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对使用细胞毒类药物的认识及防护现状

2010-06-22李俊欣曾丽芳

护理研究 2010年16期
关键词:细胞毒消化科肿瘤科

李俊欣,曾丽芳,彭 平

护士对使用细胞毒类药物的认识及防护现状

李俊欣,曾丽芳,彭 平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drug,CD)是指具有基因毒性、致癌性、诱变性或者其他方面毒性的药物。配制细胞毒类药物过程中药液可逸出,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呼吸道、皮肤或经口吞食侵犯人体[1]。有研究证明,长期接触细胞毒类药物可导致免疫力下降、月经紊乱、脱发、致癌等毒副反应,严重影响护理人员身体健康[2]。曾有报道,我国95.21%医院在化疗操作时采取了落后的不科学的分散式管理模式,62.87%医院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没有任何防护设备,在使用防护设备的医院中,仅有22家医院使用了符合防护要求的设备,占13.00%[3]。护士在操作中使用防护用具的正确率低,化疗操作的废弃物处理不符合国际标准[4]。现对临床护士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抽取12个科室的女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每个科室随机抽取10名护士,总人数为120人,年龄24.33岁±4.23岁,护龄 4.16年±2.70年,包括肿瘤科、血液科、神经外科、儿科、消化科、心内科、骨科、妇科、普外科、耳鼻喉科、肝胆科、胸外科;护士97名,护师 23名;大专 90名,本科30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并经预试验纠正的调查问卷,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6,效度为0.82。调查者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2.31%。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科室、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②细胞毒类药物对护士危害的调查,均为多项选择,每选择1项得1分,分数越高危害程度越大;③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相关知识的认知,共有4个条目,其中1个单项选择,回答正确得1分;3个多项选择均为全选题,每选择1项得1分,共16分,计算出科室总分的百分比,比值越高表示认知越好;④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职业防护行为;⑤医院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问卷结果全部量化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护士配制细胞毒类药物后常见的临床症状(见表1)

表1 配制细胞毒类药物的临床护士常出现的主要毒副反应 人次

细胞毒类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可导致机体出现头晕、皮肤红疹、脱发、呕吐和月经紊乱等症状。儿科、消化科护士在接触细胞毒类药物后相对于其他科室护士出现的症状比较明显,而神经外科、心内科护士出现的症状相对较轻。

2.2 临床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见表2)

表2 临床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从表2可以看出,临床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其中骨科护士对药物副反应认识的答对率只有23.07%;对吸收途径的认识中消化科护士的答对率只有26.60%,胸外科护士的答对率只有30.00%;肿瘤科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相关知识掌握较好。

2.3 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防护行为知识的掌握情况(见表3)

表3 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防护行为的答对率(占科室总分的百分比) %

从表3可以看出,消化科、骨科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的防护处理较差,如在皮肤、眼睛、桌面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答对率较低,有的为0。大部分科室的护士对废弃物处理、病人的体液处理知识掌握较差,答对率不超过50%。而对刺伤处理的知识掌握较好。

2.4 临床护士配制细胞毒类药物的防护情况(见表4)

表4 临床护士配制细胞毒类药物时的防护情况人

表4显示,肿瘤科护士配制细胞毒类药物时防护情况较其他科室好,多数科室护士做到了在配制细胞毒类药物时戴口罩和手套,但忽略了其他必要的防护设备如鞋套。

2.5 科室对细胞毒类药物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见表5)

表5 对细胞毒类药物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 人

从表5可以看出,消化科、心内科、骨科、普外科没有组织护士进行过细胞毒类药物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对护士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实施较好的科室是肿瘤科,而神经外科、儿科、心内科、骨科、妇科实施较差;全院只有肿瘤科安装了负压层流系统。

2.6 细胞毒类药物的配制方式 通过调查得知,全院对细胞毒类药物的配制方式有3种,即集中配制(医院内设静脉液体配制中心,由专职护士完成化疗药物的配制,然后发送到病房使用)、混合配制、分散配制,实行集中配制的科室有肿瘤科、骨科、耳鼻喉科,实行分散配制的科室有儿科,其余科室都实行混合配制方式。

