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发展期 (1899年 -1901年)*

2010-08-15蒋志刚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国民革命文学

蒋志刚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论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发展期 (1899年 -1901年)*

蒋志刚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梁启超利用文学启蒙国民的思想,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在其生活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及内涵。大致说来,其文学启蒙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嬗变期四个阶段。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在戊戌政变以后思想文化观念及文化文学活动的梳理分析,认为 1899年至 1901年,是梁启超文学启蒙思想的发展期。

梁启超;文学启蒙;发展期

一、思想文化观念的深化

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打破了维新派希翼通过皇帝进行自上而下政治制度改革的梦想,梁被迫逃亡日本,然而却使他有机会能够在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举办《时务报》时期,梁已成为国人心中最富有西学知识的思想家,而当时的中国,懂西学的人很少,到日本后,“既旅日数月,肄业日本之文,读日本之书,昔所未见之籍,纷触于目;昔所未见穷之理,腾跃于脑,如幽室见旦此,枯腹得酒。”并因此而“若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脑质为之改易,思想与言论与前者判若两人。”异域文化的氛围使梁逐渐增长了西学知识,而且政治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但他并没有放弃读书著述的事业。1898年 12月 23日,梁主办的《清议报》在横滨创刊,他希望发挥自己的文笔特长,借舆论的力量抨击清政府的顽固派,宣传新思想,唤醒民众。《清议报》的宗旨也体现了梁的良苦用心,“维新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增长支那人之学识。”在 1900年唐才常汉口起义以前,因配合武装勤王,讨论实际政治,抨击慈禧专权的文章较多。汉口起义失败后,梁感到短时间内已无力展开实际的政治运动,乃改变风格,转而以介绍西学为主,启迪民智。在举办《清议报》期间,他广泛的涉猎了日本人翻译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思想剧变。逐渐抛弃了戊戌时期所深信的“公羊三世”说和“孔子改制”说,接受并系统阐述了西方一整套社会政治学说,伦理观念和学术思想。

1900年 4月,在给其师康有为的信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民主自由的理解。他指出,自由乃是“天地之公理。”自由本身对于受人奴役而言,“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到钳制于他人。”“中国数千年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原大故,皆必自奴隶性,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产于世界万国之间。”他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导致变法失败,所以开民智是当务之急,但不兴民权,则民智无法开。故而于 1901年,梁在《卢梭学案》中,对卢梭《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作了高度的评价,并阐明了自己对“民权”的进一步认识。他认为:“主权当常在于国民手中而无分离,虽分若干省部,设若干人员,皆不过受国民之依托,就职于一时耳,国民因其所欲,可以随时变更法度,而不能有所制限。”卢梭等人主张三权分立,其目的正在于确保国家的主权始终都为全体国民所掌握,不受侵犯。然而,如何体现“主权在民”这一民主原则呢?梁认为,法律应充分体现国民的意志,故而立法权应掌握在全国人民手中,国民应参与立法。显然,此时的梁已初步树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而与戊戌政变前相比,梁所关注的重心已发生了变化:由制度层面的革新而逐渐转换为深层次精神文化层面的革新,由此前的政治变革逐渐转移到思想文化的变革,由对上层统治阶级的过分政治期待而逐渐转变为对国民思想进步的热切期望。

二、文学活动及主张

文化视野的下移,异域文化的启迪,使梁对文学的认识也初步深入。1898年底,梁在《清议报》上开辟了改良派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用以发表改良派及其同情者的诗作。较之于戊戌变法前只有少数熟悉的朋友才能读懂的“新诗”,“诗文辞随录”的范围要大得多,它面对的是更多的读者,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也是改良派的创作有了新的突破,而“诗文辞随录”专栏的出现,也使改良派的诗歌形成了一种集体创作的趋向。1899年底,梁在去夏威夷的途中,总结了“新诗”创作的教训,并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而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朗然后可。……惟将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以供来者之资料可乎?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尽。

而这正表达了他对传统诗歌陋习的不满,欲对其进行革新,为此,他对“诗界革命”进行了反省和前瞻,认为作诗“不可不备三长: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在梁看来,新意境主要是指“新学”,新语句乃是指语言和词藻,而所谓以“古人风格入之”就是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序》中所指出的“诗境”、“技法”与“炼格”。虽然梁提出了诗歌创作的三个要素,但他也看到了“旧风格”与“新语句”之间的不相容,因而他认为,夏增佑及谭嗣同二人虽然善于用新名词入诗,然而语句枯涩难懂,“皆片鳞只甲,未能确然成一家之言,且其所谓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有之也。”此时的梁,从文学启蒙的角度出发了,要求诗歌能面向读者,能成为传播思想的工具,而诗歌的旧体形式与新学语不和谐的结合,使诗歌失去了艺术的可鉴赏性,成为堆砌新名词的字典,而新思想更无法传达。基于此,梁开始总结“诗界革命”的经验,而欲建立一套新理论,而这一矛盾,也是他于 1902年发表《饮冰室诗话》时才提出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

