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应对方式与1)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2010-06-22马向华

护理研究 2010年16期
关键词:情绪反应负性量表

彭 鑫,崔 焱,董 玲,李 燕,蔡 娅,马向华

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应对方式与1)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彭 鑫,崔 焱,董 玲,李 燕,蔡 娅,马向华

[目的]了解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应对方式,探讨应对方式与血糖控制、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和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81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应对方式是幻想,女性比男性更多采用消极应对,青少年较儿童多采用负性情绪反应的应对方式,病程越长的患儿更多采用远离疾病的应对方式;糖化血红蛋白<9.5%较糖化血红蛋白≥9.5%的糖尿病患儿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接受应对方式与患儿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而负性情绪反应与患儿的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结论]积极应对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和提高生活质量,可对糖尿病儿童青少年进行相应的应对技能训练。

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应对方式;血糖控制;生活质量

应对是指个体在应激的状况下为了调节认知、情绪、行为和外在环境而做出的努力[1]。应激通常分为一般性的应激(如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特殊状态下的应激(如患病、家庭破裂、家庭成员去世等)[2]。罹患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不仅要接受糖尿病为慢性终生不能治愈的疾病的事实,而且要每天进行胰岛素的注射和血糖监测,更需严格地进行饮食控制和锻炼使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上均使其应激水平高于健康儿童。国外研究表明,糖尿病相关的应激水平较高和代谢控制差有关,而一般性应激较高和依从性差有关,最终导致代谢控制差[1]。通过应对技能训练可以改善血糖控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3]。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应对方式的研究较少,以患病儿童的家长应对研究较多[4]。作者通过对糖尿病患儿应对方式的研究,探讨应对方式与血糖控制、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制订符合我国糖尿病患儿应对技能训练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 11月—2009年 7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81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男47例,女34例;年龄8岁~20岁(15.9岁±3.1岁);病程 4.0年±3.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9%±2.3%。入选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5];无明显的智力、精神障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1 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CODI) 该量表由德国学者Petersen等研究制定,共有28个条目,由患儿自行填写。其中27个条目询问患儿在处理由于疾病引起烦恼或压力时做法的频率,采用 5级评分法,“从不”为 1分,“很少”为2分,“有时”为3分,“经常”为4分,“总是”为 5分。这 27个条目可分为接受、自我安慰、幻想、远离、负性情绪反应和逃避6个维度,其中接受、自我安慰、幻想为积极应对,而负性情绪反应和逃避为消极应对。还有1个条目询问患儿总体疾病应对情况,“很不好”为1分,“不好”为2分,“一般”为 3分,“好”为 4分,“非常好”为5分。我国学者李扬等[6]进行了量表的信效度的初步研究,量表总的Cronbach'sα为0.83,内容效度为0.96,因子分析得到7个主因子累积方差百分比为65.17%,说明可用于我国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的研究。

1.2.1.2 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ry,PedsQL)该量表由 Varni等[7]研究制定,可用于健康儿童及患有急慢性疾病儿童生活质量的测评,由患儿自行填写。该量表共有23个条目,分为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及学校功能4个维度,其中情感、社交及学校功能可归为心理社会功能。每一条目均为询问过去1个月内某件事情发生的频率,回答分为“从来没有”至“一直都有”共5个等级,计分时转化为相应的100分~0分。各量表的分数等于该量表下各条目分数的总分除以所含的条目数,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我国学者卢亦云等[8]将该量表引进我国,量表总的Cronbach'sα为0.91。

1.2.2 调查方法 利用糖尿病患儿来院就诊期间向患儿及其家长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在征得同意后向患儿发放调查问卷。在填写过程中有不明白之处患儿可向调查者提出,但调查者不得给予任何暗示,问卷填完后由调查者统一收回。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应对方式和血糖控制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将年龄、性别、病程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偏相关回归分析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间的关系;应对方式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的应对方式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应对方式是幻想,最少使用的是负性情绪反应,总体应对评分为3.50分±0.84分。详见表1。

