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文化的变迁

2010-08-15史长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人格职业高职

史长宽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探析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文化的变迁

史长宽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课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文化的优劣。本文通过对课程文化的深入了解,将目前处于技术理性指导下的课程文化引入到“以人为本”的人性教育方面来,才是实施课程文化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高职教育;课程文化;变迁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实施过程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高职院校通过课程实施传承和创新文化,课程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程的实施状况。课程是创造文化的工具,课程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文化的优劣。本文通过对课程文化的深入了解,将目前处于技术理性指导下的课程文化引入到“以人为本”的人性教育方面来,才是实施课程文化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课程文化概念

目前课程文化的定义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就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识形态,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创造的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这样才能构成课程文化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综合以上观点:课程文化是以课程为载体进行的一种文化传承,包括课程形式、课程内容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课程文化不是“课程”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这种文化不只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与课堂息息相关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一直以来,对文化的定义争议颇多,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学而知之的,是动态的、可变的。司马云杰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种特质构成的有意义的现象世界,即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意义和复合体。现代对课程的定义说法不一,目前两种最为流行的课程定义,一种认为课程可以定义为一种行动计划或一种书面文献,包括达到设定目标或目的的策略;另一种认为,课程也可以从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所做的处理。

我国关于课程与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文化”热潮,叶澜认为,课程内容来自于社会文化,但又不是文化的简单复制,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文化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是构成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课程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文化进入课程,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肩负着精华与糟粕的取舍重任,具有批判和导向作用。

二、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

1.课程文化的时代特性

文化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文化又具有开拓创新的时代性。课程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的课程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课程文化应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土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科技的发展、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给课程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课程文化必须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接受新时代的特性,大胆创新课程文化,体现新时代的时代文化特点。

2.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这并不是说高职教育就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它还包括学生人格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引导,课程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将这种精神文化转为对学生技能、人格、价值的培养,从而充分体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

三、课程文化的文化变迁与价值重构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以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为主导,更强调学生能力本文的价值取向,这种改革体现了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课程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的文化主体性地位更加明显。

1.课程文化体现“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的结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逐渐从以“能力本位”占主导地位向“能力与人格”本位的结合转变。高职教育着重培养具有应用型、实践型的高技能人才,但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对学生人格、意志的培养存在缺失现象。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成熟,国际交流和合作日趋频繁,人才竞争成了当今企业竞争的实质。当前,能力本身的课程观更能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高技能的人才是企业渴求的人力资源,但劳动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魅力也是影响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课程文化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只是以一种课程的形式存在,却没有文化的价值表现出来,对课程文化的真正价值的忽视是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

课程文化应体现“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的结合,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使得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立足国内市场,要想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力和人格同等重要。高职课程改革给课程文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的结合是高职课程文化建设的重点。

2.高职教育课程文化的文化主体性地位

目前,高职教育仍然倾向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因为它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原高职教育课程文化的文化主体性地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课程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师生的合作、融入、和谐的动态过程。因为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课程反过来精炼、形成着文化,课程是文化生存的载体。课程与文化血肉相连,课程应充分体现文化的主体性特征。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接收过程中传递课程文化。创造和谐的课程文化内涵,突出课程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教学、理论教学和文化精神教学的同步,达到知识性、工具性、文化性的统一,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高职教育应在发展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还原文化的主体性,重视课程文化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种职业素质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相加,还包括人格、品德、为人处事、交往能力等。

3.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的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新旧交替日益频繁,旧文化不断被新文化所取代。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风格以及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文化主题带来这样那样的改变,文化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多元文化主义的出现给课程文化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高职课程文化面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问题。目前,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价值冲突、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的冲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精神和模式的争议。由于国际合作的频繁,文化选择呈现出开放性、民族性、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课程文化需要对多元文化的冲突和争议进行融合,与价值选择来构建适合高职教育课程文化的内涵。目前,一元文化主义仍然是目前课程设置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文化在一元与多元的两级对立中需要保持必要的张力。在高职教育中,通过一元与多元结合、调整、增补的方式,将多元文化融入到高职课程文化之中,并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种种文化网络课程,合理布局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贵在挖掘和提升学科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课程文化以其特有的视角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类文化的选择。课程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参与下,内容变得十分丰富多彩,逐渐体现出课程文化的不同特色。正是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形成了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改革开放带来了更多的外来文化,拓宽了人们的视觉空间和活动领域,因此多元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的发展趋势。

4.课程文化体现人文与技术的结合

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缓解了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如何解决人文与技术的问题,是高职教育课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高职教育应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人格、道德、智慧、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技术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人文体现了人格与道德的结合。将人文与技术融入到课程文化建设中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培养既有技能又有高尚人格的高职学生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科学与人文渐趋融合的今天,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应突破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瓶颈,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同时,还应培养其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突破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体现新时代的职业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中,人文学科往往被忽视,大部分学校由于专业技术课课时不足,通常最先砍掉的就是人文学科课程,长此以往,人文学科被孤立、被边缘化了,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忽视科技伦理的理由。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课程设计主题到课程对文化的选择,从课程改革到课程实施,都明显表现出人文精神力量的不足。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变迁其实是课程文化创新的过程。

课程文化是在课程设计、开发、评价的动态过程中产生,是交融、渗透、超越科学文化、道德文化和审美文化的高级文化复合体,通过文化鉴赏、批评、反思,生成为机制的建构性文化。

[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2]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讨,2002,(1):103.

[3]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25-28.

[4]王德如.试论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3-12.

[5]郑信军.课程的文化建构和文化关注[J].教育评论,2002,(6):11-14.

G718.5

A

1673-0046(2010)5-0036-02

猜你喜欢

人格职业高职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