3 讨论

3.1 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的毒副反应认识不足 细胞毒类药物对临床护士毒副反应较大,可导致人体出现头晕、皮肤红疹、脱发、呕吐和月经紊乱等症状。然而仍有部分临床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其对人体产生的毒副反应缺乏认识,不清楚在配制或给药过程中细胞毒类药物有可能会给自身或他人健康带来危害性。表2也显示,部分临床护士缺乏对细胞毒类药物相关知识认识,如对吸收途径的认识中消化科护士的答对率只有26.60%,使临床护士降低了对此类药物的防范意识,以致在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细胞毒类药物的操作规程进行正确操作,导致消化科护士在接触细胞毒类药物后相对于其他科室护士出现的症状比较明显(见表1)。表5也显示消化科、心内科、骨科、普外科没有组织护士进行过细胞毒类药物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因此,对临床护士进行细胞毒类药物的相关知识的培训不容忽视。科室要以细胞毒类药物的基础知识、细胞毒类药物的副反应及预防处理、细胞毒类药物潜在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为培训内容进行相关的培训[5]。培训目的为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护士也能按细胞毒类药物防护原则严格操作,做好自身防护,减少细胞毒类药物对护士的职业损伤[6]。

3.2 护士缺乏对细胞毒类药物的防范意识

3.2.1 护士在配制细胞毒类药物过程中对泄露污染认识不足在配制细胞毒类药物过程中有些临床护士对泄露污染认识不足,对于细胞毒类药物喷洒到桌面、地面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就近取一块工作抹布进行擦拭甚至不予处理留待清洁人员进行处理。有些临床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溅到皮肤或者眼睛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表3显示,消化科、骨科护士对细胞毒类药物的防护处理较差,如在皮肤、眼睛、桌面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答对率中有出现0分现象。正确的方法是:如溅到皮肤上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若是溅入眼内,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必要时请眼科医师诊治[7-9]。部分临床护士对于化疗操作的废弃物处理不符合国际标准,如没有正确处理使用该类药物后病人的体液、尿液及废弃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进行灭毒处理后倒入下水道内;细胞毒类药物药物溅出后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员接触,戴上手套处理[10-12]。如为液体药物,用纱布或者棉球吸附药液,若为粉剂,应加戴面罩或眼罩,用湿布轻轻擦抹,防止药物粉尘扬起[13],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面后用75%乙醇擦抹2次或3次[14]。

3.2.2 护士对防护要求齐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据相关文献报道,有些医院护士在配制化疗药时没有任何防护设备,在使用防护设备的医院中仅有少部分医院使用了符合防护要求的设备[4]。从表4可以看出,较多科室的临床护士认为在配制药物、取药、给药过程中,穿戴繁琐或不够重视细胞毒类药物有可能引起自身的危害性而没有戴防护镜、鞋套、帽子或没有穿一次性无纤维防护渗透的隔离衣,少部分护士认为穿戴双层手套操作不方便,只戴乳胶手套,而没有戴聚氯乙烯手套。而肿瘤科护士所准备的防护情况较其他科室好,所以该科室护士出现毒副反应的症状相对较轻。正确的方法是配药前戴一次性口罩、双层手套(里面戴一层聚氯乙烯手套,外面戴一层乳胶手套)、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穿防护衣及鞋套;配制后应立即用消毒液和大量的流动清水彻底洗手[3];化疗过程中处理病人的呕吐物及排泄物时要戴口罩、双层手套及穿隔离衣,防止与皮肤直接接触[15-17]。

3.3 医院的相关危害管理模式欠缺 细胞毒类药物的配制方式有3种,分别为集中配制、混合配制、分散配制。为使临床在使用细胞毒类药物过程中达到安全防护,尽量将细胞毒类药物处理中心化。设置静脉配液中心(PIVA),由专职护士完成化疗药物的配制,然后发送到病房使用,采用集中式管理。如某些科室不能集中配制的应安装生物安全柜,以减少医护人员被动吸收化疗药物的机会。配药室应设在人流较少处,室内应安装排风设备,保证空气流通[18-20]。本次调查显示,只有肿瘤科室安装了负压层流系统,肿瘤科、骨科、耳鼻喉科进行了集中配制的管理模式,儿科因病人的特殊性采取了分散配制的管理模式,但科室没有安装负压层流系统,也没有安装生物安全柜。这也是该科室出现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4 小结

