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生态与新媒体*

2010-08-15聂琦峰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样式艺术作品信息时代

聂琦峰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 210036)

当代艺术生态与新媒体*

聂琦峰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 210036)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形态、手段、解读和存在方式上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它的产生,是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变革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同时也积极地影响着信息时代的人类社会。

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艺术生态;解读

自有“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以来,关于新媒体如何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新媒体艺术到底应该涵盖哪些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主张把一切新出现的艺术形式与载体都纳入到新媒体艺术的范畴中去,“用传统绘画、雕塑以外的一切工业、商业和技术材料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和探索”。也有更多的从材料和载体上考虑新媒体艺术的定义的:“主要指的是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作品”。另外,也有主张给新媒体艺术以更广义的范围,认为“新媒体中的媒介,不仅仅指艺术表现的物质载体或手段,而且指当代艺术作为文化活动面向社会、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方式”。这些观点都从各个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进行了概念上的合围,从文化的当下性视角反观新媒体艺术也无可厚非,但是就新媒体艺术本身而言,无视新媒体艺术自身媒介的特殊性的观点反而是不全面的。真正还原到艺术形态自身来看,新媒体艺术对应着的是由成像技术所主控与传播的图像文化之社会语境,它更多地聚焦于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等艺术样式。这些新的艺术样式,与传统艺术形式一起,构成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社会景观。

一、艺术的表达手段与媒材永远“与时俱进”

艺术表达手段的流变,并不从今日始,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反映和记录当下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艺术的表达手段与媒材必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法,也可以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求新求变,这个新和变,是手法、材料、思维、样式上的全面的变化,而新媒体艺术,即是艺术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而自然发生的。

如果仅从艺术材料和载体的变化来说,以高科技、数字技术和大众媒体为支点的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于艺术来说并不是一件翻天覆地的重大事件,和画布取代木板、钢琴取代羽管键琴一样,它只是艺术表现载体和手法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和阶段。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说,新媒体艺术出现的时刻正是信息时代开始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时候,这就使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有了一种里程碑式的意味。审慎的说,这种新型的艺术媒介和艺术方法能否在今后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能否代表未来艺术的主流发展方向还是未知数。但即便是如此,在新媒体艺术半个世纪的兴起与发展历程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新型艺术样式的咄咄逼人之势。一定意义上,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媒体艺术正逐渐成为这个社会里普遍通用的艺术样式,人们无法离开数字影像正如无法离开电脑一样。

这也正好反映了艺术紧跟社会发展这样一个特色。艺术从来就不会真正的脱离大众,正因为艺术有着愉悦大众的功能,所以艺术对于社会的变迁是非常敏感的,任何社会的席位变化,都会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反映在艺术中,反馈给社会,当一个社会的形态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艺术一定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永远都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可以从新媒体艺术的崛起中,鲜明的感受到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二、当下出现的新媒体提供的艺术样式与传统艺术形式之间的断层是空前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下的艺术变革只是一次司空见惯的局部的革新。应该看到,从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这一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其影响尚未完全体现,但是可以预期的是,这一变化对于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可能是空前的,反映到艺术方面,新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之间的断层也可能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

作为刚刚兴起不到半个世纪的全新的艺术形态,新媒体艺术是在继承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音乐以及电影艺术的样式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样式。虽然新媒体艺术是在渊源上汲取了各种艺术的构成要素,但是由于它对新型媒介的依赖和所汲取的艺术样式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区别,因而也造成了新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深刻裂痕,而且这种裂痕与后现代的社会语境相呼应,更显示出其强烈的反叛性和分裂感。

以手工技艺为手段的传统技术受到了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新技术手段的挑战。装置艺术、照相艺术、录影艺术、光电艺术、声音艺术、水体艺术等一大批新的艺术方式的出现不但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还改变了艺术的传统样式,甚至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的出现,使艺术的存在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今日社会的艺术样式已经呈现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形态——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不断的被模糊,艺术的边界似乎无限延伸,在不断壮大艺术的同时,也略带讽刺的消亡着艺术,任何样式都可能成为艺术样式,艺术在今天似乎已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剩下的唯一问题是留给艺术史家的:艺术,在今日应该如何定义?

