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iHiLo研究进展

2010-08-15王蕾高炳宏陈佩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低氧红细胞机体

王蕾 高炳宏 陈佩杰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2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

1 HiHiLo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1],进一步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国内外体育科研工作者在高原训练思路上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探索出新的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高住低训(living hightraining low,HiLo)。随着HiLo的研究深入,针对传统HiLo训练法缺乏低氧环境运动刺激的不足,有学者[2]提出在HiLo中加入一定的低氧运动,进一步增加机体的缺氧程度,刺激机体产生更大的抗缺氧反应,增进机体的抗缺氧能力,通过低氧环境的安静滞留和运动两方面的作用来提高运动能力,这种方式叫高住高练低训(living high-exercise high-training low,HiHiLo)。国内学者胡扬进而更明确地提出了HiHiLo训练法的概念,即是让运动员居住在人工低氧环境中,以常氧训练为主、低氧训练为辅的一种综合模式低氧训练法;它既可以通过低氧暴露改善运动员的氧气运输和利用能力,又可以保证以正常的运动强度进行训练[3]。在实际运用中,HiHiLo是在HiLo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低氧训练手段进行优化和改进,是目前最新的低氧训练手段之一[4,5]。在我国,低氧训练被界定为利用人工低氧环境进行训练或刺激的辅助性训练方法,主要包括高住低练(HiLo)、高住高练低训(HiHiLo)、低住高练(LoHi)和间歇性低氧训练(IHT)4种形式。HiHiLo良好的训练效果已经逐渐在实践中得到证实,有关HiHiLo训练法对机体影响的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HiHiLo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可能是多方位的,目前有不少学者着力于低氧训练对血液运氧系统、免疫系统、抗氧化系统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2 HiHiLo的优势

HiHiLo训练法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模拟高原训练的效果。在低氧刺激下,通过启动和改善呼吸、心血管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加组织的血流量,增加血液运氧能力,使组织的呼吸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得到加强,因而对机体的功能状态、一般身体状态和运动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较长时间内充分利用低氧对机体的有效刺激,逐步建立对低氧的适应能力,使组织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得到改善,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变化,全面提高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血液运氧能力以及肌肉代谢能力。然而其不足之处就是不易合理安排高住、高练和专项训练的比例[3,4]。高炳宏对4种模拟低氧训练法优缺点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强调HiHiLo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模拟低氧训练的效果,训练中既保证了高住期间低氧使血液系统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又保证了低氧训练对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运动员可通过低氧环境下缺氧的滞留时间和缺氧的运动两方面的合成作用提高运动能力和机能状态[4]。

3 HiHiLo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

3.1 有氧运动能力

国内外学者对高原训练和有氧运动能力之间关系做了大量研究。相关研究表明,HiHiLo训练法能显著提高AT、PWC170、乳酸阈及力竭时间等,有助于有氧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其提高运动员耐力的效果优于HiLo训练,提出HiHiLo训练是一种能较好发展有氧耐力、提高机体整体机能状态的训练手段[6-11]。

最大摄氧量VO2max是综合评定机体在极量负荷运动时心肺功能状况的一项参数,也是评定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依据。包大鹏等[12]对8名优秀中跑运动员27天HiHiLo训练(常压模拟海拔约2800m休息和睡眠10.5小时/天+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90%VO2max强度蹬功率自行车 5min、60r/min、休息 2min、重复 4组 /次、每周 3次 +常氧环境专项训练)前、后与运动能力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VO2max显著增加,获得VO2max时的最大功率也显著增大,且到达力竭的时间明显延长;经过HiHiLo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与训练前相比显著提高,说明该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中跑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这在不同的实验模式下也得到了证实。聂晶等[13]观察到70例北方健康汉族男性4周的HiHiLo训练(常压模拟海拔约3000m休息10小时/天+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75%VO2max蹬功率自行车30分钟/次、每周3次+常氧环境有氧训练)后VO2max显著提高。但杨旭[14]对足球运动员进行4周HiHiLo训练(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睡眠10小时/天+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72%VO2max强度蹬功率自行车40分钟/次、每周2次+常氧环境专项训练)的研究发现,4周训练后,实验组VO2max没有发生显著改变,但无氧阈负荷明显提高,完成相同负荷后乳酸水平明显降低。还有研究[15]对国家跆拳道运动员进行4周HiHiLo训练(常压模拟海拔2800m低氧暴露10小时/天+低氧房72%VO2max蹬功率自行车30分钟/次、每周3次+常氧专项训练)后发现,低氧组与对照组运动员VO2max无显著变化(P>0.05)。

