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框架下德育方法探究*

2010-05-16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核心

陈 松 源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办公室, 浙江 湖州 313000)

能力本位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性的文化理念,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它是人心理个性特征的反映,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人的能力与其具备的知识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在互相的交融中形成并发展,能力在知识的熏陶下提高,知识在能力的拓展中升华。今天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模式的教育方法,正是符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1](P1)的精神,走出一条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的成功之路。

一、能力本位的框架结构及内涵

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竞争力,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调整中国的高教层次结构,鼓励发展高职教育,截止2009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到1 207所。如浙江省2000年之前正式批准4所,而2009年已达到46所。招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充分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浙江省许多高职院校近几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0-95 %之间,展示了高职教育发展强大的生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突出自己的能力要素、强化自己的职业意识、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熟悉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整个教育中强调高职生的主导性、主动性已成为职教的一大特色。在具体的操作中针对专业的特点,强化训练,一专多能才能走出符合中国需求的培养途径,满足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满足高职生家长培养高职生能顺利就业并使家庭经济收入稳步上升的需求,满足高职生本人对社会参与的心理迫切愿望和实际人生追求的需求。

为保持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高职教育对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现对人的能力考核与它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开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能力往往是在活动中发挥和体现的。“所谓能力,就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1](P45)如产品销售员,他在不从事这项工作时是无法发挥它的潜能的,只有将他置身于市场之中才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将应用性人才的能力分为核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生的能力分类及其目标与内涵

表1说明:高职教育中的能力本位框架结构为一个整体,三个独立的模块,既有独立性,又有相关性。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上,符合职业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核心能力培养中德育教育的原则

表2 中、澳、美、英四国核心能力内容对照表

人虽是在教育的环境中成长的,但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任何统治阶级均以他们的统治需要提出相应的育人模式。如中国二千多年前西周时代提出的“乡三物”,即用最普通的“德、行、艺”教育万民,把德放在第一位,使之规范道德、行为、技能标准。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做人准则,实践中也把德放在首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更是一针见血地道出教育与道德的关系:“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概念之中——道德。”[2](P30)这些都使高校更清醒地认识到:第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要求;第二,不管什么教育标准,德育必排首位,因为它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第三,教育与国家的存在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国家的未来寄托在教育之中。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工作责任感、顽强的工作毅力、远大的人生志向。实践证明,只要通过系统的教育、严格的制度执行、规范的操作程序、丰富的实践锻炼就可获得理想的效果。许多国家在高职能力本位的考核中重点突出人的品质,这充分说明德育在综合素质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上表2所示。

表2说明:不论中西方,对人的职业核心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即人的素质不论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或在与人的交流沟通中,不论在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上或在数学计算的要求均要符合该岗位的条件方能胜任,否则将被淘汰。但人的核心能力培养必须服从人的成长规律,要突出人的品行因素,要把德育的许多概念、知识细化到培养的每个阶段、每个层面。通过在教育过程中科学的安排、将课程设置、活动渗透、评价方式等,形成操作性强、效果性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有关德育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理性化原则:“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德育本身的规律,为促进个体个性化基础上的社会化,达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使之成为具有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而又不失个性的社会成员的活动。”[3](P2)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关系中,德育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个性与社会的统一是根据时代要求有不同的内容的,但明礼、知礼是德育中的灵魂。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保留革命初创期的人民教育传统,延续儒、道、佛学说的优秀文化,汲取西方近代的精华,把道德观、人生观、政治教育列入德育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建立一整套符合国情的德育教育体系。

二是人本化原则:德育是人的道德教育。人是德育的母体,离开了对人的尊重、关注,德育就成了墙上装潢的装饰品。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理论,就是要坚持人本化的原则,才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障。今天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突出人文关怀的主旋律更显重要,高职生在学习成绩方面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属于弱者,是他们的劣势。但他们敢想、敢做,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的优势。为此要多表扬鼓励先进的人与事,多发掘他们的优点及长处,与他们交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三是开放性原则:成功的教育必然是开放的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当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是非观、美丑观,通过各种途径呈现在高职生面前时,高校必须针对实际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高职生群体具有团队精神好、挑战精神强的优势,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开拓创新方面的教育,如挑战杯、职业技能大赛等,在竞赛中能充分体现高职生勤奋、刻苦、诚实、勇敢的优秀品德,符合高职生个体的内在精神需求,同时给高职生群体树立如何成长的楷模。在开放性的原则指导下,高校更要注重现代知识观念的教育,如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生态伦理的教育、市场经济现状下的精神品质教育,使高职生的主体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时效意识、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在学习中深深地烙在头脑里,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要充分发挥一切媒介媒质的作用,做到全方位、立体式、无间隙,从而达到情与理的相互渗透,知与行的互相促进,全面培育高职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四是层次性原则:世界的多样性、层次性同样也作用于德育。就德育这一人类特有的知识范畴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理性方面的层次及应用上的层次。理性方面一般又分为理性精神、道德教育、信仰教育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又包含不同的层次由表至里、自上而下地展开。如理性精神就是从常识理性、科学理性、哲学理性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探究精神的不同深度。道德教育的伦理与道德又是从伦理的外在性与道德的内在性冲撞形成每个人特有的道德素质,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信仰教育目前基本上讲述信念与信仰,但在现实中往往容易混淆。信念是一种心理功能,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生信仰关键是政治信仰,是对生命存在和社会理想的终极确信。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层次越高对应人的德育素质要求也越高,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学校就根据他们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综合素质条件标准,从人数的范围上、内容的要求上、项目的效果上充分体现层次性,以调动高职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才能达到育人的目标。