表1 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应对方式得分

2.2 年龄、性别、病程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将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按照年龄分为8岁~12岁组和13岁~20岁组,按照病程分为病程<1年组、1年~5年组和>5年组,分别比较组间应对方式的不同,详见表2。结果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采用消极应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较多采用负性情绪反应的应对方式,病程超过5年的患儿比病程<1年的更多采用远离疾病的应对方式。但病程在1年~5年组患儿与病程<1年组及病程>5年组患儿比较,应对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性别、年龄、病程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2.3 应对方式和血糖控制的关系 81例患儿中共有61例随访时进行了HbA1c检测,按照 HbA1c中位数水平9.5%将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分为HbA1c≥9.5%和HbA1c<9.5%两组,比较两组的应对方式(见表3)。将血糖控制与应对方式做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HbA1c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28,P<0.05),即越多采用积极应对,HbA1c越低,血糖控制越好。

表3 两组应对方式比较 分

2.4 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将性别、年龄、病程作为控制变量,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应对方式各维度和生活质量各维度做偏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接受与患儿心理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分呈正相关,负性情绪反应与躯体功能、情感功能、心理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积极应对主要与学校功能呈正相关,消极应对主要与情感功能呈负相关。详见表4。

表4 糖尿病儿童青少年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r)

以生活质量总分为应变量,以应对方式各维度、病程、性别、年龄、HbA1c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变量共同解释了生活质量得分的30%,负性情绪反应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P<0.05)。

3 讨论

3.1 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的应对方式和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糖尿病患儿最常使用的应对方式是幻想,最少使用的是负性情绪反应,这与李扬等[9]对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相似。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多采用消极应对,青少年较儿童多采用负性情绪反应的应对方式,病程越长的患儿更倾向于远离疾病。男性在面对问题比较理性,往往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女性则注重以情感为主的应对,较多表现为哭泣、否认现实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步入青春期,由于体内激素的改变,生长激素大量分泌对胰岛素作用产生拮抗,此阶段血糖波动较剧烈,难以调节;加之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关注焦点转移至外貌、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疏于疾病的自我管理,疾病治疗依从性下降,以上均使血糖水平难以达标,给患儿身心造成负性影响,导致其倾向于负性情绪反应。而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逐步适应疾病,较多使用远离应对来减轻疾病的影响。国外研究还发现,患儿应对的有效性和父母的参与性有关,当患儿认为应激应该和家长共同分担时,合作性应对会使应对的有效性提高;当其认为个人可以应付应激时,合作性应对会使应对的有效性降低[10]。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使女性及青少年患儿形成有效的积极应对方式,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对疾病。

3.2 应对方式对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中糖尿病儿童青少年采用接受等积极应对血糖控制较好,HbA1c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接受与患儿的生活质量呈正相关,而负性情绪反应与患儿的生活质量呈负相关。秦瑞等[11]报道,青少年糖尿病病人是情绪高危人群,并影响 HbA1c的控制。Graue等[12]的研究也发现,采用行为放任、精神放任、攻击的应对方式和HbA1c呈正相关,较少使用积极应对和HbA1c上升有关;积极应对的患儿生活满意度较高,而越多使用精神放任的应对方式,糖尿病对其影响越大。

应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直接使血糖升高,也可通过影响患儿的依从性来影响血糖控制。接受、自我安慰等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问题解决,患儿通过自身情绪调节,采用增加血糖监测频率、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以及和家长讨论等方式改善血糖控制水平。有研究亦表明,增加应对有效性,可以提高依从性和自我效能,改善抑郁症状和代谢控制[10]。而采用负性情绪反应的应对方式,患儿持续沉浸于负性情感体验中,往往会有绝望、无助感,会有逃避、自暴自弃等行为,不愿意监测血糖甚至擅自停用胰岛素,偷吃零食,不愿与人沟通,亦增加了家庭的矛盾,均使患儿血糖难以控制,加速并发症的进展。

