰难的挫折心理。

2.学习方面。大学生学习方面挫折表现在:一方面,在专业学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大学生在选择专业、职业方面更加实用、实惠、实在,即使进入差一点的院校,也要进入热门专业或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但由于招生名额、社会需求有限,必然有一部分人不能进入自己所选择或所喜欢的专业学习,因而一部分人怨天忧人,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在学习成绩等方面,能进入大学学习,大部分同学在中学学习成绩都是不错的,但如今在班上不显山、不显水,只有通过竞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一部分同学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强,便产生嫉妒;还有一些同学认为进了大学门,就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学习方法不得当等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因而产生得过且过混日子、不求上进的挫折心理。

3.人际关系方面。从人的身心发展角度来看,青年时期是人生交往求友的高峰期,从中学功课繁重中解脱出来的大学生相同的学识学历、相似的思维思想,因此在感情上容易产生共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交往意识,渴望提高能力,扩大交往范围,每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但是,由于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生活阅历、习惯兴趣爱好可能各不相同,有的人天性羞涩、不善言辞、害怕交际,有的人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目中无人,有的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等。这些不同性格的同学在一起生活,必然有一个互相适当了解的过程,难免会出现各种诸如同学之间兴趣爱好迥异、习惯观点不合等问题,甚至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就挑起事端互伤和气,甚至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有的同学一旦交往失败,就认为同学不好处,朋友不好找,挚友难交,知音难觅,而把自己的心灵之窗关闭,把自己局限在很小的圈子内。

4.感情挫折。大学生的年龄处在17~22岁,正值青春期发育高峰,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进一步成熟,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多,成人感越来越强。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正值豆寇年华、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大学宽松的环境,较为轻松的功课,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男女生交往与日俱增,情愫在交往中诞生,爱意在交流中升华,不少学生坠入情网,不能自拔。但今日情意绵绵、海誓山盟,他日劳燕纷飞、各奔东西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事实上,太多的原因使得这些早熟的爱情之花无果而终。大学生的失恋可分为单恋失恋和恋爱失恋。对爱的绝望和深深孤独感、虚无感是失恋者常见的心理体验,如果不及时排除或转移,这种强烈的负情绪就容易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由失恋表现在行为上的自虐或报复,转而导致心理变态甚至走上绝路。

5.就业方面。市场经济,竞争经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寻找就业机会、展示英雄用武之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舞台。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有待完善,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走后门、拉关系、不公平的情况,“双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性别选择、关系选择、出身地选择等限制。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在就不了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希望到大企业、大公司、挣钱多的单位去工作,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事实上,这一矛盾情况不仅使得毕业生夙夜兴叹,也使得许多非毕业生心有余悸,进而影响学业,形成挫折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此外,由于挫折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如走失、伤害他人或自杀的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国家应该统一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途径、工作环境、工作机构等。各高校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相应的课时和师资,任课教师应普及最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二)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高校的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渠道,为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生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把发达的校园网络技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包括网上心理培养、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和网上心理治疗等。

网上心理教育具有信息快捷、即时性强、信息量大、准确全面、选择自由、隐秘性强、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心理教育必将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和主流。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新生一入校就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用来全面记载他们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矛盾的及时发现和解决。一旦发现有心理矛盾的学生,就要重点防范,从其心理发展过程寻找心理矛盾产生的原因,确定应该采取的措施。对心理矛盾严重的学生,要单独建立档案,进行个案研究,认清其基本特征和失调程度,帮助其及时调整,建立良好心态。建立心理档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可早期观察、早期评价、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根据心理档案和心理科研掌握的资料可主动开展工作。

(四)采用情感关怀疏导的方法是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心理咨询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到教室、宿舍、食堂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密切注视每个学生的思想情况,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尤其是当学生遇到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冲突、生活困难、情感问题、疾病等不顺心的事情时,要更加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迪心灵,及时疏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详细掌握他们在经济、学业、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妥善解决。

(五)多渠道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并把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便会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人生之道,并投身社会实践,从而使心理发展有正确的航向。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要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智能训练和创新比赛。

高校还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学校与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使心理健康增长率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成为全社会都关心、支持的工作。

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生理素质,而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方式。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注重大学生科技知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不仅要有健康的思想品德、智能和体魄,更要有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健康心理。

[1]陈良,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9-132.

[2]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

[4]张国华.论大学生挫折的自我调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6).

[5]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6]华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4).

G64

A

1673-0046(2010)5-0113-02

猜你喜欢

挫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感受
挫折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