上述研究的HiHiLo训练模式、训练强度、训练量安排及训练时间长短等因素不一,使得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改善程度不一。所以检测运动员对低氧的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的低氧训练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3.2 心血管系统

目前,低氧训练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率、心输出量、血管顺应性等。一般认为,高原低氧暴露初期,基础心率升高是对低氧环境的代偿,后期的下降则是运动员心储备能力增强的表现。缺氧作为一种应激源,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受体增加,反射性地引起交感-肾上腺轴活性增强,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量提高,心率加快,外周血管舒张,外周循环阻力降低,最终通过增加心输出量使血流速度加快,从而增强运输氧的能力。

胡扬认为,HiHiLo通过在低氧环境下的运动提高运动员心肺功能,是一种较全面的提高运动员体能的方法[16]。在其随后的科研实验中,通过对48名运动员进行4周HiHiLo训练(常压模拟海拔约2800m休息和睡眠10小时/天 + 常压模拟海拔约 2500m、30min、60r/min、75%VO2max强度蹬功率自行车/次、每周3次+常氧训练)前后进行Doppler超声心动图测试,发现运动员左心室泵功能在递增负荷全过程中均显著改善,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明显增强,而收缩功能变化并不明显[17]。有研究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进行4周HiHiLo训练(常压模拟海拔约2800m休息和睡眠10小时/天+常压模拟海拔约 2800m、30min、80%VO2max强度蹬功率自行车40分钟/次、每周3次+常氧训练)前后,观察心电图∑T/R变化和采用负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试运动员心脏结构及心力储备的变化,结果发现HiHiLo对心脏功能无不良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心力储备功能的增强[18,19]。

低氧训练对心肌细胞形态、分子结构和机能能力都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离子通道的改变、线粒体及有氧代谢酶活性、心肌微血管和冠状动脉血流量、心肌纤维形态机能、心钠素等方面的良好改变[20]。Gonchar等的研究也显示适度的低氧训练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心肌、肺部形态和功能,并能提高这些组织的抗氧化能力[21]。国外研究认为,在耐力训练后心脏的功能改善主要体现在舒张功能方面还是收缩功能方面,至今仍有争议[2]。

国内有关心血管系统在HiHiLo训练中的变化的文献报道中,总体上认为HiHiLo训练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不同的低氧训练模式、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比较HiLo、LoHi和IHT三种模式,HiHiLo提高心肺系统功能有明显优势。

3.3 血液成分

3.3.1 红细胞系指标

HiHiLo训练法对运动员红细胞系指标的影响近年来研究很多,多数研究支持此法可以提高血液系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从而增加红细胞数量,提高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2,15],并提高耐力运动员平原运动成绩[10]。

刘海平等[13]观察HiHiLo组(模拟海拔约 2700m暴露10小时/天+低氧房模拟海拔约2700米、80%VO2max蹬功率自行车30分钟/次、60转/分、每周3次+常氧环境训练)和LoHi组后发现,所有测试运动员在HiHiLo期间 RBC、Hct、Hb明显升高(P<0.05),第 3、4周出现高峰值,LoHi组变化不明显,或在大强度训练中下降。高炳宏等的研究显示,4周HiHiLo(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睡眠10.5小时/天、每周6天+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低氧训练1.5~2小时/次、每周3次+常氧环境有氧训练)使女子赛艇运动员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在训练中持续显著升高,升高出现早、幅度大,训练结束时达到最高值,训练后虽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的增加不完全同步[22]。

近几年,对网织红细胞在低氧训练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研究开始深入。有研究[23]观察了13名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26天的HiHiLo训练(模拟海拔约2800m暴露10小时/天+低氧房模拟海拔约2800米、80%VO2max蹬功率自行车30分钟/次、60转/分、每周3次+常氧环境训练),结果显示HiHiLo训练对刺激骨髓红系造血的效果优于LoHi训练。根据此结果,作者认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是低氧训练的敏感指标,并与血红蛋白变化存在一定关联性;在训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应推广HiHiLo训练。也有不同报道。杨旭研究表明[24],4周HiHiLo训练后,足球运动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压积水平均未见显著性变化,而网织红细胞在实验后低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指出,红细胞生成活性增强时,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加,说明HiHiLo加强了红细胞的再生能力,对低氧适应有积极的影响。

