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下土建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运作*

2010-05-16肖先波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技术人员基地

肖先波 , 胡 勇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与艺术分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加强与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在校企紧密合作下开发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的平台上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运作是实现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1〕(P227)。本校在充分考虑到土建专业的特殊性基础上,从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内容设计及师资配备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土建专业能力培养的特殊性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工程问题更加复杂化,对工程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新要求。实践成为工程专业的根本,而传统教育过于学科化,割裂了工程教育与工程本身的联系,不利于现代工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采用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实践教学的关键,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体现高职特色的重点。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如何服务于高职学生“零距离”上岗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把握建筑产品的生产特点。

建筑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建筑产品生产的特点使土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也有别于其他制造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产品的单件性与一次性是建筑产品最大的特点,几乎不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建筑产品,即使外观一样,其地质条件也可能不一样,结构形式也存在一定区别。

2)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决定了同一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因其建造地点的不同,必然受到建设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的约束。

3)建筑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使得课程内容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尤其是施工实践类课程。

4)建设行业规范多,实际工作中必须紧扣规范行事,对规范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的效率,课程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行业现行规范、规则。

基于以上特点,不难理解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不是少数几门课程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都应当为之做出贡献;也不是靠单纯加强工程理论教学或实践环节能够完成的任务,而是要采用生产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以“教学做”为一体,其关键在“做”中体现,突出校内实践教学,教学中充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了实现从基本单项能力的培养,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综合上岗能力的培养目标,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第一,实训条件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第二,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项目情景;第三,实训基地的双师师资队伍建设。

二、实训条件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结合分院建筑实训大楼的搬迁,对整个实训基地进行重新布局,按照一楼技术、二楼管理的格局设计各个实训室。对每一实训单元进行项目化开发,构建学习情境,根据项目及工位的需要配置适当的仪器设备。同时,在实训室建设中还考虑社会服务、技能培训等需要,按照企业操作的标准、工作流程,高标准进行建设。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要求,突出真实现场环境或模拟环境建设,改造建筑工程校内实训基地。以“技术展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技术开发与服务”为基地建设的基本框架(见表1)。在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内部建立建筑结构与构造展示区、工程技术实训区、工种操作实训场、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区、建筑新技术应用试验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其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

表1 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框架

同时,在建设中充分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共建。例如,建筑工程管理类课程实训室结合专业特点,与湖州招投标中心、东南建设管理等六家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承接企业项目,将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在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构建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等问题上,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现有实训条件,重点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及实训室的利用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创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室制的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三、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项目情境

多方位多层次构建真实的项目情境,以生产过程为导向,选择典型工作任务,把知识附着于任务,用典型产品引领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构建真实项目情境,开展实境教学,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P45-46)。

(一)建筑技术课程情境设计

以建筑工程测量为例:按照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基于建筑工程测量的工作任务对所需的知识进行分解与重构,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内容,结合学院的实训基地,有针对性的序化与构建能力单元,按照事前、事中、事后构建三个项目八个情景,两个教学阶段实施,每个情景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测量到复杂测量、由基本技能到高级技能,由低精度到高精度测量过渡,采用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项目化教学任务,将课堂搬进测量实训基地,利用已有的实训基地和新建的校内测量实训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与实践,并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工学结合,逐步从学生角色过渡到测量技术员的角色。

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各个单元的训练任务,由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成,同时按六个步骤开发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采用角色扮演,以“司仪员”、“跑尺员”、“记录员”、“计算员”“绘图员”为工作角色,小组成员以轮流角色扮演为原则,确定每种测量仪器、每个工作站上的分工,明确各自责任,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制订完成项目所需的仪器、工具的种类、数量,并检查仪器、工具的状态。

以真实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技术文件作为教学案例,第一阶段在第二学期实施,将施工测量技术准备、施工测量、竣工验收三个阶段分解为八个情景为来培养测量能力,第二个阶段在第五学期实施,从测量方案制定、定位放线到综合实际操作实训练习(见表2)。

表2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项目情境构建

(二)建筑管理课程情境设计

以招标投工作室为例,完全模拟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从发布招标公告到最后发布中标通知书为止的完整过程。该项目由课程负责教师牵头,负责项目的策划和实施。项目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作为管理课程项目之一,学生以8人一小组为单位,组建工作室进行项目实施,定名为“职院招投标工作室”。工作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器材、应用软件等,以真题假作训练开始到真枪实弹演练,展开整个创业教学。8名学生分3-4个小组,针对某一项目做出3-4套方案供选取,最后对被选中的方案进行经验交流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让学生模拟一个个完整的施工招投标工程,加上学生分组利用软件进行工程量校核和计价、施工组织设计等训练,学生可以快速熟悉实践中投标工作的工作流程和习惯,同时固化学校学到的知识,并强化了对软件的熟悉程度。在模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全真环境状态下的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自行应用投标策略来完成投标价格等任务,并对施工企业中标方案进行典型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企业技术人员的引入

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运作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熟悉行业规范,仅凭校内专任教师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通过引进企业的技术人员入校指导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但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必须同步跟进〔3〕(P52)。

建艺分院建立了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从建筑企业中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担任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指导教师,发挥他们实践技能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长处。实现实践教学师资与企业共享,实践教学双导师制。每项能力训练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力完成,校内专任教师以教学管理为主,企业人员以实训指导为主,保证实训内容及标准与行业一致。在企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技术人员必须参与到项目的教学设计上来。在这方面,他们往往更有发言权。二是尽量让企业技术人员带着真实的项目来。要让他们把正在做的工程实际案例运用到教学中,以使教学项目真实化。三是要让校内专任教师做好校外技术人员的助手。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技术人员不善于教学管理与组织,需要校内专任教师协助,另外也是提高校内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一个途径。

随着校企双方合作的深化,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引入,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的平台必将更稳固,继而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人员,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运转模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工学结合的契合点,是技术服务的窗口,也是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更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运作机制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仅仅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相信,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性运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将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建荣,狄海德.提升人力资源,提高竞争能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 贺星岳.产学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3] 蔡永东,许金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彰显高职教育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0).

猜你喜欢

生产性技术人员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