三、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的样式的彻底改变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于艺术的解读方式的彻底改变,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模糊,同样使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甚至是作品的作者与读者、解读与创作的界限同时也变得模糊,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的特点上,在新媒体艺术中,解读也成为创作的一部分,这使得艺术作品的指向性不再如传统艺术一般有清晰明确的指向性,能明确的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观念,在充满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中,读者的误读也成为解读之一种,作品本身并不排斥违背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主动的吸纳读者的误读信息,使之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样就使艺术作品的解读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解读的远离与趋近都成为对于艺术作品的正确解读方式。

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最重大的冲击就是试图彻底打破“精英艺术”的神话,新媒体艺术由于其样式和解读方式的改变,消解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距离感。传统艺术由于建立在长期的专业训练和繁杂精细的技术要求之上的,所以一直有着强烈的精英特点。但是这一切都被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和信息普及所消解,普通大众突然得到了几乎是无穷的表达手段和平台,人类文化迅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其实质上是人类再度树立的以平民话语替代精英话语的一场文化运动。这种带有革命性质的文化运动从观念上提供了打破旧有权威拟定秩序的可能性,是影像文化走向“边缘化”的开端,而且人类所有文化成果在后现代的文化观念中演变为碎片式的资源,这些资源就为影像文化的捩转提供原创话语的资源配置与叙述表现,构成了对已有影像文化成果采取的处置态度,即新媒体艺术书写。

现代艺术大师杜尚在 1919年创作了一系列“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他在《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用铅笔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就是《L.H.O.O.Q》,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而现在给蒙娜丽莎脸上画两撇胡子不再是艺术大师的专利,互联网创造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动态美学,如尼葛罗庞帝描绘的那样,进入数字文化时代之后,那些“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将成为过去时。在今天,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人在互联网络上将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进行各种随心所欲地复制、涂抹与扭曲,并即时的发布在互联网上,同时又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进程。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

这又进一步的改变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以新媒体艺术为代表的当代新型艺术由于其信息化的载体和平民化的特质,使艺术作品远离博物馆,而以一种渗透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艺术作品进一步的非物质化,往往以一种瞬息万变形态虚拟存在着,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公众结合之紧密,与传统艺术形态不可同日而语。

四、新媒体艺术对于当今艺术生态的意义

可以这么说,以新媒体艺术为代表的当代新型艺术形态,从艺术样式、解读方式、存在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改变着今日的社会艺术景观,并重新定义着艺术。

如今几乎任何场合都可以找到艺术信息的表现形式,从烤上《蒙娜丽莎》图像的切片面包,到城市高楼由灯光组成的图像,从互联网上闪烁的视频图像,到打上瑰丽激光的天空云彩。艺术天地不再局限于音乐厅、影剧院、艺术馆或博物馆,而是日益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依靠新科技,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刻镂、喷涂、镶嵌、映射,为任何物体注入艺术信息,进而使其成为艺术品。似乎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用“艺术”来定义任何东西,从行为艺术家的惊人举动,到可以使主机崩溃的黑客程序。艺术不再需要通过某种体制、权威或惯例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是越来越多的融合进公众的普通生活,通过作者与读者的默契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从文化传媒的嬗变角度去思考人类精神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会发现,人类美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媒介演进、载体延伸的传播史,艺术的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随着人类社会形态和技术演进的发展而不断与之相适应,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变革,都必然伴随着艺术形态的变革。艺术史的每一次转型都与一定的媒介载体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相联系。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产生的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正在为我们的艺术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性转型,不仅传统的或者现存的艺术作品正在快速地数字化,而且新媒体在艺术品的创作、解读和消费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展现的新的艺术生态,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新类型和新形式,同时,也为艺术史的研究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新课题。

[1][美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法 ]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4][法 ]丹托.艺术的终结 [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010-09-10

聂琦峰 (1973-),男,江西高安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样式艺术作品信息时代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