HiHiLo训练法对红细胞系指标产生影响,目前多数研究较一致认为:(1)不同模式低氧训练中RBC、Hb和Hct的变化幅度、特点与规律不尽相同,个体差异比较大,训练效果评价滞后,与高原训练比较也有所不同;(2)Hi-Lo、LoHi和HiHiLo三种低氧训练模式均能明显提高运动员RBC、Hb和Hct,但不同模式提高程度不同,RBC表现为 HiLo>HiHiLo>LoHi>LoLo,Hb和 Hct表现为 HiHi-Lo>HiLo>LoHi>LoLo,RBC与Hb和Hct的增加不完全同步;(3)HiHiLo模式训练后,保持Hb的能力优于HiLo和LoHi组;(4)传统评估指标(RBC和Hb)可能受缺氧刺激程度不足(所选模拟高度不够和低氧暴露时间短)、训练量及训练强度较大导致红细胞老化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破坏增加、铁储备不足、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不能独立和早期反应血液系统的变化,还可能会误导教练员和研究人员对低氧训练效果的判断;而网织红细胞参数则不受上述因素影响,并且其变化早于成熟红细胞相应参数。网织红细胞参数的早期变化对于调整低氧训练计划,有效提高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3.2 血液流变学指标

低氧训练显著增加红细胞变形,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从而提高机体对低氧环境和大强度运动的耐受力。由于LoHi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低氧暴露时间相对较短,对血液系统中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影响没有持续低氧暴露明显;相比较而言,HiHiLo提高程度要大于HiLo、LoHi和IHT等训练方法。有文献报道[25],对跆拳道运动员进行4周HiHiLo训练(常压模拟海拔约2800m休息10小时/天+常压低氧房模拟海拔约2800m、72%VO2max蹬功率自行车30分钟/次、每周3次+常氧环境有氧训练),观察血液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膜流动性、膜band-3蛋白含量的变化,来探讨HiHiLo对运动员红细胞膜和有氧能力的影响。另外,许春艳等[26]研究认为急性低氧运动对血液流变性会产生不利影响,使得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由正常的双凹圆盘形变为运动后周围肿胀或者一面凹、另一面凸的草帽形,同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包大鹏等[27]研究认为,在常氧训练后进入低氧暴露不利于血液流变学参数及红细胞形态的恢复。

总之,低氧训练使红细胞数增加,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改善微循环,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加快对代谢产物的排出率。因此在HiHiLo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特点和规律,特别是敏感和特异指标还有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3.4 免疫系统

在对运动员低氧训练的科研监控中发现某些疾病易感性有增强的现象[28],但由于研究对象和测试时间不同,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并且低氧训练导致人体免疫机能发生改变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白细胞在体内主要参与免疫反应,白细胞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疾病情况和免疫应激状态。人体外周血中的白细胞主要包括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高炳宏等人针对女子赛艇运动员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发现女子赛艇运动员 4周 LoLo、HiLo、LoHi和 Hi-HiLo训练对三种白细胞的影响效果不一,其中HiHiLo组训练对机体免疫能力影响不大,认为在低氧中暴露的时间越长,对WBC影响越小[29];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均能对白细胞及其分类造成一定规律性的改变,但各种训练模式间并无明显差异[29]。长期(5周以上)低氧训练可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表现为部分免疫因子调节[30]。