采用接受等积极应对方式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而负性情绪反应等消极应对方式则使其生活质量下降。Davidson等[13]专门为糖尿病儿童设计了应对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包括社会问题的解决、沟通技能训练、冲突解决及认知行为的重建。Grey等[14]首先对65例12岁~20岁的糖尿病青少年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随访3个月发现应对技能训练组(coping skills traing,CST)患儿HbA1c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糖尿病管理的自我效能增加,而糖尿病对于生活的不利影响减少,随访12个月依然能保持此效果[3]。Ambrosino等[15]扩展了 Davidson的研究,将应对技能训练应用于8岁~12岁的糖尿病儿童及家长中,研究发现儿童和家长对于该干预满意度较高。我国将应对技能训练应用于大学生,发现干预后逃避、自责、幻想方式减少,自我接纳和社会支持增加[16]。医护工作者可根据糖尿病患儿的疾病特点结合身心发展阶段,给予相应的应对技能训练,使其更多采用接受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负性情绪反应等消极应对,合理管理疾病,减缓并发症的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1]Hema DA,Roper SO,Nehring JW,et al.Daily stressors and coping respons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Child Care Health Dev,2008,35(3):330-339.

[2]Seiffge-Krenke I,Stemmler M.Coping with everyday stress and links to medical and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in diabetic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3,33:180-188.

[3]Grey M,Boland EA,Davidson M,et al.Coping skills training for y outh with diabetes mellitus has long-lasting effects on metabolic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J].T h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0,137(1):107-113.

[4]林海程,王蓓,谭文争.儿童住院期间其家长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4):477-478.

[5]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6]李扬,魏珉.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80-182.

[7]Varni JW,Burwinkle TM,Jacobs JR,et al.The PedsQLTM in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TM generic core scales and type 1 diabetes module[J].Diabetes Care,2003,26:631-637.

[8]卢亦云,田琪,郝元涛,等.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 L4.0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7,29(3):328-331.

[9]李扬,魏珉,Gayle PAGE,等.慢性病儿童应激源、应对方式及心理状态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3):337-342

[10]Berg CA,Skinner M,Ko K,et al.T he fit between stress appraisal and dyadic coping in understanding perceived coping effectiveness for adolescents with ty pe 1 diabet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9,23(4):521-530.

[11]秦瑞,李燕,黄晓萍,等.青少年糖尿病病人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09,7(12B):3269-3271.

[12]Graue M,Hanestad BR,Sovik O,et al.The coping styles of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are associated with deg ree of metabolic control[J].Diabetes Care,2004,27:1313-1317.

[13]Davidson M,Boland EA,Grey M.Teaching teens to cope:Coping skills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with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JSPN,1997,2(2):65-72.

[14]Grey M,Boland EA,Davidson M,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coping skills training as adjunct to intensive therapy[J].Diabetes Care,1998,21(6):902-908.

[15]Ambrosino JM,Fennie K,Whittemore R,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coping skills training in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J].Pediatric Diabetes,2008,9:74-82.

[16]薛朝霞,梁执群,薛云珍,等.大学生应对技能训练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174-175.

Study on relativity among coping styles,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with diabetes mellitus

Peng Xin,Cui Yan,Dong Ling,et al(Nursing Collage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Jiangsu 210029 China)

Objective T o know coping styl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with diabetes mellitus,and to probe into relationships among coping styles with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 81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with diabe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dopting coping style scale for children with chronic diseases and childhood quality of life measuring scale.Results:The most often used coping sty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diabetes patient is fantasy.Female patients used negative coping more than male.Adolescent diabetes used negative emotional reaction as coping style more than children patients.The longer duration of the illness of diabetic children and adolescent,the more patients adopted away from the disease as coping style.Children and adolescent diabetes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below 9.5%adopted more positive coping style than those of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bove 9.5%.T he acceptance coping style of patients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quality of life.However,negative emotional reactions of patients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quality of life.Conclusion:Positive coping is good for improving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enhancing quality of lif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with diabetes.One should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coping skills training for diabetic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diabetes millitus;children;adolescent;coping style;blood glucose control;quality of life

1)为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KJD320003。

R473.5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0.16.005

1009-6493(2010)6A-1421-03

彭鑫(1985—),女,江苏省南京人,硕士在读,从事儿科护理研究,工作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崔焱(通讯作者)、董玲工作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李燕、蔡娅、马向华工作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9-11-06;

2010-03-12)

(本文编辑 孙玉梅)

猜你喜欢

情绪反应负性量表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艾滋病住院患者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行为及情绪反应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含2,3,5,6-四氟亚苯基负性液晶合成及液晶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