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血压波动特征及护理

2010-06-22何继东田宇红刘淑云

护理研究 2010年16期
关键词:脉压左心室左室

何继东,田宇红,邢 梅,刘淑云

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血压波动特征及护理

何继东,田宇红,邢 梅,刘淑云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其发病率日益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左心室肥厚(LVH)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1],左心室肥厚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血压合并出现左心室肥厚时,其心血管事件危险进一步增高,预后更差。因此,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病人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病人的血压波动特点,并初步提出对其个体化护理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8月—2009年10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病人128例,年龄30岁~59岁(44.12岁±9.53岁),其中男72例,女56例,所有入选者均为初次诊断高血压的病人,并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诊断标准。需除外继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糖尿病及冠心病。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HLVH组)72例、单纯高血压组(NHLVH组)56例。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美国产Space-labs 90207)佩戴在左上臂,距离肘关节2 cm~3 cm 处,日间(06:00~ 22:00)间隔 20 min、夜间(22:00至次日06:00)间隔30 min测压1次,所得有效数据在85%以上,否则重测。统计下列参数: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mDBP)、24 h平均脉压(24 hmPP,即 24 hmSBP-24 hmDBP)。②日平均收缩压(dmSBP)、夜平均收缩压(nmSBP)、日平均舒张压(dmDBP)、夜平均舒张压(nmDBP)。③血压负荷(BPL):日间、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分别指日间监测过程中超过标准值(dmSBP/dmDBP>135/85 mmHg,1 mmHg=0.133 kPa)、夜间超过(nmSBP/nmDBP>125/75 mmHg)的次数在总测量次数中所占百分比。日间收缩压负荷(dS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日间舒张压负荷(dDBPL)及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④血压昼夜节律[4]:(日间平均动脉压-夜间平均动脉压)/日间平均动脉压,以≥20%定义为杓型,<20%为非杓型,即昼夜血压节律消失。

1.2.2 左心室肥厚诊断标准 采用DC-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检查仪,变频探头 2.5 MHz~4.4 MHz在二维超声监测下获得乳头肌水平短轴的M型图像,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测量方法测量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等指标,按 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LVM),即 LVM=0.8×1.04×[(LVDd+IVST+LVPWT)3-LVDd3]+0.6,左室重量指数(LVMI)(g/m2)=LVM/体表面积,以 LVMI男性>125 g/m2,女性>120 g/m2和/或IVST>12 mm作为左心室肥厚标准。

1.2.3 其他指标 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分组 例数 年龄岁BMI kg/m2空腹血糖mmol/L三酰甘油mmol/L胆固醇mmol/L HLVH 组 72 43.9±7.4 24.0±0.9 5.1±0.8 1.4±0.3 5.1±0.3 NHLV H 组 56 44.8±9.4 23.4±3.8 4.9±0.6 1.3±0.4 4.9±0.5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病人动态血压各参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动态血压各参数比较(±s)

表2 两组病人动态血压各参数比较(±s)

组别 例数 24 hmSBP mmHg 24 hmDBP mmHg dmSBP mmHg dmDBP mmHg nmSBP mmHg HLVH组 72 144.3±11.2 85.7±8.5 148.3±8.9 86.6±8.1 140.2±15.9 NHLV H组 56 126.9±10.2 83.9±7.3 129.9±10.9 81.3±9.1 120.3±11.1 t值 4.9 1.9 5.1 1.8 4.9 P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nmDBP mmHg 24 hmPP mmHg dSBPL%dDBP L%nSBPL%nDBPL%HLVH组 72 84.3±10.7 59.9±12.7 58.1±19.2 38.6±14.3 64.6±31.1 40.3±12.3 NHLVH 组 56 77.2±8.3 44.6±10.2 32.3±6.1 31.3±8.4 41.3±10.1 30.9±8.9 t值 5.0 9.2 8.7 1.9 8.9 4.7 P <0.05 <0.01 <0.01 >0.05 <0.01 <0.05