当前有关高原和低氧训练时运动训练和低氧双重刺激对运动员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报道不多,结果也不尽相同。王芳[31]通过补充灵芝提取物对4周HiHiLo(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低氧暴露约10小时/天+常压低氧房模拟海拔约 2500m、72%VO2max、60转 /分蹬功率自行车30分钟/次、每周2次+每周3次常氧环境转向专项训练)男子足球运动员T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4周HiHiLo与低氧暴露前相比,机体的CD4+%和CD4+/CD8+的比值明显下降;服用灵芝胶囊进行Hi-HiLo第3周时机体CD3+%明显提高,CD4+/CD8+的比值变化趋势更接近于低住低训低练组的变化曲线,作者认为服用一定剂量的灵芝胶囊对维持HiHiLo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平衡可能有一定的作用。另外,王恬研究了HiHiLo和LoHi两种低氧训练过程中,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无显著变化;训练至第 4、5 周,NKT(natrural killer T,是一类特殊的细胞亚群)细胞与训练前比较明显下降,且HiHiLo组比LoHi组变化更为显著,认为NKT细胞能作为首选的免疫指标监测机体的免疫功能,部分免疫指标较为显著的变化多出现在低氧训练的后期[32,33]。

从以上研究结果看,不同低氧训练模式虽对WBC造成一定规律性的改变,但各模式间无明显差异,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机体免疫机能虽有影响,但不明显。

3.5 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相关指标

3.5.1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更差,尤其是大脑,耐受力最低。这是因为脑组织的能量供给几乎完全依靠糖的有氧氧化。HiHiLo、HiLo和高原训练中机体神经系统较易因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头晕、头痛、失眠和易疲劳等。但随着高原习服产生高原适应,大脑逐渐适应低氧环境,使各系统器官的生理代偿机制更加完善,从而对低氧、低气压以及其它高原特殊自然条件的耐受能力增强,建立代偿机制,使缺氧症状得到缓解,提高其适应能力。

从目前收集的国内外有关文献看,对运动员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训练、间歇性低氧训练以及HiLo训练法上,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尚不系统,只收集到一篇关于HiHiLo训练法对运动员脑神经反应能力影响的文献。王长生等[34]对国家女子中长跑运动员进行4周HiHiLo(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暴露10小时/天+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功能自行车40分钟/次、每周3次+常氧环境训练),每周训练6天,休息1天,采用作者自行设计的BTL-QZ-1气质测试系统测试反应时,发现HiHiLo训练对增强脑及神经系统的抗氧化能力有显著或一定效果;HiHiLo训练对运动员复杂的神经反应错误率有一定影响,而对简单神经反应类型出错的影响可能性不大;HiHiLo组和对照组在神经反应特征上,兴奋性、稳定性差异显著(P<0.05)和非常显著(P<0.01),而抑制性、灵活性无明显差异。

3.5.2 内分泌系统

运动员在低氧训练、大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及恢复期,内分泌系统会发生明显改变,导致各内分泌腺体和细胞的分泌水平出现相应变化,进而各种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也会有相应改变。低氧训练中四种模式对于运动中激素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且不系统。但在运动实践中,由于一些激素的测试方法尚不成熟或测试方法繁琐,目前较为成熟和常用的内分泌指标是血清睾酮(T)和皮质醇(C)。

HiHiLo对运动员T的分泌活动是促进还是抑制,报道还不完全一致,总体上其影响为下降趋势,并且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T、C的影响程度不一,存在个体差异。在实际运动监控中,多以T/C比值来了解体内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情况。也有研究表明,T的变化有时与训练情况并不非常一致,而游离T在训练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同训练负荷的安排、C和尿素氮(BUN)的变化情况相对应[35]。

现代研究表明,低氧训练使红细胞增加是由于EPO分泌增多引起的,从而使机体的缺氧状态得到进一步改善[36],但是低氧训练引起EPO水平增加是最初的一过性增加,而红细胞是在低氧训练过程中持续增多,甚至低氧训练后仍能维持一段时间。因此红细胞持续居高的原因可能与EPO水平外的其它因素有关,而EPO对红细胞系的作用是通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eotor,EPOR)结合而发挥的。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肾脏分泌的EPO及骨髓细胞表面表达的EPOR可能并不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唯一因素[37]。

目前低氧训练对EPO影响的报道结果不一致,各国科学研究对EPO生成及起作用的时间还是众说纷纭,并且对EPOR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研究多集中于白血病和贫血等疾病,今后可以从更深层次即EPO受体的表达来确定低氧训练的时间和强度。

总之,从目前收集的国内外有关文献看,低氧与神经内分泌系统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上,低氧对运动员神经内分泌系统方面影响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高原训练、间歇性低氧训练以及HiLo训练法上,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尚不系统,并且在HiHiLo训练中,有关 EPO、T、C及 T/C、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生长抑素(GHRIH)和瘦素(Leptin)等激素指标的相关报道比较有限。

