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

2010-08-15刘小川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民族出版社趋向后缀

刘小川

(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苏 南昌 330038)

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

刘小川

(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苏 南昌 330038)

汉语的趋向范畴与印欧语言、日语存在差异。在汉藏语系内部,汉语的趋向范畴演变在其方向上存在着一致现象。某些差异也可以从语言内部的竞争或选择进行解释。

汉语;趋向;演变

一、汉藏语系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差异与来源

趋向范畴研究是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也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因为在英语、日语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动趋式。汉藏语系中,以羌语的趋向范畴最为复杂,表现在:羌语的趋向前缀方向类型丰富,大多在五种以上;表达的意义多样,趋向前缀除了表达动作的方向外,较多的还可以表达完成体、过去时、祈使等意义。除了羌语外,汉藏语系中,趋向范畴还存在于藏语嘎米话、独龙语、彝语、僜语等语言中。与它们相比,汉语用词汇的方式来表达趋向范畴。虽然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是,在功能上、语法化的过程上,汉语的趋向动词 (以来 /去为代表)与其他语言的趋向范畴又存在着较多的一致。

汉藏语系里,趋向范畴的表达方式有三种:

前缀型:趋向前缀位于动词前。纳木兹语和羌语。

后缀型:动词有后缀式趋向范畴。如独龙语。

词汇手段:汉语主要用词汇手段来表达趋向范畴。在汉语中,这些趋向动词除了具有实际的动作意义外,同时在古汉语中即有表示趋向或方位的用法。如:“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左传·隐公元年)。

嘉戎语是使用趋向前缀的语言,其前缀都来自于这种语言中的方位词。嘉戎语中趋向前缀在兼表过去时与命令式的情况下,部分前缀的元音有变化。如上游方在兼表过去时与命令式时,由原来的 ku-变成 ko-。这里的两个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元音变化。如:

直上方 ata to-

靠山方 ato ro

而藏语嘎米话的四种趋向前缀则分别对应于古藏语的方位词。

古藏语

离心方 phaga那边

向心方 tshukha这边

向上方 ja上方

向下方 ma下方

趋向前缀来源于方位词,而方位词又直接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群众所处的客观地理环境,这种客观因素直接造成了使用趋向前缀的诸语言在趋向类型上远较后缀型的诸语言要复杂。

趋向后缀型语言的趋向后缀其来源却是语义相关的动词。土家语离心方不仅表示趋向,而且表示完成。比较:

(1)the35(摘 )+a55 lu21(已去 )。——thia55lu21(已摘去)

(2)ne35pi 55 ze55 lu21鸟飞了。

鸟 飞 (助)

(3)a55 ne55 piu35 tia35ji53 pa55 lu21。我女儿已经看电影去了。

我 (助) 女儿 电影 看 已去

另一种趋向后缀语言独龙语也有类似情况,向心方有时可以表示动作由静止到起始,或动作在持续中。

从语义演变看,汉藏语系里的其他语言,表示移动方向的词缀或动词除了表示位置移动的方向外,还可以表示其他语法意义。在趋向前缀语言里,有的语言前缀主要表示趋向,功能较单一,如木雅语;有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趋向前缀在某些情况下专表趋向,有时却可以兼表过去时或完成体、开始或持续的意义、命令式,如羌语。在趋向后缀型语言里,有的语言可以通过自身的内部屈折增加表达完成体的意义,如独龙语;有的语言趋向后缀与陈述式、命令式结合在一起,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表达完成体,如土家语。在词汇型语言里,趋向动词功能则更趋复杂,除了上述的体、式的功能外,还有助词 (如汉语),甚至可以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表示趋势 (如傣语)。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意义 (我们主要以“来 /去”为例):

(1)完成体或过去时。嘉戎语中离心方前缀同时可以表示过去时或命令式。

(2)开始或持续。如独龙语、毛难语和景颇语。

(3)命令或请求等祈使意义。如上述的嘉戎语、土家语。在土家语中,趋向范畴分向心与离心两大类。再分为命令式与陈述式两个次类,各自又分为常式与变式。表陈述式的也表完成。可见,在土家语中,趋向范畴已经与动词的式完整的结合在一起来了。仅以离心的陈述式与命令式为例。离心方的陈述还可以表达完成的意义。

(4)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性状的趋势。如傣语。ma2“来”与 pai1(ka5)“去”可以表示性状的趋势,一般情况下,ma2表示好的趋势,pai1(ka5)表示不好。

二、汉语趋向范畴的语义演变轨迹

在汉语中,趋向动词“来 /去”的用法也十分丰富。首先要说明的是,“去”作动词时,在现代汉语中不再表示“离”意。“去秦”古时意思表示“离开秦国”。而现代我们说“去北京”表示“到北京去”。“去”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首先经历了词义的转换,由“离开 (起点)”转变为“往 (终点)”

1、“去”作为及物动词,其意思在宋词中作“除掉、去掉”讲;作趋向动词时,作“离开”讲;“来”作为及物动词与“往”相对。

(4)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隐公·二年)

