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探析*

2010-08-15范惠莹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教育者以人为本思想

范惠莹

(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探析*

范惠莹

(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重视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在教育方式、教育机制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人性化、层次化、平等化、个性化和人格化的教育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高校由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短、平、快”的现象比较突出,过于追求套路化、形式化和速效化,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导致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最早提出以“以人为本”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他在《管子.霸言》里提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要靠“以人为本”的教育,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均衡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方面的健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不仅对学生要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使学生学会尊重人格、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形成平等、自由、民主和社会公正的理念。既教学生“做事”,又教学生“做人”,包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情感、意志、理性等方面的问题。两者的结合才能形成完成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是以学生的“成才”作为根本,而是以完成招生计划、教学计划为根本。各校用统一的培养标准、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教育要求,大批量地生产着标准化的产品,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差异性。各校关注的多是规模多大,学生多少。这种大批量、标准化的培养模式,只重视学生“做事”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做人”的教育;只注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形成,忽略了学生品德结构和身心结构的形成,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两个异化:一是思想教育 (德育)政治化,将本属思想或心理领域的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只有政治教育,没有思想教育[1]。

大学生除了增长知识和才干的认知需求外,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还希望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个性的张扬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以使自己树立自信心,既能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能发展自身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需要依靠思想教育工作加以引导和纠正。此外,学生存在各种利益问题,既有物质方面的利益,如家庭的经济困难、奖学金的评定,又有精神上的利益,如学习成绩的优劣、违纪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生活等。显然,一旦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必须依靠思想教育工作加以协调或补偿。这些都需要我们教育者以人的个性作为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要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来对待。注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风貌的养成,培养自信、自尊、自爱、自强的品格,这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力求发挥学生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

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想教育工作机制的完善和稳定性,使得整个机制在适应多元经济和个性化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分析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缺乏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特点和教育接受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一种简单的、粗线条的、短平快的方式进行。

(一)在指导思想上,教育者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一直奉行“师道尊严”的准则,无论是在课堂上讲授,还是平时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注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领悟并自觉运用,形成自我修养,也就难以内化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知道为智,体道为德”[2]。在这个教育平台上,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凭着自己的教学或管理经验,行使学校赋予的权力,以自己说了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驯化”和说教,学生无法与老师进行平等对话,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无法进行双向平等沟通,使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死板、僵硬和被动,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难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二)在教育方式上,以灌输为主

传统的思想教育,用单调、刻板、封闭的灌输方法,集体性地强迫学生接受一些既定的道德规范及相应的观念,不管不顾学生的体会和认识,只注重形式化的过程,没有考虑学生主体的接受程度如何,学生是否需要,把教育的单向对应当作合理的教育期望行为,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有意无意地将大学生视为接受政治思想观念和价值伦理规范的容器,填充一些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内容。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很难使学生做到知、信、行统一,容易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社会正义感和个人责任心,缺乏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育机制上,实行“政工”负责制

高校目前形成了教学任务属于教师的业务,学生的教育管理属政工人员的观念,虽然高校也强调“三育人”,但实际上教师没有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的定势思维,认为把书教好,就是完成了育人的职责。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界线相当清淅,老师负责传授知识,政工负责思想教育。由于过于强调政工人员的职责,忽视每个教职工的职责,才会出现“课堂教育五天,抵不住周末两天”的问题。实际上,在高校里,教学活动在高校育人活动中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教师在这一工作中,担任着主要的角色,教师对人生和学术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和日常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四)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

教育的本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大学延续中学重智轻德应试教育的现象相当严重。实际上,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掌握知识,学会做事,只是服务社会的一种手段,是工具性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单单要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培养和提高各种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社会。情商教育理论认为,人生成就智商最多占 20%,情商占 80%,如果忽视学生“做人”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出现有文化但没教养,有目标但没信仰,有青春但没热血,只重视现实,热衷功利,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的问题[3]。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育管理中更具人性化,创造环境,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和力,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育,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展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性化教育

制定规章制度人性化。在制定和采取管理措施时,要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改变以往在制定有关制度方面,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强制接受状态。

执行规章制度人性化。学生是教育和引导的对象,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要宽严适度,既坚持原则,又富有人情味,不应采取简单粗暴批评处罚的方法,要以教育、引导为主,批评处罚为辅,更不应小题大做。对后进生,不能冷嘲热讽,而要多鼓励,多帮助,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错误的根源,得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

目标要求人性化。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不能脱离现实,要从以往注重政治、德育条目的灌输向培养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转变,培养社会公德,让学生学会自我判断。在人生价值教育上,要让学生把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让学生知道对社会贡献的有无、大小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但又不是唯一的尺度。教育学生在贡献和索取的关系上,要提倡自觉奉献精神,但不要否定个人利益和必要的索取,要正确地处理好贡献与索取、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以使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实际、更有基础。

(二 )层次化引导

对学生教育管理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既要注重学生集体面上的教育,又要注重个体的差异,分类指导,对于不同思想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标准,不要把所有学生框在同一个标准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发挥自身独特的个性优势,为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摒弃那种无视个人需要的空洞说教。

(三 )平等化沟通

教育者在思想教育管理中要尽量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合理要求,重视学生的合理化建议,倾听学生的意见。任何事情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对家庭经济情况、学习成绩、社会关系不同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做到不偏袒、不包庇、不歧视。真诚相待,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良好互动关系,教育者才能真正成为他们心灵的开启者和沟通者。

(四 )个性化培养

在教育管理中,要在规范要求前提下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别是个人品格质量的培养,对于不同气质类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学习状况、不同家庭基础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特点、爱好、追求、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对学生个人良好品德进行塑造,不能也不应搞千人一面孔。

(五 )人格化影响

教育者应以自身高尚的道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积淀所形成的人格感召力影响和带动学生。在学识方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敬佩感;在为人处事方面,要公道正派,信任爱护学生,增强学生的信赖感;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要严以律已,时时处处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敬重感;要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做到平易近人,增强学生的亲近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何顺松,王红松.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EB/OL].http://www.univs.cn,2005-02-17.

[2]李贵.高校德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J].学术探索,2003,(5).

[3]田建国.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观念[N].光明日报,2004-03-18.

2010-09-26

范惠莹 (1963-),男,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教育者以人为本思想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