3.6 自由基抗氧化系统

正常人体内自由基的生成和消除处于动态平衡,如果自由基的生成大于消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在低氧训练对自由基抗氧化酶影响的研究中,HiLo及IHT的报道比较多见。已有较多的研究证实[38-41],适宜的低氧刺激或不同低氧训练方法能有效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引起机体自由基生成量增加,诱导抗氧化酶和红细胞抗氧化蛋白(HRPRP)生成增多以抵御自由基对红细胞的侵害。国外学者认为随着对刺激的不断适应,机体组织会产生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适应性反应以降低机体的氧化损伤程度,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的目的[42]。关于HiHiLo的有效性与氧化损伤程度的关联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自由基代谢及抗氧化酶与机体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谷胱甘肽(GSH、GSSG)、GSH-PX 基因也是低氧敏感基因[43]。干懿洁的研究显示[44],5 周HiHiLo和LoHi训练对高水平女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抗氧化状态的影响有所不同。整个训练过程中,HiHiLo组(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睡眠10.5小时/天、每周6天+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低氧训练房中进行划船测功仪训练1.5、2小时/次、每周3次+常氧训练)运动员抗氧化状态的变化情况优于LoHi组;与LoHi训练相比,HiHiLo训练更能促进运动员机体抗氧化状态的正性变化;并且运动员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GSH-PX这两个抗氧化状态的相关指标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的变化最为突出,作者推荐可以将这两个指标作为今后了解低氧训练中运动员机体抗氧化状态变化的监控指标。另外,欧明毫实验表明,模拟海拔2500m进行高住低训,实验组运动员血清MDA水平和SOD活性在训练期间均无明显变化;4周高住低练后,血清MAD水平低于低住低练组,SOD活性高于低住低练组[45]。

低氧对抗氧化酶的影响十分复杂,不同低氧方式、低氧程度和持续时间对抗氧化酶的影响都可能不同;另外,不同低氧刺激形式与不同训练水平结合产生的低氧训练模式对抗氧化酶的作用更为复杂。

3.7 酸碱平衡系统

为适应低氧环境下呼吸碱中毒,机体通过血液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降低血液pH值,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此外,在低氧环境下运动,由于心脏和骨骼肌的氧供应量减少,在完成无氧运动时,在酸碱平衡方面会出现一特殊状况,即血液和肌组织的乳酸过量堆积,最终导致慢性缺氧状态下最大乳酸浓度下降,影响运动能力。

运动中机体酸碱平衡及其调控能力是近年来运动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的新课题,也是影响运动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取样手段、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文献报道了4周Hi-HiLo对酸碱平衡以及调控能力的影响[14]。作者通过观察4周HiHiLo(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睡眠10小时/天 +常压模拟海拔约2500m、72%VO2max强度蹬功率自行车40分钟 /次、每周2次+常氧环境专项训练)前后运动员完成一次性运动时血气的改变,以及与酸碱平衡有关的转运蛋白mRNA水平的变化发现,HiHiLo不仅改善了酸碱平衡,对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功能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认为血液缓冲能力明显提高可能是通过与阴离子转运有关的AE1 mRNA的显著性提高实现的。

因此,血液缓冲能力提高,对维持无氧运动时内环境的稳定,降低运动肌酸化有良好的作用;运动机体酸碱平衡能力以及调节机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低氧适应效果的好坏,训练和低氧适应均可以使机体酸碱平衡系统产生适应性改变,但其变化的机制并不相同。