临床护士在使用细胞毒类药物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对细胞毒类药物防范意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配药,做好自身防护。医院应多组织临床护士进行细胞毒类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实行集中配制细胞毒类药物的管理模式,减少细胞毒类药物对护士的职业损害。

[1]彭金莲,张秀兰,周妮亚,等.综合医院不同专科护士化疗防护现状分析与干预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11):836-838.

[2]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3-196.

[3]Shortridge LA,Menstru M.Codes in nurse handing antineoplastic drugs[J].Cancer Nuts,1995,18(6):439.

[4]毛秀英,郭娜,金得燕,等.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09-812.

[5]张建.细胞毒类药物的安全操作规范[J].上海护理,2004,4(2):56-58.

[6]贾晓燕,李慧莉,李荣香,等.抗肿瘤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91-593.

[7]郭秀泉,高瑞珍,刘金燕,等.化疗药物配制方法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1B):154-155.

[8]章海芬,谢逸芬,姜春慧,等.护士职业防护在静脉配制中心应用的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7):83.

[9]高春菊.化疗护士安全防护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74-75.

[10]Fchs J.DNA damage in nursing handling antineoplastic agents[J].M utation Reasearch,1995(342):17-23.

[11]Sessink PJ,Bos RP.Drugs hazardous to healthcare workers[J].Drug Saf,1999,20(4):347-359.

[12]Krstev S,Perunicic B,Vidakovic A.Work practice and som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nurses handing antineoplastic drugs[J].Med Lav,2003,94(5):432-439.

[13]Yanagawa C.M easures for the disposal of non-regulated alternative medical wastes safe handling of cytotoxic drugs[J].Rinsho By ori,2000,12(Suppl):120-128.

[14]蒋江暖,李薇.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55.

[15]白霞,张英芳,尹薇,等.配制抗肿瘤药物的职业防护现状及对策[J].包头医学,2006,30(2):33-34.

[16]赵树芬.护士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胚胎及胎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3,11(3):139-142.

[17]Selevan S.A study of occupational ex posure to antineoplastic drug and fetal loss in nurses[J].N Engl J M ed,1995(313):1173-1178.

[18]孟庆萍,孔斌.肿瘤医院化疗科护士的自我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2,18(9):33-34.

[19]陈晓萍,冯丽钦.细胞毒性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与对策[J].家庭护士,2007,5(2):6-8.

[20]殷娜.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危害及职业防护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117(1):66-68.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and protectionof nurses onapplication of cytotoxic drugs

Li Junxin,Zeng Lifang,Peng Ping(Nursing College of Nanfang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510515 China)

[目的]强化护理人员接触细胞毒类药物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减少职业性健康意外伤害的发生。[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级甲等医院120名护士,对使用细胞毒类药物的认识及防护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有关细胞毒类药物的防护知识不足,配制化疗药物过程防护措施欠佳,对细胞毒类药物的防护设备正确使用率低。[结论]为避免健康的职业性意外伤害,必须建立和使用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知识教育,改善操作环境,在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上建立可行的保障体系,进一步确保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

细胞毒类药物;护理人员;职业防护

R473.73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16.007

1009-6493(2010)6A-1428-03

李俊欣(1986—),女,广东省广州人,本科,从事护理研究,工作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曾丽芳(通讯作者)工作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彭平工作单位:510515,广州珠江医院。

2009-10-15;

2010-05-25)

(本文编辑 李亚琴)

猜你喜欢

细胞毒消化科肿瘤科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启发式教学查房在放射肿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
岗松中二氢黄酮的分离、绝对构型的确定及细胞毒活性
某三甲综合医院肿瘤科持续提高放疗病人双向转诊率的临床经验
优质护理与层级护理干预在消化科护理中的实践效果
广藿香内生真菌Daldinia eschscholzii A630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消化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PDCA循环法在肿瘤科患者换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微紫青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和细胞毒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