(5)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闵公·元年)

2、作形容词。我们查找了宋词的例子。在宋词中“去”字做形容次只有两种情况,就是与“年”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组——去年;与“意”字组合成偏正结构词组“去意”。这两种意义一个是表时间,一个是表离开。如:

(6)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生冷。(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7)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3、作时态助词。“来”、“去”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初唐前后,晚唐五代使用开始增多。但是,汉语最终选择了“了”作为时态助词,来标记完成体。今天,时态助词“来”还保留在某些方言中,如广东阳江话。如:

(8)老贼吃虎胆来,敢偷我物。(张端《朝野金载》卷六)

(9)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包估《对酒赠故人》)

在广东阳江话中:

(10)你去口边来?(你刚才上哪儿了?)

4、句末语气助词。句末语助词“来”、“去”产生于唐宋时期,元代使用较多。它们还能表示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

(11)(末)哥哥,你说那里话来!(《白兔记》七出)

(12)陈世英云:“您孩儿依着叔父,住几日去。”(元.吴昌龄《张天师》)

在广东阳江话里,语气助词“去”常常用来表示极度夸张,与“到”配合。如:

(13)其胀到爆破肚去。(他饱得肚子要裂开了。)

(14)我恼到死去。(我生气极了。)

根据上述几种用法的抽象等级,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三条语义演变的轨迹:

A.方位词——趋向前缀——体标记 (增加表达功能)(趋向前缀型语言)

B.位移类动词——趋向后缀——体标记 (增加表达功能)(趋向后缀型语言)

C.位 移类 动 词 ——趋向意义 ——时 态 助词 /语 气 助词——体标记 (词汇手段型语言)

在汉藏语系中,有的语言已经完成 (古汉语)。古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时态助词“去”曾经有发展成体标记的倾向,尽管最终绝大多数汉语方言选择了“了”,但这只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选择。有的仅仅完成其中的一个阶段或正在进行,如羌语雅都话与嘉戎话,它们的趋向前缀都兼表趋向与过去时,这说明这个语法化的过程正在进行中。

三、语义演变轨迹的共性

从语义演变的轨迹看,汉藏语系里趋向范畴可以分为两个来源:前缀型来源于方位词,后缀型与词汇型来源于位移类动词。名词的典型特征是空间性,动词的典型特征是时间性,二者的差别造成了前缀型语言的趋向范畴十分发达,而后缀型语言的趋向类型则相对简单。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的语法化轨迹提示出来后,却发现前缀型与后缀型、词汇型都有大体相同的轨迹。这种“殊途同归”的现象十分明显。

构成例外的现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汉语中的“来 /去”最终没有成为完成体的标记,另一个例外是傣语中的趋向动词置于形容词后表趋势。对于前者,它并没有违反汉藏语系趋向范畴的语义演变轨迹。“来/去”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承担过体标记的任务,之所以没有延续到今天,其原因在于汉语内部的选择与竞争,并不否认这种轨迹或可能性。尽管如此,“来 /去”成为体标记的现象也仍然存在于汉语的某些方言中。傣语的现象其实也是趋向范畴语法化后表达持续 /开始的一种引申用法。因为在表达性状的趋势时,其前提显然是把性状的趋势看作是一个持续的现象。

总之,不同的现象背后存在着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尽管“源头”有别,但是不同的语言在演化的过程与机制却是大致相同的。某些不同,也是受到语言内部的竞争或语言自身的选择而造成。但是这些差异不足以称为语言的个性,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仍然是显现语言发展的共性。

[1]黄布凡.藏缅语动词的趋向范畴[A].藏缅语新论[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

[2]吕叔湘.动趋式十宾语的语序[J].中国语文,1985,(3).

[3]俞光中,植田均.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4]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语文出版社,1995.

[5]陆俭明.关于“去 +Vp”和“Vp+去”句式 [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

[6]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7]陆丙甫.从宾语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1,(3).

[8]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徐丹.趋向动词“来 /去”与语法化 [A].语法化与语法研究 [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黄伯荣.汉语方言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11]李道勇,聂锡珍,邱锷锋.布朗语简志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2]喻翠容,罗美珍.傣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3]盖兴之.基诺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4]林向荣.嘉戎语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15]刘光坤.麻窝羌语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16]梁敏.毛难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7]孙宏开.怒族语言简志 (怒苏语)[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8]门巴、珞巴、僜人的语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9]陆绍尊.普米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20]陈康,巫达.彝语语法 (诺苏话)[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1]韦庆稳.壮语语法研究[M].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22]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23]Hawkins J A.Word OrderUniversals[M].Academic Press,1983.

[24]CroftW.Typology andUniversals[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2010-10-16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09YJC74039);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刘小川 (1977-),男,江西南昌人,讲师。

猜你喜欢

民族出版社趋向后缀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互联网时代民文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n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倍增法之后缀数组解决重复子串的问题
名词类后缀“手”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