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原体肺炎86例临床分析

2010-08-15邵莲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8期
关键词:大环内酯胸部体征

邵莲香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包括有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肺炎支原体的微生物经口、鼻的分泌物在空气中传播[1]。健康人吸入后而感染,发病前2~3 d至病愈数周,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肺炎支原体,其致病性可能是患者对支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支原体肺炎常为良性,经过有自限性,预后良好。现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86例支原体肺炎分析如下,以提高对成人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86例支原体肺炎病例,其中男39例,女47例。年龄21~62岁,平均45岁。

1.2 临床表现 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多见,为首发咳嗽发热77例,咳嗽呈刺激性干咳为主,全部病例均有咳嗽、咳痰,初起咳嗽少痰,多为阵发刺激性干咳,3~5 d后咳嗽加剧,其中白痰61例,黄痰9例,痰中带血14例,胸闷喘息14

例,胸痛49例。

1.3 胸部X线表现 胸片表现多样化,但无特异性,肺部浸润多呈斑片状或均匀的模糊阴影,中、下肺野明显,有时呈网状、云雾状、粟粒状或间质浸润,严重者中、下肺结节影,少数病例可有胸腔积液。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确诊后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采用阿奇霉素注射液注射。阿奇霉素用量为10 mg/(kg·d),1次/d,5~7 d为首程时间,用药后3~5 d体温正常30例(50%),6~7 d体温正常21例(35%),8~14 d体温正常9例(15%),阶段性、大叶性肺炎及体温1周未降至正常的,用足7 d,停4 d后继续口服或静脉滴注上计量3 d,7 d为一疗程进行序贯治疗,2周内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咳嗽随体温下降而减轻。胸部X线片病灶完全吸收迟于临床消失1~2周,1例大叶性肺炎反复随访胸片,半年后才反映吸收完全。并发症病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

2 结果

经治疗,86例,痊愈62例,有效21例,好转3例,恢复时间为8~12 d,不良反应为轻度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干呕、纳差、腹胀、腹痛。

3 讨论

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约1/3病例无症状。以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形式出现,而以肺炎最重。发病初有乏力、头痛、咽痛、发冷、发热、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头痛显著。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2~3 d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咯少量黏痰或黏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发热可持续2~3周。热度恢复正常后尚可遗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无胸痛,体检示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2]。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少数病例有斑丘疹、红斑或唇疱疹。胸部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于性或湿性啰音,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肺部体征不明显,与X线征不相称。胸部X线呈多种形态的浸润影,节段性分布,以下肺野多见。病变可于3~4周后自行消散。血白细胞多正常或稍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发病2周后冷凝集反应多阳性,滴定效价超过1:32。血支原体IgM抗体的测定有助于诊断。直接检测标本中肺炎支原体抗原,适于临床早期快速诊断。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体,无细胞壁,蛋白质丰富,并且这些蛋白质抗原对机体危害极大。由于肺炎支原体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等多种组织存在共同抗原,支原体感染后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3],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靶器官病变,而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国内有报道说感染肺外脏器受累可高达50%。本组有近一半患儿出现肺外表现,与之接近。有5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咳嗽发作、类似哮喘发作。据报道MP感染不仅是肺炎的主要致病原,而且与哮喘密切相关,故对反复发作哮喘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要考虑是否为MP感染所致,应尽快查明病因,并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的特点是病程长,咳嗽迁延不渝,临床表现多样,患者症状多于体征,X线表现多于体征,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治疗效果欠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效,但必须在确诊MP感染、按疗程的治疗下才能防止病情反复。

猜你喜欢

大环内酯胸部体征
基层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管理研究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双源CT大螺距扫描在胸部筛查的应用
家兔急性肺损伤胸部超声与病理的相关性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胸部Castleman病1例报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