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研究综述

2010-08-15郭海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高师教师职业

郭海娟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 浑源 037400)

近二十年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研究综述

郭海娟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 浑源 037400)

教育类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高师教育类课程的研究并不多见,综述更是微乎其微。经由综述提出合理的反思和建议,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现实的问题。

教育类课程;综述;20年

教育类课程也被称为教育专业课程或教育科学课程,是指根据教师教育素养训练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它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培养合格的师资而开设的师范专业课程,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素养的质量和规格。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二十年时间,我国公开发表的教育类课程的研究报告、论文有四十余篇,有关著作笔者还没有见到。综述我国高师近二十年来的教育类课程,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反思得失、展望未来。

一、关于基本概念和课程性质的研究

(一)教育类课程的概念

目前已有的教育类课程定义繁多,几乎每个课程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界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都是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独立的见解以及不同的角度给“教育类课程”下定义。国际差异、文化差别、知识结构的不同,导致了教育类课程概念的多样化。目前,关于教育类课程有多种不同的解释:(1)教育类课程是指师范生从师素质和从师能力培养的课程。(2)教育类课程是指高师各专业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技巧、实践等的教师职业训练课程,是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的课程。(3)教育类课程主要是指高师各专业开设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技能技巧等教师职业素质训练的课程。(4)教育类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是高等师范教育所独有的特质课程,在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5)教育类课程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点为支撑点,侧重在更新学生的教育观念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上下工夫,真正把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新型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课程。(6)教育类课程主要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7)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课程,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8)教育类课程是教师课程的特色,是教师教育教学中“师范性”的体现。一般来说,师范生正是通过教育课程的学习,才会懂得如何较好地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9)教育类课程是指培养未来教师从教素养与技能的同质学科体系,是教师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独有特征。它不仅是教师教育的质的规定,也是教师教育特色所在。上述种种观点,尽管有的侧重目的,有的强调功能,还有的重视内容,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1)教育类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种或一类;(2)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师范性”的标志课程;(3)教育类课程是培养教师职业教育素养的课程。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育类课程也被称作教育专业课程或教育科学课程,是指根据教师职业教育素养训练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设计的课业及其进程的总称。在师范教育课程中,它与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共同构成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将该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分为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科研基础和教育实习见习四个部分。

(二)教育类课程的性质

由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及教师专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大多学者认为教育类课程不同于其他公共课,它是师范生的职业基础课,具有专业课性质。理论上的探讨是这样,实际上的调查也证明了这样的观点。就“您是如何对教育类课程的性质定位的?1.主要专业课2.次要专业课3.主要公共课4.次要公共课”问题,我们对部分现任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有86.7%的小学教师认为是主要课程,67.8%的小学教师认为是专业课程,58.9%的小学教师认为是主要专业课程,25%的小学教师认为是主要公共课程。

二、关于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梳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者们围绕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教育类课程的发展现状、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构想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高师教育类课程的研究

毕业生对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进行了哲学思考,并在《高师教育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中表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面对现实,从思想观念入手,以求治本又治标,即在文化价值层面要重塑理性价值信仰,体现人文基础真谛;在运行过程层面要运用内在逻辑尺度,充分前瞻整体效应;在具体操作层面要严格规范课程设置,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黄伟娣的《高师教育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从高师教育类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现状、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两方面分析和阐述了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并指出教育类课程改革首要的是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在整体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稳定优化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教育类课程的关键。周晓莲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在《对高等师范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展望》中指出,增加教育科学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重是高师课程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删减“纯理论”内容、开设多样化的教育理论课、强化教学技能课程是未来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延长高师教育实习的时间,加强对实习的有效监控,并使其更富实效是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徐静竹对我国六所高师教育类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查,并在《高师教育类课程结构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构想》中表明,进一步丰富教育理论,构建新的教学实习模式,重视学生技能、技巧训练,加强与中学的联系,以学分制取代学年制。徐玉珍对首都师大展开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尝试与反思的基础上,在《职前教师教育教育类课程结构的改革与构思》中指出,要明确教育类课程设计的基本观点和理念,构建包括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科研基础和教育实习见习四大板块的教育类课程新体系。李方、刘晓玲从新课程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的新要求着手,在《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中指出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较理想的思路,完善教育类课程体系,增加教育类课程学分,确立多元化课程目标,拓展课程教材意义,贴近新课程教学实践,改革课程教材行文方法及转换课堂教学模式。罗明东从分析教师专业化问题入手,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类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探索》中表明了教育学科类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基本思路,使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重建符合多元化教师培养目标,确立教育学科类课程立体化结构应突出整体性。

(二)小教大专师范教育类课程的研究

目前,关于小教大专师范教育类课程的研究较少,但小教大专师范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因此小教大专师范教育类课程的研究对高等师范教育类课程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王琳、胡铁军《关于五年制师范教育类课程创新体系的构想》对新办学体制下教育类课程改革创新的思路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在对课程体系构建的立论依据和原则归纳分析之后,提出了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的设想:形成由教育基本知识类、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知识及训练类、教育提高课程、教育特长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五大板块组成的“课程群”;设计由综合课和划块课结合,系统课和专题课、长期课和短期课结合,必修课和任选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的多样化的课程形式;根据五年制师范的培养目标编写新教材。潘金林在《从教育实践课程的国际比较到五年制师范全过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构建》中指出,我国教师教育的实践课程内容单一,形式封闭,把教育实践等同于教育实习,教育实践也仅仅是锻炼备课、上课的技能,学生很少参与学校生活。鉴于此,他建议五年制师范要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搞好教育实践,进一步进行教育科研方法训练和开展暑期教育实践——“阳光假日学校”。

纵观国内学者对教育类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高等师范教育进行的,对小教大专师范教育类课程的研究尚不多见。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教育类课程领域的学术水平,但研究的内容比较分散,也不系统。再者,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宏观的理论性探讨多,具体的实践性研究少。

三、反思及启示

反思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历史沿革,从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历史延续性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师范教育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每况愈下,尽管在理论与观念上要求改革课程设置以期提高其地位的呼声日渐趋高。(2)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外加教育实习,且20世纪80年代后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3)新中国成立之前,教育类课程是比较受宠的,一般占总课时的11%以上,最高达27%。新中国成立之后,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类课程占师范教育总课时的比例高达30%。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减少,1981年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时比不足10%。

总结发达国家教育类课程的发展趋势,综合教师问卷调查的反馈信息,结合教师教育教育类课程的实际,同时考虑到师范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我们将我国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课程观念方面:重学术性轻师范性,职业素养特色并不明显;二是在课程结构方面:外部内部各自为政,沟通不畅矛盾十分突出;三是在课程内容方面:陈旧重复实用性差,严重脱离小学教育实际;四是在教材建设方面:空泛刻板知识中心,缺乏体验难以形成共鸣;五是在课程实施方面:方法手段单一落后,弱化评价教学效果不佳。针对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协调两性争论,彰显师范特色;二是注重整体优化,完善课程体系;三是更新课程内容,联系小学实际;四是着手教材开发,浸润生命体验;五是强化师资队伍,保证顺利实施。

[1]王海生,张迎春.山西省“新师专”教育类课程的改革探讨[J].沧桑,2008,(2).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徐玉珍.职前教师教育教育类课程结构的改革与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3,(7).

[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高谦民.试论中国师范教育的经验和教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G658.3

A

1673-0046(2010)5-0080-02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高师教师职业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