3.8 遗传与低氧适应

目前,低氧训练作为提高有氧能力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耐力项目运动员中。不少学者认为低氧训练效果的个体差异性可能与个体对低氧环境刺激的适应性不同有关,而遗传因素在其低氧适应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6-48]。国外有文献报道,一些低氧适应基因的多态性能解释个体对低氧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性[49]。基因多态性的发现为理解和认识个体对低氧环境的易感性和耐受性的差异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fms样酪氨酸激酶(Fms-related tyrosine kinase-1,Flt-1)基因是当前研究的重要的低氧适应相关基因之一[50]。Flt-1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特异受体,对VEGF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起到关键的介导作用。该受体主要在内皮细胞中表达,而低氧是使其表达上调的主要“诱导剂”,其机理是在Flt-1基因启动子上存在缺氧诱导增强元件,可以从转录水平加强它的表达[51]。最近国内有研究观察了70名北方汉族健康男性4周HiHiLo训练后发现,Flt-1基因 SNP/A193019G的 AA基因型 VO2max及Hb的变化幅度均高于AG基因型,但无显著性差异,认为AA基因型者可能有对低氧训练更敏感的趋势,认为应加大样本量更进一步研究[52]。这为今后探索个体化低氧训练方案提供了帮助。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HiHiLo训练法由于可提高运动能力,已被作为传统高原训练的补充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1)HiHiLo训练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对机体产生一定且有效的保护作用,体现在对呼吸、心血管、血液等系统的影响作用,并从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水平提高机体氧运输和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2)对Hi-HiLo训练法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多集中确定在:模拟海拔高度多在2200~2600米(含氧量14.5%~15.4%)。低氧暴露时间多为10~12小时/天、低氧训练40~90分钟/天,2~3次/周,持续3~5周,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可供实际应用的结论;研究对象多集中在赛艇、游泳、足球、中长跑等耐力项目,对低氧训练和专项训练如何合理结合的探讨较少。(3)文献报道多集中在HiHiLo对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并且已经涉及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水平的研究,但对其他系统的研究还未深入。总之,目前研究尚不够系统,多为对某些特定指标的观察,科学探索的成分较多。对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综合评价才能真实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从而科学指导训练。

由于HiHiLo训练效果受到低氧刺激浓度、时间和低氧训练周期长短、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员训练水平差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HiHiLo训练法仍然无法解决训练强度较低的问题,还只能作为辅助训练手段,在正式训练中开展得并不广泛。目前,在实际训练中应根据训练条件和训练目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低氧训练模式。

[1]Takahashi H,Asano K,Nakayama H.Effeet of endurance training under hypoxic condition on oxidative enzyme activity in rat skeletal musele.Appl Human Sci,1996,133:111-114.

[2]Stray GJ,Chapman RF,Levine BD,et al.“Living high-training low”altitude training improves sea level performance in male and female elite runners.J Appl Physiol,2001,91(3):1113-1120.

[3]胡扬.模拟高原训练的新发展——从HiLo到HiHiLo.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69-72.

[4]高炳宏.模拟低氧训练的新方法与新进展.体育科研,2005,26(2):44-49.

[5]赵鹏,冯连世.新的低氧训练模式研究及应用进展.体育科学,2005,25(6):70-74.

[6]Zhou B,Conleer K,Jensen R,et al.Stroke volume does not plateau during graded exercise in elite male distance runners.Med Sci Sports Exe,2001,33(11):1849-1854.

[7]田春宽,乔柱,高颀,等.HiHiLo训练法与LoHiLo训练法对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影响的比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59-63.

[8]高炳宏,王道,陈坚,等.LoHi和HiHiLo训练对女子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25(11):33~39.

[9]高颀,刘海平.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评定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43-45.

[10]刘海平,胡扬,田野,等.HiHiLo与LoHi两种低氧训练效果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6,26(4):58-61.

[11]夏洪安,王凯.LoHi和HiHiLo训练对运动能力影响比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80-82.

[12]包大鹏,胡扬,曹振水,等.HiHiLo对优秀男子中跑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体育科学,2007,27(4):55-58.

[13]聂晶,胡扬,刘高福,等.中国北方汉族男子fms样酪氨酸激酶基因多态性与高住高练低训敏感性的关联性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1):4-7.

[14]杨旭.HiHiLo对足球运动员血液酸碱平衡及调控能力影响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2-26.

[15]高颀,朱荣,田野,等.HiHiLo对国家跆拳道女运动员血像、红细胞2,3-DPG和有氧能力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333-335.

[16]胡扬.关于高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865-868.

[17]吉洪书,孙飙,胡扬,等.HiHiLo对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左心室功能的影响.体育科学,2007,27(6):29-34.

[18]李俊涛,曾凡星,胡扬,等.低氧训练中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CK-MB和心电图∑T/R的变化.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3):314-316.

[19]李俊涛,曾凡星,胡扬,等.高住高练低训对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心功能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3):326-329.

