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文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2010-08-15孙伶俐

外语与翻译 2010年4期
关键词:儒家万物伦理

孙伶俐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浅谈生态文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孙伶俐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讨,生态伦理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生态文明;生态伦理;天人合一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也提出了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且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求到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目前对于生态文明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一是“大文明论”。它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1]。

二是“小文明论”。“小文明论”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的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而言的。

三是“折中论”。“折中论”认为生态文明在广义上讲是“大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在狭义上讲是“小文明”,是一个社会内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1]。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一个社会对待自然环境的基本态度、理念、认识以及实践的总和,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反映了人类对待自然的一种境界与成熟程度。

二、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生态伦理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讨,生态伦理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生态伦理是基础层面。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应当怎样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果没有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当然也就缺乏对待自然的合理行为。作为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这是指导人们对自然实践的基础。

生态伦理强调人的自律与自觉,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因此,生态伦理的内容包含促进人和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互利共生、共同进化和发展[2]。传统工业文明把人类看作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最尊重的物种,传统的道德观只关注人的利益和人的权利,而忽略了自然界的生态权利;只承认人类是权利主体,而否定自然界也是权利主体的特性;只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排斥人和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在生态文明形态下,新的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树立新型的生态意识,规范人们对自然的行为,公平地对待自然,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有序,进而推动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序发展。新的生态伦理观主要包含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平等观。人类平等观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人与自然平等观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既有改造自然的自由和权利,也有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人与其他物种都是宇宙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享用自然并非人类的特权,而是一切物种共有的权利[2]。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这个思想的世界观基础是中国古代整体论的哲学思想。这种古代整体论的哲学,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中国古代儒、道两家的思想学说中。儒家以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为说,道家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为宗,都是把天地万物与人类看作一个整体。

儒家文化把天当作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本原,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主张“仁爱万物”、“天人合一”。首先,“仁爱万物”的道德理念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理念,这种理念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肯定人与自然皆有各自独立的存在价值,认为天与人之间应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只有这种和谐的生命境界,才能引发人们对生命、万物、自然的一种心灵关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但儒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它的最高理想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其次,“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仁爱万物”精神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从价值观上肯定了人与自然皆有各自独立的存在价值,认为天与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只有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境界[3]。

儒家的“天人合一”说一般都以孟子为倡导者,但从根源上看还是应该从孔子谈起。孔子认为天人关系应该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的“天”仍然保留了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意义。战国中期,孟子认为天是“莫之为而为”的客观必然性。对于自然界的客观必然性,只能是“顺天”而不能“逆天”。故孟子提出人要由“尽心”、“知性”而“知天”,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4]。“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

“天人合一”思想在荀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思想被西汉大儒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成为其“行有伦理副天地”的天地伦理观的理论基础——“天地人一体说”。董仲舒说:“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三者分工不同,又彼此作用,共同成为“万物之本”。儒家的“天人合一”说,发展到宋代,更趋于成熟。宋儒在继承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墨家的“兼爱”、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观点,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使儒家的“天人合一”说更加系统。

道家也主张天人一体论,甚至道家比儒家更主张顺应天道,更热爱山水之美,更重视生态的保持,其哲学带有自然主义的浓郁气味。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人若能不以主宰自居,感悟其中的“天机”,便能“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称为“天乐”。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天人相通,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5]。

四、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体,这与生态文明所提倡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观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大可找到其足以植根、滋生、丰长的深厚沃土。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道德意识也对呼唤绿色文明,构建和谐生态有着诸多启示。

首先,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从儒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生态世界观和本体论认识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人们不能凭空改变它,如果有人违背自然规律,那势必会遭到自然界及其规律的惩罚。当今严酷的事实已经沉痛地告诉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今人对此还没有清醒过来。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由于人类愚昧无知、贪得无厌而违背自然界及其规律,滥砍滥伐、滥捕滥杀,已经造成千余种生物物种灭绝,动植物物种正以自然淘汰的速度灭绝。另外,土地沙漠化加剧,生态植被遭到破坏,资源枯竭已成事实,自然灾害频发。我们只有尊重自然及其规律、利用自然及其规律、按自然及其规律办事才是最终的和必然的选择。

其次,对自然生态要有道德良知。从儒家“仁爱万物,”的生态价值观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所有宇宙自然万物不但具有外在的工具手段性价值,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内在的自身存在价值。敬畏生命,推恩爱物,珍借动物,关爱生命是人类应有的生态良知和道德情怀,是人类的德性,古人都能轻易获“德”今人为何偏要缺“德”。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同德,共建生态道德。

最后,要有生态忧患意识,提倡节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应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求又不危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在消费指向上要倡导适度消费,节俭生活。适度消费要求我们以获得基本需求为标准,反对无止境地占有物质资源。同时应积极参与“绿色消费”,人类的生活方式既不能损害其他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和生存。在消费过程中,我们应当大力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主动购买对环境危害小、对健康有益的绿色产品,用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生产经营者向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使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从而使人过上真正的符合人类本性及社会道德的生活[6]。

[1]宋言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丁开杰.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3]鲁成波.儒道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构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6).

[4]刘丽英.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5]任俊华.论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08,(6).

[6]陈文.“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J].前言,2008,(11).

2010-09-11

孙伶俐 (1983-),女,安徽和县人,硕士。

猜你喜欢

儒家万物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