2.3 两组病人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研究多集中于整体或老年人群,单纯探讨中青年这一特定人群血压特点及护理管理措施的研究很少见报道。中青年作为社会家庭的主力,目前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及社会竞争的加剧等因素,造成中青年高血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同时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明显增多,有报道已达25%~40%。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已成为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严重危害着中青年身心健康[5]。因此,明确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中青年病人血压波动的特点,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偶测血压的方法由于简单方便,容易被病人接受,但受测量次数的限制,并不能全面反映病人24 h血压水平、超标血压负荷及波动的特点,特别是夜间及晨峰血压情况。而动态血压监测能克服以上种种不足,能显示受试者全天血压的情况,能为临床个体化治疗及护理方案的提出、评估提供科学系统的依据。本研究借助24 h动态血压监测来了解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病人血压变化的特点。结果显示:HLVH组病人24 hmSBP、dmSBP、nmSBP、dSBPL、nDBPL 均较 NHLVH 组明显升高;而24 hmDBP、dmDBP及dDBP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血压升高,心室壁张力过高,心肌组织处于超负荷状态,是引起中青年左心室肥厚重要原因之一。中青年左心室肥厚血压负荷的升高,虽以收缩压负荷升高为主,但其与老年人群又有一定差异,其夜间舒张压负荷也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考虑与中青年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较高、血管顺应性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有关。结果还显示,HLVH组血压昼夜节律也发生了改变,非杓型病人比例(55.6%)明显高于NHLVH组(33.9%)。说明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和昼夜节律消失使心血管系统更长时间处于过重负荷状态,导致并加重了左心室肥厚,考虑可能与病人在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前已经存在着血压升高。这提示:在对该类病人护理管理中要重视夜间血压的监测,并提醒医师在降压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时间的确定上一定要兼顾夜间血压的水平。

脉压是反映大动脉僵硬和损伤程度的可靠指标,其可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其预测价值大于收缩压和舒张压[6]。人群的平均脉压为 40 mmHg,随年龄增加而增大。HLVH组72例病人虽年龄均小于60岁,但24 hmPP为59.9 mmHg,远远高于正常人群,也明显高于NHLVH组的 44.6 mmHg水平。因此,可以认为脉压在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病人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脉压增大,说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即使是中青年体内血管也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硬化,顺应性变差,心脏的后负荷增大,导致心脏的重构,促使了左室失代偿性肥厚。因此在对该类病人的护理管理及治疗方面,也应重视脉压的监测,协助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达到缩小脉压,保护心脏的目的。同时要与病人充分宣教[7]:通过戒烟限酒,低脂、低钠饮食,规律生活,加强锻炼等来改善血管顺应性,提高药物疗效,减缓左心室肥厚病程的发展。

总之,中青年高血压左室肥厚病人体内有着自身的血压波动特点。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明确血压变化在该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制订合理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护理方案有重要意义。

[1] 刘国仗.高血压的现代治疗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9):643.

[2] Mosterd AD,Agostino RB,Silbershatz H,et al.T 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from 1950 to 1989[J].N Eng l J Med,1999,340(16):1221-1227.

[3] 毛丽娟,戴宝珍.实用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

[4] Farmer CK,Goldsmith DJ,Quin JD,et al.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s diurnal blood pressure rhythm as impo rtant as absolute blood pressure level[J].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 Lantation,1998,13:635-639.

[5] 王文娜,张立群,陈胜备,等.舟山渔区中青年高血压与血脂相关性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8(7):279.

[6] Ceravolo R,Maio R,Pujia A,et al.Pulse pressure,and endothelial dy sfunction in never 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J].J Am Coll Cardiol,2003,41(10):1759-1760.

[7] 白翔,王蕊.青年高血压病病人的生活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A):368-369.

(本文编辑 孙玉梅)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and nursing care of middle-aged and young hypertension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He Jidong,Tian Yuhong,Xing Mei,et al
( Navy Genaral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48 China)

[目的]观察中青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病人24 h动态血压波动的特点,并制订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将128例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根据心脏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HLVH组)72例、单纯高血压组(NHLVH组)56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比分析两组病人24 h血压变化及波动的相关参数。[结果]HLVH组病人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日平均收缩压(dmSBP)、夜平均收缩压(nmSBP)、夜平均舒张压(nmDBP)、日间收缩压负荷(dS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及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与NH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 h平均脉压(24 hmPP)及血压昼夜节律分型情况与NHLV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了解中青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病人动态血压变化及波动的特点将有助于对该类病人个体化护理方案的制订。

中青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护理

R473.5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16.016

1009-6493(2010)6A-1446-02

何继东(1972—),女,河北人,主管护师,大专,从事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工作,工作单位:10004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田宇红、邢梅、刘淑云工作单位:100048,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2009-12-30;

2010-05-11)

猜你喜欢

脉压左心室左室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心脏病吗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初诊狼疮肾炎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因素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特点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