同样是在 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梁提出了“文界革命”的口号:

余既戒为诗,乃日以读书消遣,读德福苏峰所著《日本之将来》及《国民丛谈》数种。德福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实为文界别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其余是也。苏峰是日鼓吹平民主义甚有功,又不仅以文豪著。

在梁眼中,文章的改革与启蒙思想的宣传密不可分,梁推崇德福氏乃是由于他利用通俗浅易的文字宣传西方思想文化,且直接面向大众。而这也引发了梁对文学通俗化、大众化道路和初步思考。

而梁在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宣传活动时,更加深了对小说明的认识。1898年 12月,梁在《清议报》的“规例”中,提出了“政治小说”的概念,并明文规定“政治小说”为该报刊载的六项内容之一。他亲自翻译了日人柴四郎的《佳人奇遇记》,标以“政治小说”刊布,以示提倡。12月 23日,梁在《清议报》上发表了重要的小说论文《译印政治小说序》,第二次提出了革新小说的主张。文章通过中西小说的对比,充分肯定了小说多民众的启蒙教育功能以及政治小说在西方政治改革中的巨大作用:

在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 以其身之经历,乃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于是彼中缀学之子,簧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民、而工匠、而车夫马卒、而妇女、而童孺,莫不手之口之,往往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止一变。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英名士某群曰;小说为国民之魂,岂不然哉岂不然哉!

同时,梁还看到了中国读者对小说的喜爱:“缀学之子,簧塾之暇,其手《红楼》而口《水浒》,终不可禁。”而中国传统小说的“诲淫诲盗”引起了他的忧虑,为此他提出革新传统小说的主张,以翻译“外国名儒所撰述,而有关节于今日中国时局者”的政治小说,来抵制中国“诲淫诲盗”的小说。该文还从“人情厌庄喜谐之大例”中,感到小说有较“六经”、“正史”、“语录”、“律例”所不能及的作用,因而竭力要为小说争取并列的地位,认为“小说学之在中国,殆可增《七略》而为八,蔚四部而为五者矣。”1899年,他在《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中,赞许了政治小说渡日本民权运动的影响,他说:

于日本维新运动有大功者,小说亦起一端也。明治十五、六年间,民权自由之声片面,遍满国中,于是西洋小说中,言法国、罗马革命之事者,陆续译出,有题为“自由者”,者,日新月盛。……著书之人,皆时之大政论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固不得专以小说目之。而其浸润与国民脑质最有效力者,则《经国美谈》、《佳人奇遇》两书为最云。

这两篇文章表明,梁受日本和西方政治小说的影响,已进一步认识到小说对于国民思想启蒙的作用,明确指出政治小说就是他所选中的启蒙工具,并在理论上为“小说界革命”作了准备。

与戊戌政变前相比,此时期梁的文学启蒙观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首先,他明确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及“政治小说”的概念,显示了他对文学多维度的思考。维新时期,梁以纯粹的政治改革为其终极目标,对文学虽有所触及,但却从属于维新变法的大旗下,对文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零星的感悟阶段。此时期,移居日本的他从异域文化中汲取养料,对维新运动的失败做出反思,并认识到单纯的政治变革不能救中国,而应从国民的思想改造入手。尽管此时他并没有脱离政治中心情节,然而,他把此前单纯的政治改革思路转换为:文学—改造国民思想—富国强国之路,可见出他对文学的认识是理性思索的结果。是其文学启蒙观念的进一步升华。

其次,此时期,梁尽管提出了“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口号,但诗界和文界究竟如何革命,按怎样的方式进行革命,怎样才算是文学革命的理想结果,他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提出实际的见解。同时,他的文学功能观也未正式形成,只是初步认识到“小说为国民之魂”及政治小说在西方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至于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魅力,它怎样作用于人心,文学要塑造出怎样的国民,如何利用文学手段对国民的理性与情感进行启发、塑造,又用什么样的思想文化观念去启蒙民众,如何将文学的形式与启蒙的内涵有效的结合等问题,均未进入到梁的视界。然而,正是这些近乎呐喊式的革命口号的提出,规范了梁后来对文学深层次的思考。

故而,此时期可视为梁文学启蒙思想的发展期。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010-09-11

蒋志刚 (1974-),男,湖南永州人,讲师。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一直难忘
高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