[20]张慧,苏全生.低氧训练对心血管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2):2329-2332.

[21]Gonchar OA,Rozova EV.Effects of different modes of interval hypoxic training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oxidant status of heart and lung tissues.Bull Exp Biol Med,2007,144(2):249-252.

[22]高炳宏,步振威.LoLo,HiLo,LoHi和 HiHiLo训练过程中血象指标变化规律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25(10):32-36.

[23]刘媛媛,曾凡星,胡扬,等.网织红细胞在低氧训练中变化规律的研究.体育科学,2006,26(1):49-52.

[24]杨旭.HiHiLo对足球运动员血液酸碱平衡及调控能力影响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5]朱荣,高颀,田野,等.高住高练低训对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红细胞膜及有氧能力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1):8-10.

[26]许春艳,胡扬,田野,等.急性低氧运动对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及电解质饮料的干预效果.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1):17-20.

[27]包大鹏,胡扬,田野,等.运动后低氧暴露对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形态的影响.体育科学,2005,25(4):286-290.

[28]常芸,何子红,王莱芮,等.高原训练对国家短递速滑运动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体育科学,2002,22(1):86-90.

[29]高炳宏,高欢,陈坚,等.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女子赛艇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27-30.

[30]李雷,刘丽萍,张彦东,等.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运动训练前后免疫机能的变化.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5):503-505.

[31]王芳.灵芝提取物对HiHiLo男子足球运动员T淋巴细胞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32]王恬,陈佩杰,高炳宏.模拟低氧训练对女子赛艇运动员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变化的影响.体育科学,2006,26(6):59-61.

[33]王恬,陈佩杰,高炳宏.女子赛艇运动员低氧训练前后外周血白细胞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和穿孔素基因表达的变化.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2):196-199.

[34]王长生,梁承谋,方配素,等.HiHiLo对国家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神经反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1):31-34.

[35]罗荣保,刘文锋,汤长发.低氧训练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内分泌相关激素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82-10686.

[36]肖国强.缺氧运动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素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康复,2002,6(3):415.

[37]赵鹏,路瑛丽,冯连世.低氧训练对大鼠EPO/EPOR及其表达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2007,47(5):5-15.

[38]云大川,胡永欣.模拟高住低练对男大学生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及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体育学刊,2005,12(4):53-55.

[39]胡永欣.人红细胞抗氧化蛋白和抗氧化酶在间歇性低氧暴露后的变化.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2):199-202.

[40]陈晓彬,林文弢,翁锡全,等.低氧训练对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首都体育学院,2006,18(6):65-67.

[41]安江红,周帆扬.模拟高原训练对手球运动员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4):11-13.

[42]Chao WH,Askew EW,Roberts DE,et al.Oxidativestress in humans during work at moderate altitude.J Nutr,2005,129:2009-2012.

[43]黄丽英.间歇低氧训练对大鼠氧化应激及其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44]干懿洁.HiHiLo和LoHi训练对女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抗氧化状态的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45]欧明毫.高住低练对划船运动员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73-75.

[46]Beall CM.An ethiopian pattern of human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hypoxia.PNAS,2002,99(26):17215-17218.

[47]Ramirez G,Bittle PA,Rosen R,et al.High altitude living: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Aviat Space Environ Med,1999,70(1):73-81.

[48]Rajput C.Endothelin-1 gene variants and levels associate with adaptation to hypobaric hypoxia in high-altitude natives.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6,341(4):1218-1224.

[49]Suzuki K,Kizaki T,Hitomi Y,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lalpha and its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high altitude adaption in Sherpas.Med Hypotheses,2003,61(3):385-389.

[50]钱令嘉.低氧适应相关基因及其研究策略的思考.中国基础科学,2001,(9):8-12.

[51]张曼,沈乐,周爱儒.缺氧时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4):197-199.

[52]聂晶,胡扬,刘高福,等.中国北方汉族男子fms样酪氨酸激酶基因多态性与高住高练低训敏感性的关联性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1):4-7.

猜你喜欢

低氧红细胞机体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邓俊峰作品选
低氧燃烧工况下锅炉水冷壁管高温腐蚀行为分析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
小G蛋白RhoB在低氧激活巨噬细胞及功能调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