三、核心能力培养中德育教育的方法

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要充分认识到核心能力培养中德育的出发点及其归宿,以“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为先导,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发挥教师在育人环节中的引导作用,发挥从理论到实践各个环节的教育作用。使高职教育在教会高职生如何生存、如何就业、如何创业、如何发展的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认同,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懂专业的一代新人。具体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是目标德育法。目标德育法是指在高职教育核心能力培养的方向上以目标管理为轴心。首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对高素质的理解应从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专业水准全方位的涵盖,故有通用性的目标要求及专业知识的细化目标要求,而在核心能力的许多方面基本趋于一致,但在不同的专业方向的侧重点和要求又有区别。如:国际贸易、涉外旅游专业侧重外语应用能力;文秘专业侧重“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制造类专业更侧重“数字应用”、“信息处理”、“革新创新”的能力。因此,针对不同专业要确立不同的核心能力培养德育目标。但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乃是: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高职生的发展后劲,使高职生具备全面的职业能力。

二是系统德育法。系统德育方法是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德育体系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改革。解决好高职核心能力培养中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认识问题。通过梳理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能力体系、建立能力标准、改革教学内容,确定核心技能培养整体规划,把核心技能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和整合由核心技能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如目前在高职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一方面强调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如“三下乡”、“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实践环节。一般理论教学3/4,实践环节1/4课时。在专业教学中,除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操作外,还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个环节。在教材的应用除文字课件,又有多媒体教材,教师言传身教,高职生实践思考。在提高高职生理论修养的同时,提高了高职生的道德鉴别力、判断力、选择力,也提高了高职生的运用操作能力。真正做到德育教育在理性化环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教育人。在实践环节中以先进的榜样感染人,以具体的事例教育人,以每一个环节锤炼人。

三是渗透德育法。渗透德育法是指在高职教育的各个教育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潜移默化是核心技能培养中德育的重要方式。除了开展课堂德育以外,还要通过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渗透德育教育,形成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高职生社团、网络生活、寝室文化,是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核心技能培养的重要阵地。创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准社会化社团管理模式,建立适应高职高职生特点的网络环境,积极创建健康文明的寝室社区。开展各级党校活动,培养青年入党工程,是高职生第二课堂的载体。面对现在的市场经济,组织高职生参加创业活动,举办创业讲座,提供创就业信息,开办创业园形成健康,文明、和谐、活泼的校园教育氛围。还要鼓励高职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积极参与社会零间隙的实践,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实践中培养高职生核心能力的道德素养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

四是实践德育法。实践德育法的宗旨在于提倡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提升。任何理论只有放入实践检验才有生命力,同样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如何来考核道德品质,就是要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做中学,学中做,使个体的道德素质在环境中塑造培养,完成自我提高。一般地,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有责任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让高职生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和管理中来,参与到教学和改革中来,参与到为地方经济的服务活动中。作为高校应通过探索制定一套可考核高职生在实践中的德育表现状况,给予符合实际水准的评分,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形成强大的教育网络,真正把高职生培养成真才实干的有用人才。

德育根植于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规定和制约着德育的原则、方法、内容和目标。在今天的高职教育中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已从全面培养教育人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以核心能力为基础,专业能力为保证,创新能力保持续的育人模式。为此坚持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中贯彻理性化、人本化、开放性、层次性原则,坚持目标、系统、渗透、实践德育教育法,形成一套理想的突出核心能力框架下的德育教育方法,是一条积极有效的德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建设.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2] 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金 雁,杨 柳.和谐德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高职生德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